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面试真题
注:图片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48 页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海豚“唱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豚发出的声音大家能听见吗,这是一种什么
样的声音。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教师展示蝙蝠捕食的图片,提问学生蝙蝠是用什么来导航的?教师展示视频,在一个黑房
子里横七竖八的挂一些细绳子,在绳子上挂一些铃铛,让蝙蝠在房子中捕食,发现蝙蝠绕障
碍物成功捕食。
【生成概念】
教师展示蝙蝠导航的原理图,总结蝙蝠是用一种看不见的声波——就是超声波来导航的。
教师展示声呐的原理图,B 超的原理图,超声波碎石的原理图,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
原理图,思考超声波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回答问题
(1)声呐展示出超声波有方向性好的特点;
(2)B 超展示出超声波有穿透性好的特点;
(3)超声波碎石展示出超声波有较集中的能量的特点。
教师总结,超声波有很多普通声波不具有的能力,而我们根据超声波所具有的特点将它利用
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展示金属探伤的原理图,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实例应用到了超声波的这些特
点。学回答:在生活中,还有超声测距,超声清洗等。
2.教师展示声波频率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学生回
答,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的声波是超声波,次声波在生活中常用在预报自然灾害,次声武器等。
【深化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说出以下对声波的应用实例中,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
(1)将手聚在耳朵上听远处的声音
(2)倒车雷达(超声波)
(3)大气核爆炸监察(次声波)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超声波的特点,并举出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作业:回家之后搜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下节上课之后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复习比热容的概念,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再知道这种物质的质
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如何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吸热计算公式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实际问题 1:已知铝的比热容是 0.88×103J/(kg·℃),这表示质量是
1kg 的铝块温度升高 1℃时吸收的热量是 0.88×103J。计算:把质量为 2kg、温度为 30℃的
铝块加热到 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概念入手,进行小组合作
和讨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解题思路:(1)由比热容定义可知,质量是 2 千克的铝块温度升高
1℃时吸收的热量是 2×0.88×103J;(2)质量是 2 千克的铝块温度升高 70℃时吸收的热量就
是 70×2×0.88×103J。
接着,教师追问学生:如果以 Q 吸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 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 代表物体
的质量,t0 和 t 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根据上面的计算过程,能否总结出一个物体
吸热的一般公式?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2.放热计算公式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实际问题 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 800℃,质量是 1.5g。它的温
度降低到 20℃,要放出多少热量?引导学生思考此题和问题 1 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得出结论:问题 1 是物质升温,求吸收的热量,问题 2 是物质降温,求放出的热量。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2 的解决方法,并根据吸热公式写出物质降温时所放出热量的一
般计算公式,并和吸热公式进行比较。
学生得出结论:
,和吸热公式相比,放热公式是用初始温度减去末温度。
3.吸放热一般公式
教师提出问题: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根据吸热、放热公式得出结论: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和物质的种类、质量以及温度的
变化有关。此时教师顺势指出:如果用
表示温度变化,那么可不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
学生得出结论:物质吸热、放热的公式可以写成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例题:质量为 2kg 的某种物质温度从 20℃升高到 40℃时,吸收的热量是 1.88×
104J,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老师提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学生总结物质吸热、放热的计算公式。
作业布置:根据物质的比热容表,计算质量均为 2kg 的砂石和水,都吸收了 7.36×104J 的
热量,那么它们升高的温度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平衡状态的相关知识,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物体
处于平衡状态。教师提问,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它受到的两个力有
什么样的特点。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教师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思考以下问题
(1)物体只受到两个力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吗;
(2)物体受到两个力且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结束后汇报讨论结果,回答问题
(1)物体只受到两个力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