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ZigBee2007/PRO开发基础
1.1设备类型
1.1.1协调器
1.1.2路由器
1.1.3设备终端
1.1.4Z-Stack中设备类型的定义
1.3个域网标识符PANID
1.4描述符
1.5绑定
1.5.2使用SAPI建立绑定
1.5.3绑定方法小结
1.5.4在Z-Stack中配置绑定参数
1.5.5和绑定有关的其他一些概念
1.5.6绑定实例举例
1.6寻址
1.6.2网络地址分配
1.6.3Z-Stack寻址
1.6.4广播传送
1.6.4获取设备的地址信息
1.7.2表存储
1.7.3多对一路由协议
1.7.4在Z-Stack中配置路由参数的快速
1.8Z-Stack中ZDO模块
1.9终端设备重新加入网络
1.10设备离开网络
1.11端到端确认
1.12一个应用的最大有效载荷容量
1.13安全
1.13.4安全加入SE
1.13.5在Z-Stack中配置网络安全机制
1.14非易失性存储器(NV)
1.14.1全局配置非易失性存储器
1.14.2网络层非易失性存储器
1.14.3应用层非易失性存储器
1.15异步
1.16组播
1.17消息分割
1.17.1设置消息分割快速参考表
2.协议栈分析
2.1Z-Stackv2.2.0协议栈目录层
2.1.1Compents文件夹
2.1.2Documents文件夹
2.1.3Projects文件夹
2.1.4Tools文件夹
2.2系统软件架构分析
2.2.1系统初始化
2.2.2执行操作系统
2.3IAR工程结构分析
2.4快速构建自己的工程目录
3.ZigBee2007/PRO特性
3.1ZigBee和ZigBeePRO比较
3.2不同ZigBee版本的比较分析
3.2.1网络位置配置
3.2.2路由方式
3.2.3ZigBeePro应用层新功能
3.2.4ZigBeePro安全层新功能
3.2.5网络层封包格式
3.2.6应用层封包格式
3.2.7安全层封包格式
第二部分
ZigBee2007/PRO开发实验
1.SimpleApp实验
1.1与Z-Stack相关的IAR工程选项设置
1.2工程软件架构
1.3任务初始化函数
1.4任务事件处理函数
1.5温度传感器实验
1.5.1实验内容
1.5.2实验条件
1.5.3实验原理
1.5.4实验步骤
1.5.5实验结果
1.6灯开关实验
1.6.1实验内容
1.6.2实验条件
1.6.3实验原理
1.6.4实验步骤
1.6.5实验结果
2.SampleApp实验
2.1实验内容
2.2实验条件
2.3实验原理
2.3.1任务初始化
2.3.2任务事件处理
2.3.3发送数据
2.3.4接收数据
2.4实验步骤
2.5实验结果
3.GenericApp通用实验
3.1实验内容
3.2实验条件
3.3实验原理
3.3.1任务初始化
2.3.2任务事件处理
3.3.3建立绑定关系
3.3.4发送数据包
3.4实验步骤
3.5实验结果
3.5.1使用终端设备绑定请求命令
3.5.2使用匹配描述符绑定请求命令
4SimpleApp无线串口实验
4.1实验内容
4.2实验条件
4.3实验原理
4.4实验步骤
4.5实验结果
5.TransmitApp网络吞吐量测试实验
5.1实验内容
5.2实验条件
5.3实验原理
5.4实验步骤
5.5实验结果
5.5.1使用终端设备绑定请求命令
5.5.2使用匹配描述符绑定请求命令
6.SensorDemo网络传感器实验
6.1实验内容
6.2实验条件
6.3实验原理
6.3.2数据发送
6.3.3接收数据
6.4实验步骤
6.5实验结果
6.5.1使用终端设备绑定请求命令
7.ZOAD空中升级实验
7.1实验内容
7.2实验条件
7.3实验原理
7.4实验步骤
7.4.1配置Dongle(使用FANTAI_Zi
7.4.2配置具有OAD功能的协调器
7.4.3配置具有OAD功能的路由器节点
7.4.4开始ZOAD实验
7.4.5配置具有OAD功能的另一种方法
7.5实验结果
8.HomeAutomation家庭自动化实验
8.1命令
8.2ZCL
8.2.1ZCL概述
8.2.2ZCL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8.2.3ZCL的协议栈示意图
8.2.4应用程序/配置文件的注册
8.3实验内容
8.4实验条件
8.5实验原理
8.5.1HAProfile简介
8.5.2程序流程
8.6实验步骤
8.6.1配置开关设备(协调器)步骤
8.6.2配置灯光设备(终端设备)步骤
8.7实验结果
9.SmartEnergy智能能源实验
9.1实验内容
9.2实验条件
9.3实验原理
9.3.1系统框架图
9.3.2输入输出命令及描述符
9.3.3设备描述
9.3.4簇表
9.3.5程序流程
9.4实验步骤
9.4.1配置ESP设备(协调器)步骤
9.4.2配置PCT设备(终端设备)步骤
9.5实验结果
10.快速体验ZigBeeRF4CE实验
10.1实验内容
10.2实验条件
10.3实验原理
10.4实验步骤
10.5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ZigBee2007/PRO开发基础
1.Z-Stack开发基础
1.1设备类型
1.1.1协调器
1.1.2路由器
1.1.3设备终端
1.1.4Z-Stack中设备类型的定义
1.3个域网标识符PANID
1.4描述符
1.5绑定
1.5.1.1ZDO(ZigBee设备对象)绑定请求
1.5.1.3设备应用绑定管理
1.5.2使用SAPI建立绑定
1.5.3绑定方法小结
1.5.4在Z-Stack中配置绑定参数
1.5.5和绑定有关的其他一些概念
1.5.5.1端点(Endpoint)
1.5.5.2簇(Cluster)
1.5.5.3应用典范(Profile)
1.5.5.4端点、簇、应用规范和绑定概念的小结
1.5.6绑定实例举例
1.6寻址
1.6.2网络地址分配
1.6.2.1树状地址分配
1.6.2.2随机地址分配
1.6.3Z-Stack寻址
1.6.3.1间接传送(使用绑定机制)
1.6.3.2多播(组播)传送
1.6.3.3多播(组播)传送
1.6.4广播传送
1.6.4获取设备的地址信息
1.7.1.1路径的寻找和选择
1.7.1.2路径保持与维护
1.7.1.3路径期满处理
1.7.2表存储
1.7.3多对一路由协议
1.7.3.2多对一路由寻找
1.7.3.3路由记录命令
1.7.3.4多对一路由维护
1.7.4在Z-Stack中配置路由参数的快速参考
1.8Z-Stack中ZDO模块
1.9终端设备重新加入网络
1.10设备离开网络
1.11端到端确认
1.12一个应用的最大有效载荷容量
1.13安全
OLE_LINK1
OLE_LINK2
1.13.4安全加入SE
1.13.5在Z-Stack中配置网络安全机制的快速参考
1.14非易失性存储器(NV)
1.14.1全局配置非易失性存储器
1.14.2网络层非易失性存储器
1.14.3应用层非易失性存储器
1.15异步
1.16组播
1.17消息分割
1.17.1设置消息分割快速参考表
2.协议栈分析
2.1Z-Stackv2.2.0协议栈目录层次
2.1.1Compents文件夹
2.1.2Documents文件夹
2.1.3Projects文件夹
2.1.4Tools文件夹
2.2系统软件架构分析
2.2.1系统初始化
2.2.2执行操作系统
1.通过按键被按下
2.Z-Tool发送按键消息
2.3IAR工程结构分析
2.4快速构建自己的工程目录
3.ZigBee2007/PRO特性
3.1ZigBee和ZigBeePRO比较
3.2不同ZigBee版本的比较分析
3.2.1网络位置配置
3.2.2路由方式
3.2.3ZigBeePro应用层新功能
3.2.4ZigBeePro安全层新功能
3.2.5网络层封包格式
3.2.6应用层封包格式
3.2.7安全层封包格式
第二部分
ZigBee2007/PRO开发实验
1.SimpleApp实验
1.1与Z-Stack相关的IAR工程选项设置
1.2工程软件架构
1.3任务初始化函数
(1)afRegister()
(2)afSetMatch()
(3)ZDO_RegisterForZDOMsg()
(4)RegisterForKeys()
(5)osal_set_event()
1.4任务事件处理函数
(1)zb_HandleOsalEvent()事件
(2)ZB_ENTRY_EVENT事件
(3)SYS_EVENT_MSG事件
1.5温度传感器实验
1.5.1实验内容
1.5.2实验条件
1.5.3实验原理
1.5.3.1网络形成
(1)协调器格式化网络
OLE_LINK3
(2)路由器和终端设备加入网络
(3)ZDO_StartDevice()
1.5.3.2建立绑定
OLE_LINK4
OLE_LINK5
OLE_LINK6
OLE_LINK9
(1)未知扩展地址的绑定
OLE_LINK7
OLE_LINK8
OLE_LINK10
OLE_LINK11
(2)已知扩展地址的绑定
OLE_LINK12
OLE_LINK13
(3)绑定解除
OLE_LINK14
OLE_LINK15
1.5.3.3数据传输
(1)数据发送
OLE_LINK16
OLE_LINK17
OLE_LINK18
OLE_LINK19
OLE_LINK20
(2)数据发送
OLE_LINK21
1.5.4实验步骤
1.5.4.1打开工程项目
1.5.4.2设置编译参数及选项
1.5.4.3下载程序到CC2530
1.5.5实验结果
1.6灯开关实验
1.6.1实验内容
1.6.2实验条件
1.6.3实验原理
1.6.3.1网络形成
1.6.3.2绑定
1.6.3.3数据传输
(1)数据发送
(2)数据接收
1.6.4实验步骤
1.6.4.1打开工程项目
1.6.4.2设置编译参数及选项
1.6.4.3下载程序到CC2530
1.6.5实验结果
2.SampleApp实验
2.1实验内容
2.2实验条件
2.3实验原理
2.3.1任务初始化
(1)BUILD_ALL_DEVICES或HOLD_AUTO_START
(2)afRegister()
(3)RegisterForKeys()
(4)aps_AddGroup()
2.3.2任务事件处理
(1)ZDO_STATE_CHANGE
(2)SAMPLEAPP_SEND_PERIODIC_MSG_EVT
2.3.3发送数据
2.3.4接收数据
2.4实验步骤
2.5实验结果
3.GenericApp通用实验
3.1实验内容
3.2实验条件
3.3实验原理
3.3.1任务初始化
(1)afRegister()
(2)RegisterForKeys()
(3)ZDO_RegisterForZDOMsg()
2.3.2任务事件处理
(1)KEY_CHANGE
(2)ZDO_CB_MAG
(3)AF_INCOMING_MSG_CMD
3.3.3建立绑定关系
(1)使用终端设备绑定
(2)使用匹配描述符绑定
3.3.4发送数据包
3.4实验步骤
3.5实验结果
3.5.1使用终端设备绑定请求命令
3.5.2使用匹配描述符绑定请求命令
4SimpleApp无线串口实验
4.1实验内容
4.2实验条件
4.3实验原理
4.4实验步骤
4.5实验结果
1.使用终端设备绑定请求命令
2.使用匹配描述符绑定请求命令
5.TransmitApp网络吞吐量测试实验
5.1实验内容
5.2实验条件
5.3实验原理
5.4实验步骤
5.5实验结果
5.5.1使用终端设备绑定请求命令
5.5.2使用匹配描述符绑定请求命令
6.SensorDemo网络传感器实验
6.1实验内容
6.2实验条件
6.3实验原理
6.3.2数据发送
6.3.3接收数据
6.4实验步骤
6.5实验结果
6.5.1使用终端设备绑定请求命令
7.ZOAD空中升级实验
7.1实验内容
7.2实验条件
7.3实验原理
7.4实验步骤
7.4.1配置Dongle(使用FANTAI_ZigBee开发评估板)
7.4.2配置具有OAD功能的协调器
7.4.2.1协调器烧入BOOT
7.4.2.2配置GenericApp协调器设备工程
7.4.3配置具有OAD功能的路由器节点
7.4.3.1路由器节点烧入BOOT
7.4.3.2配置GenericApp路由器设备工程
7.4.4开始ZOAD实验
7.4.5配置具有OAD功能的另一种方法
7.4.5.1编译生成Boot.hex文件
7.4.5.2编译生成协调器的hex文件
7.4.5.3编译生成路由器的hex文件
7.4.5.4整合成最终的hex文件
7.5实验结果
8.HomeAutomation家庭自动化实验
8.1命令
8.2ZCL
8.2.1ZCL概述
8.2.2ZCL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8.2.3ZCL的协议栈示意图
8.2.4应用程序/配置文件的注册
8.3实验内容
8.4实验条件
8.5实验原理
8.5.1HAProfile简介
8.5.1.1ZigBeeHomeAutomation网络
8.5.1.2Z-Stack中相关设置
8.5.1.3开始选项设置
8.5.1.4HA设备的ZOAD设置
8.5.1.5其他的HA需求和使用经验
(1)优先选用的信道
(2)广播策略
8.5.1.7簇表
8.5.2程序流程
8.5.2.1程序初始化
(1)zclHA_Init()
(2)zclGeneral_RegisterCmdCallbacks()
(3)zcl_registerAttrList()
8.5.2.2绑定过程
8.6实验步骤
8.6.1配置开关设备(协调器)步骤
8.6.2配置灯光设备(终端设备)步骤
8.7实验结果
2.使用匹配描述符请求命令
9.SmartEnergy智能能源实验
9.1实验内容
9.2实验条件
9.3实验原理
9.3.1系统框架图
9.3.2输入输出命令及描述符
9.3.3设备描述
9.3.4簇表
9.3.5程序流程
9.3.5.1程序初始化
(1)zclSE_Init()
(1)zclGeneral_RegisterCmdCallbacks()
(3)zclSE_RegisterCmdCallbacks()
(4)zcl_registerAttrList()
9.3.5.2建立连接
9.3.5.3ESP发送命令
9.3.5.4PCT接受命令
9.4实验步骤
9.4.1配置ESP设备(协调器)步骤
9.4.2配置PCT设备(终端设备)步骤
9.5实验结果
10.快速体验ZigBeeRF4CE实验
10.1实验内容
10.2实验条件
10.3实验原理
10.4实验步骤
10.5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