logo资料库

2010江苏省徐州市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0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恰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3 的绝对值是 A.3 B.-3 C. 1 3 D.- 1 3 2.5 月 31 日,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游客约为 505 000 人.505 000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505× 310 B.5.05× 310 C.5.05× 410 D.5.05× 510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4 a  2 a  6 a B.2a·4a=8a C. 5 a 2  a  3 a D. ( a 32 )  5 a 4.下列四个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5.为了解我市市区及周边近 170 万人的出行情况,科学规划轨道交通,2010 年 5 月,400 名调查者走入 1 万户家庭,发放 3 万份问卷,进行调查登记.该调查中的样本容量是 A.170 万 B.400 C.1 万 D.3 万 6.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是 D.圆锥 B.正方体 C.圆柱 A.棱柱 7.如图,在 6×4 方格纸中,格点三角形甲经过旋转后得到格点三角形乙,则其旋转中心 是 A.点 M B.格点 N C.格点 P D.格点 Q 8.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平移二次函数 y=(x-2009)(x-2010)+4 的图象,使其与 x 轴交于 两点,且此两点的距离为 1 个单位,则平移方式为 B.向下平移 4 个单位 D.向右平移 4 个单位 A.向上平移 4 个单位 C.向左平移 4 个单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答案直 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9.写出 1 个比一 1 小的实数_______. 10.计算(a-3)2 的结果为_______. 11.若  =36°,则∠的余角为______度. 12.若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 45°,则该正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
13.函数 y= 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4.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_______. 1 1 x 2 ,3 x    x  .1   2 15.如图,一个圆形转盘被等分成八个扇形区域,上面分别标有数字 1、2、 3、4,转盘指针的位置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转动转盘一次,当 转盘停止转动时,记指针指向标有“3”所在区域的概率为 P(3),指针指向 标有“4”所在区域的概率为 P(4),则 P(3)_____P(4) (填“>”、“=”或“<”). 16.如图,在以 O 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 AB 与小圆相切于点 C, 若大圆的半径为 5 cm,小圆的半径为 3 cm,则弦 AB 的长为_______cm. 17.如图,扇形的半径为 6,圆心角为 120°,用这个扇形围成一个圆锥的 侧面,所得圆锥的底面半径为________. 18.用棋子按下列方式摆图形,依照此规律,第 n 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_____枚棋子.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有 10 小题,共 74 分.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 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本题 6 分)计算: 、 (1) 2010 0 1 )(   9 ; 1 2 16 x  (2) ( 2 x  x 4  )  4 4 x  x 20.(本题 6 分)2010 年 4 月,国务院出台“房贷新政”,确定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 住房信贷政策,对楼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下面是某市今年 2 月~5 月商品住宅的 月成交量统计图(不完整),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该市今年 2 月~5 月共成交商品住宅______套; (2)请你补全条形统计图; (3)该市这 4 个月商品住宅的月成交量的极差是____ 套,中位数是_______套. 2l·(本题 6 分)甲、乙两人玩“石 头、剪子、布”游戏,游戏规则为:双方都做出“石头”、“剪子”、
“布”三种手势(如图)中的一种,规定“石头”胜“剪子”, “剪子”胜“布”, “布” 胜“石头”,手势 相同,不分胜负.若甲、乙两人都随意做出三种手势中的一种,则两人 一次性分出胜负的概率是多少?请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加以说明. 22.(本题 6 分)在 5 月举行的“爱心捐款”活动中,某校九(1)班共捐款 300 元,九(2)班 共捐款 225 元,已知九(1)班的人均捐款额是九(2)班的 1.2 倍,且九(1)班人数比九(2)班 多 5 人. 问两班各有多少人? 23.(本题 8 分)如图,在△ABC 中,D 是 BC 边的中点,E、F 分别在 AD 及其延长线上, CE∥BF,连接 BE、CF. (1)求证:△BDF≌△CDE; (2)若 AB=AC,求证:四边形 BFCE 是菱形. 24.(本题 8 分)如图,小明在楼上点 A 处观察旗杆 BC,测得旗杆顶部 B 的仰角 为 30°,测得旗杆底部 C 的俯角为 60°,已知点 A 距地面的高 AD 为 12m.求 旗杆的高度. 25.(本题 8 分)如图,已知 A(n,-2),B(1,4)是一次函数 y=kx+b 的图象和反 比例函数 y= m x 的图象的两个交点,直线 AB 与 y 轴交于点 C.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2)求△AOC 的面积; m x (3)求不等式 kx+b- <0 的解集(直接写出答案). 26.(本题 8 分)如图①,梯形 ABCD 中,∠C=90°.动点 E、F 同时从点 B 出发,点 E 沿折 线 BA—AD—DC 运动到点 C 时停止运动,点 F 沿 BC 运动到点 C 时停止运动,它们运动时的 速度都是 1 cm/s.设 E、F 出发 t s 时,△EBF 的面积为 y cm2.已知 y 与 t 的函数图象如 图②所示,其中曲线 OM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MN、NP 为线段.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 问题: (1)梯形上底的长 AD=_____cm,梯形 ABCD 的面积_____cm2; (2)当点 E 在 BA、DC 上运动时,分别求出 y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当 t 为何值时,△EBF 与梯形 ABCD 的面积之比为 1:2. 27.(本题 8 分)如图①,将边长为
4cm 的正方形纸片 ABCD 沿 EF 折叠(点 E、F 分别在边 AB、CD 上),使点 B 落在 AD 边上的点 M 处,点 C 落在点 N 处,MN 与 CD 交于点 P, 连接 EP. (1)如图②,若 M 为 AD 边的中点, ①,△AEM 的周长=_____cm; ②求证:EP=AE+DP; (2)随着落点 M 在 AD 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 M 不与 A、D 重合),△PDM 的周长是否发生 变化?请说明理由. 28.(本题 10 分)如图,已知二次函数 y=  1 2 x 4  3 2 x  4 的图象与 y 轴交于点 A,与 x 轴 交于 B、C 两点,其对称轴与 x 轴交于点 D,连接 AC. (1)点 A 的坐标为_______ ,点 C 的坐标为_______ ; (2)线段 AC 上是否存在点 E,使得△EDC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点 P 为 x 轴上方的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PA、PC,若所得△PAC 的面积为 S,则 S 取何值时,相应的点 P 有且只有 2 个?
徐州市 2010 年中考 数学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 题号 选项 1 A 2 D 3 C 4 A 5 D 6 C 7 B 8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9. 2 (答案不唯一) 14. 1    2 x 10. 2 a 6 a  9 15.> 11.54 16.8 12.8 17.2 13. 1x  18. (3 n  2)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有 10 小题,共 74 分) 19.解:(1)原式=1 2 3 4   x  (2)原式=    (三项全对得 2 分,全错得 0 分,其它得 1 分)= 2.……3 分   .(每步 1 分) …………………6 分 x  4 4      x  x x  4 x x 4 x 4  x 20.解:(1)18 000; ……………………………2 分 (2)如图;……………………………………4 分 (3)3 780,4 410. …………………………6 分 21.解: 成交套数 7 000 6 000 5 000 4 000 3 000 2 000 1 000 0 4500 2月 3月 4月 5月 月份 石头 剪子 布 石头 剪子 布 (石头,石头) (石头,剪子) (石头,布) (剪子,石头) (剪子,剪子) (剪子,布) ………4 分 (布,石头) (布,剪子) (布,布) P(一次性分出胜负)= 2 3 . ……………………………………………………………5 分 答:一次性分出胜负的概率为 2 3 .………………………………………………………6 分 22.解:设九(2)班有 x 人,九(1)班有 5x  人.根据题意,得   1.2 225 x 300 5x  解得 45 经检验, 45 ,…………………………………………………………………………3 分 x  .…………………………………………………………………………………4 分 x  是原方程的根.…………5 分 x   . 5 50 答:九(1)班有 50 人,九(2)班有 45 人.……………………………………………6 分
23.(1)证明:∵ D是 BC的中点,∴BD=CD. …………………………………………1 分 ∵CE∥BF ∴∠DBF=∠DCE. …………………………………………………………2 分 又∵∠BDF=∠CDE,…………… 3 分 ∴△BDF≌△CDE.……………………4 分 (2)证明:∵△CDE≌△BDF,∴DE=DF. …………………………………………5 分 ∵BD=CD,∴四边形 BFCE是平行四边形. …………………………………………6 分 在△ABC中,∵AB=AC,BD=CD. ∴AD⊥BC,即 EF⊥BC .……………………7 分 ∴平行四边形 BFCE是菱形. ……………………………………………………………8 分 (另解)∵△CDE≌△BDF,∴CE=BF. ……………………………………………5 分 ∵CE∥BF,∴四边形 BFCE是平行四边形. …………………………………………6 分 ∴BE=CF.在△ABC中,∵AB=AC,BD=CD. ∴AD⊥BC,即 AD垂直平分 BC,∴BE=CE.…………………………………………7 分 ∴平行四边形 BFCE是菱形. ……………………………………………………………8 分 24.解:过点 A作 AE⊥BC,垂足为 E,得矩形 ADCE. ………………1 分 ∴CE = AD=12. ………………………………………………………2 分 B E C A 30 60 D Rt△ACE中,∵ EAC  60  , CE  ,∴ 12 AE  Rt△ABE中,∵ BAE  30  ,∴ BE AE  tan30 ∴BC=CE+BE=16 m. …………………………………………………7 分  4 3 CE tan 60   .……………6 分 .…4 分  4 答:旗杆的高度为 16 m.………………………………………………8 分 (第 24 题) (另解)过点 A作 AE⊥BC,垂足为 E,得矩形 ADCE. ……………………………1 分 ∴CE = AD=12.……………………………………………………………………………2 分 设 BE x ,Rt△ABE中,∵ BAE 4 x x .∴12 同理   ,解得 4 BC 4 AB  ,∴ 30 x  .……6 分 ∴BC=CE+BE=16 m.………7 分  .………………………4 分 BE 2 2   x x 答:旗杆的高度为 16 m.…………………………………………………………………8 分 25.解:(1)将 B(1,4)代入 my x  中,得 4m  .∴ 4 x y  . …………………………1 分 将 A , 2n  代入 4 x y   中,得 n   . …………………………………………………2 分 2 将 A 2, 2   ,B(1,4)代入 y   kx b  中,得 2 b k         4. k b  2, ………………………3 分 解得 k    b 2, 2. ∴ 2 x y  . ……………………………………………………………4 分 2 (2)当 0 x  时, 2 y  .∴ OC  .……5 分 ∴ 2 S  AOC 1 2 2     2 2 .…………6 分 (3) x   或 0 2 1x  . …………………………………………………………………8 分 26.解:(1)2,14.……………………………………………………………………………2 分
(2)①当点 E在 BA上运动时,如图①,此时 0 t  . 5 分别过点 E,A作 EG⊥BC,AH⊥BC,垂足分别为 G,H,则△BEG∽△BAH. ∴ BE BA t .…………3 分 EG ,∴ EG AH ,即 EG 4 5  A D C D E C E G F H 图① A B B 图② (第 26 题) t 5 1   2 4 4 5 t t  ∴ y  1 2 BF EG   .……………………4 分 2 t 2 5 ② 当点 E在 DC上运动时,如图②,此时 7 CE  , 11 t ∴ t  . 11 ∴ y  BC CE  5    1 2  11  t   55 2  . …………5 分 t 5 2  1 2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写全写对得 1 分,否则 0 分) …6 分 (3)当 0 5 t  时, 22 5 5 t 2 t  时, 55 2 11 当 7 t  ,∴ 7 t  70 2 . …………7 分  , ∴ 8.2 t  . …………8 分 7 ∴ t  70 2 s 或 8.2 t  s 时, EBF  与梯形 ABCD的面积之比为 1:2. 27.解:(1)① 6 . …………………………………………………………………………2 分 ②(图略)取 EP中点 G,连接 MG.梯形 AEPD中,∵M、G分别是 AD、EP的中点, ∴ MG   1 2 AE DP   .……………………………………3 分 由折叠得∠EMP=∠B= 90 ,又 G为 EP的中点, ∴ MG  1 2 EP .……………………………………………4 分 故 EP AE DP   .…………………………………………5 分 (2)△PDM的周长保持不变. 证明:如图,设 AM x cm, M A E B (第 27 题) N D P F C Rt△EAM中,由 2 AE  2 x  (4  2 AE ) ,可得: AE   2 21 x 8 .…6 分 ∵∠AME+∠AEM= 90 ,∠AME+∠PMD= 90 ,∴∠AEM=∠PMD. 又∵∠A=∠D= 90 ,∴△AEM∽△DMP. ……………………………………………7 分 C  C  ∴ DMP AEM  DM AE ,即 DMPC  4 x   x x 4   1 8 2 2 ,∴ C  DMP  x x 4  12  8 2 故△PDM的周长保持不变.  (4  x ) 8  cm.…………8 分 28.解:(1)A(0,4),C(8,0).…………………………………………………………2 分 (2)易得 D(3,0),CD=5.设直线 AC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 y  kx b  ,
则 b   8 k  4, b   0. 解得 1 , 2    k     4. b ∴ y   1 2 x  . ……………………………………3 分 4 ①当 DE=DC时,∵OA=4,OD=3.∴DA=5,∴ 1E (0,4). ………………………4 分 ②当 ED=EC时,可得 2E ( 11 2 ).……………5 分 , 5 4 ③当 CD=CE时,如图,过点 E作 EG⊥CD, 则△CEG ∽△CAO,∴ EG CG CE OA OC AC  .  即 EG  , 5 CG  2 5 ,∴ 3E ( 8 2 5  , 5 ).……………………………………6 分 综上,符合条件的点 E有三个: 1E (0,4), 2E ( 11 2 , 5 4 (3)如图,过 P作 PH⊥OC,垂足为 H,交直线 AC于点 Q. ), 3E ( 8 2 5  , 5 ). 设 P(m,   21 m 4 8m  时, 21 m 4 3 2 m  3 2 m  ),则 Q( m , 1 4 m 2  ). 4  )  ( 1 4 m 2  )= 4  21 m 4  , 2 m  ①当 0 PQ=( S  APC  S  CPQ  S  APQ 8 (     1 2 1 4 2 m  2 ) m   ( m  2 4)  16 ,…………………………7 分 16 0m ∴ 0 S  ; ……………………………………………………………………………8 分 ②当 2   PQ=( 1 2 21 m 4  )  (  时, m ,  )= m m 4 2 4  S  APC  S  CPQ  S  APQ 8 (    2 m  2 ) m  ( m  2 4)  16 ,  21 m 4 1 2 3 2 1 4 20 ∴ 0 故 16 S  .………………………………………………………………………………9 分 S  时,相应的点 P有且只有两个.………………………………………………10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