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1 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大致为( A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C、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2、儿童关于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观念,是发展到下列哪一阶段才具有的(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 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C )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明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小明的认 知方式属于( D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深思型 D、冲动型 5、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B ) A、异物进入喉咙,引起咳嗽 B、从不会操作电脑到会操作电脑 C、药物引起的行为变化 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 6、一年级学生小明,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许或认可崦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 B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求知欲 7、小红因完成了作业,所以家长取消了限制小红看电视的禁令。家长采用的这种强化措施 属于( 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8、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这一目标是( B )。 A、情感目标 B、行为目标 C、动机目标 D、态度目标
9、从迁移的方向看,小学儿童运用已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属 于( D )。 A、负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10、已经掌握了“动物”这一概念,再学习“马”这一概念,属于( 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整合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1、下列归因中,归属于外部而稳定因素的是( D )。 A、努力 B、能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12、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内容的程度称为( B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3、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红砖的用途,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A )。 A、发展思维 B、辐合思维 C、经验思维 D、理论思维 14、根据遗忘的干扰说,当学生学习一系列的词汇后立即对其测验,测验结果通常会出现 ( C )。 A、只有开头几个词汇记忆较好 B、所有词汇都没记住 C、开关和最后几个词汇记忆较好,中间的词汇容易遗忘 D、只有最后几个词汇被记住 15、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属于 ( A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二、填空题: 16、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学生 。 1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 心理自我 的过程。 18、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 内倾型 。 19、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创立者是 班杜拉 。
20、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 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1、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 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权威(他律)阶段 。 2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 原有的认知结构 和学习的心向定势。 23、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学会调适 。 24、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环境、 智力 和个性。 2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规律是 先快后慢 。 26、约束群体内成员行为准则的群体动力表现被称之为 群体规范 。 27、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称为该行为的 关键期 (敏感期)。 28、在课堂教学时,经常担心“学生喜欢我吗?”等这样一些问题的教师,其职业成长这里 主要处在 关注生存 的阶段。 29、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 动作技能 三大领域。 30、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之为 个别化教学 。 31、如果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视为形成性评价,那么对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就是 总结性评价 。 32、吸引与排斥、 合作 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并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是 头 脑风暴训练 。 34、人们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来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功能固着 。 35、 会谈 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三、简答题: 3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①创设适应的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37、简述桑代克试误学习的主要规律。 ①准备律; ②效果律; ③练习律。 3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特征; ②知识经验; ③定势与功能固着。 39、简述元认知策略的具体形式。 ①计划策略; ②监控策略; ③调节策略。 40、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①依从; ②认同; ③内化。 四、论述题: 41、论述正例、反例在知识概括学习中的主要作用。 ①解释含义。 正例:包含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的例证; 反例:包含概念或规则的部分特征,但不包含本质特征的例证。 ②主要作用。 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42、试用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强化观,对下面案例中的进行分析。 小玲很想能引起老师对她的关注,一直难以如愿。这天上课时,小玲在教室里吵闹,老是影 响上课,老师非常生气地训斥她:“不要吵!你在干扰别人的学习!”但她并没有停止,而是 继续我行我素,甚至有些变本加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强化观认为,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 条件。 在此例中,教师的本意是要给予小玲惩罚,但训斥的效果却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因这让小玲 发现,干扰课堂是能引起教师关注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这种行为在受到了教师的训斥后 并没有停止,而是变本加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