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特别提示:
1、本卷为语文试题单,共 31 个题(含作文题),满分 150 分,共 8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用笔在特制答题卡上答题,不能在本题单上作答。
3、答题时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根据本题单各题的编号在答题卡上找
到答题的对应位置,用规定的笔书写。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考查(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谈笑风生. (shēng)
B.浑身解. (xiè) 数
C.无与仑. (lún) 比
D.叱咤.(chà)风云
恻. (cè) 隐
阴霾. (lí)
镂. (lòu) 空
粗犷. (guǎng)
惘. (wǎng) 然 诘拮据 (jié)
栈. (zhàn) 桥 附和. (h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匿. (nì) 名
猝. (cù) 然
抽噎. (yē)
倔.(juè)强
A.李攀同学各门功课都好,每次考试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老师们对她顶..礼膜拜...,
直夸她将来前途无量。
B.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
充栋..
C.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D.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
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在那个年代,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B.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C.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D.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中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感受爱,也不会付出爱,这样的家庭
教育是缺憾的。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
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
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5、古诗文默写(共 4 分,每空 1 分)
①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②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6、根据提示填空(共 4 分,每空 1 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的诗
句是“
,
。”
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扭转局面
的契机,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
。”
7、名著阅读(4 分)
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请你从《骆
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名著中任选一个典型人物,按下 面
两个栏目完成一期黑板报内容的撰稿。
“名著人物”推荐栏。(写出一个典型人物的名字)(1 分)
“读后一得”交流台。(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你对此人物的评价)(3 分)
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低碳族”。(不超过 50 字)(3 分) 近段
时间随着灾难大片《2012》热映,“低碳一族”已悄然形成。把家中灯泡换为
节能灯,减少收看电视时间,用洗脸盆接水洗脸,每天坚持用手洗衣物,能坐公交就不
开车……这些平日里大家都不注意的小事,如今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关注,在生活上更
注 意节能,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有些人已经开始设计自己的“低碳生活”。
9、仿照下面的句子,自选景物写一句话。(3分)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 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阴凉,
二、阅读能力考查(60 分)
。
(一)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按要求完成10~12题(7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这首词贯穿全篇的是哪一个词?(1分)
1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2分)
12、文中“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4分)
(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按要求完成13~17题(19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
公 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
来,与坐 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
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①臣之妻私.臣(
③闻.寡人之耳者(
)
)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④客之美.我者(
)
)
14、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5、邹忌认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16、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4分)
17、邹忌是怎样讽谏齐王的?(4分)
(三)阅读《假想金箍棒》,按要求完成18~22题(16分)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 重
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 的
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é)。《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 朵
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 在
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在3900立方 厘
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 全
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l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 以猴
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 克吗?
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
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 叮
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gè), 铬
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首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 个
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 化
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 进
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 变
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
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yī)。铱的
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
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 绣
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 块
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 多
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 佛
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
传奇呢。
18、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锇
铬
铱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
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硬度最大
抗腐蚀性首屈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
一指
蚀性极强。
19、“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中的“左右”能否删去,
为什么?(3分)
20、文章第⑥段除了介绍金箍棒的去向,还从哪三方面对它加以说明?概括回答。(3分)
21、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3分)
22、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4分)
(四)阅读《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按要求完成23~27题。(18分)
她在上交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个
薄凉的世界无关。”
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明状的哀伤和绝望。当
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懂得
如何与这位龄差将近四十年的女孩儿尽心交流,去告诉她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悲苦。
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一一罗列出来,整理,
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到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
丝。
春天的阳光依旧透过窗台,照耀在每个孩子纯真的小脸上。所有人之中,她离窗台
最近,可还是心如冰冻。她没有朋友,没有疼她爱她的母亲,就连唯一对她稍好的可依
靠的外婆,都在前些日子里挣扎着病故了。
她的生活一片狼藉。有同学说,她暂住了孤儿院,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她得
继续生活下去,得为远去的母亲和外婆坚强活着。可有什么理由,让她继续下去呢?那
一点本可寄托的温暖,都这么无情地别她而去了,她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温暖?
他站在宽阔的讲台上,以最平和的语调讲完了课,宣布下午外出游玩。所有的孩子
都欢呼不已,只有她,静静地眯眼歪靠在窗台上,对着路旁的野花发呆。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她坐在绿草之中,看着
天际不断变换的流云,怒放的花朵,簌簌地落起泪来。要知道,几十个小时之前,她还
是一团恣意享受天空的云朵。
他穿过操场,气喘吁吁地来到她的身前。她侧脸抹泪后,镇定地叫道:“老师好!”
“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呢?”他一边喘气,一边问着。
“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值得快乐和幸福的全部理由,而我没有。”
他捋了捋花白的发,拉着她的手,走进花园深处。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远
处缓缓涌来,包围了她前行的路。他问:“这些花,你认识多少?”
“大都认识。譬如,那是迎春,那是瑞香,那是玉兰,那是......”她对这些花名
如数家珍。她的外婆生前爱花,因此,自小受了熏陶。
他微微笑着,看她在盘点花名的时刻中慢慢活泼起来,显然,她在环视花朵的同时,
也渐然沉浸于百花争艳的美景中。
当她气喘吁吁地将园中的鲜花点过大半时,他问了她一句:“你能把此时没开的花
点出几种来吗?”
她顿时被难住了。园中之话,大大小小,不下百中,却没有一种隐藏着身形,躲避
阳光。他说:“想想吧,明天告诉我,为什么它们都会竞相开放?“
当夜,她想了许久,从外婆遗留下的书中找到了答案。次日,她从季节,温度,等
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向他解说了为何花朵都会竞相开放原因。
那个问题之后,她回到教室,如换了一人似的。她主动和同学搭话,帮助他们解决
难题,组织班里的课外活动,维持课堂秩序,等等。
很多年后,她站上明媚的讲台,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带她的学生去看花,
点花名。也曾问过一个忧郁的孩子,为什么花朵都会在春天竞相开放?
次日,当那个孩子急急忙忙跑来要告诉她答案之时,她将当年老师给她的那张纸片
递给了那个孩子。
泛黄的纸片上,坚定地写着:“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23、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3分)
24、文章开头由小女孩的作文写起,有何作用?(3分)
25、文中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6、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的理解。(4分)
27、文中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评价。(4分)
三、综合性学习考查(10 分)
近年来,初中生带手机上学的现象日益增多。为此,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
查共发放200份调查表,回收189份,回收率94.5%。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调 查 项 目
人数 所占比例
25.9%
73.5%
14.3%
12.2%
77.9%
77.9%
13.3%
8.8%
9
6
159
84.1%
59
31.2%
拥有手机人数
父母购买
自己购买
亲戚赠送
49
36
7
6
上网、QQ 聊天、玩游戏 53
上网、QQ 聊天、玩游戏 53
手机来源
手机主要用途
打电话、发短信
(多项选择)
手机主要负面影响
(多项选择)
炫耀或作弊
影响学业
浪费金钱
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11
5.8%
28、请归纳出调查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不少于两点)。(4 分)
29、从“手机主要用途”栏目的数据分析中,你发现了一些苗头性的信息。如果在
学生座谈会上,你有机会向校长反映,你会怎样说呢?(注意简明、连贯、得体)(3 分)
30、校长听了你的建议后,决定举行一次“初中生带手机上学,禁还是不禁?”
的 辩论会。辩论会上,甲、乙双方各抒己见,请你为乙方再补出一条理由。(3 分)
甲方观点:我方反对初中生用手机
甲方理由:①手机的射对身体不好。
②在学校里,没有哪一门课程用得上手机,手机成为一块看时间的“表”。
③我们正处在成长阶段,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对手机里的信息极
感 兴趣,极易迷恋手机,荒废学业。
乙方观点:我方认为学生带手机,禁止不如疏导
乙方理由:①手机进校园已成为大势所趋,过分禁止,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