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1年广东中山大学西方经济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1 年广东中山大学西方经济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 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 费和储蓄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 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 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2.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 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 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 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 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 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 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 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 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 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3.货币中性: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仅对经济中的绝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而不会对相对 价格体系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会对实际产出水平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 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 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4.理性预期:对未来经济变量的预期值与实际值一致的预期。其前提是:①做出经济决 策的经济主体是具有理性的;②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可以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③经济 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5.汇率变动的 J 曲线效应: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 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趋好转,最终使贸易 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英文字母“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 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 J 曲线效应,如下图所示。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之所以存在 J 曲线效应是因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 滞。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货 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 因贬值而发生改变,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如果 进口合同以外币计值,出口合同以本币计值,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在传导阶段, 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但数量仍没有大的变化,国际收支 状况继续恶化。在数量的调整阶段,价格和数量同时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
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改善,最终形成顺差。因此,J 曲线效应产生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 求弹性,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本币贬值能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二、简答题 1.挤出效应是怎么回事?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市场机制是什么? 答:(1)挤出效应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 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 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 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 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 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 IS-LM 模型中,若 LM 曲线不变,向 右移动 IS 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 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 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 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 策仍是有效的。 (2)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市场机制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 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 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 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于 1; 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 般在 0~1 之间。一般来说,从 LM、IS 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 2.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什么关系?这一关系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1)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与失 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两者具有负相关的函数关系,即货 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的时候,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因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 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可以用以 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 越低,反之则相反。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令图中 W 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 为社会的失业率,L 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 U2 降到 U1 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 W2 上升到 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 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 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 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2)菲利普斯曲线既反映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 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又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 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 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 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 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以避免经济过分波动。 3.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条件是什么,影响稳态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 答:(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定包括:①社会储蓄函数为 S=sY,式中,s 是作为 参数的储蓄率;②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 n 增长;③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在上述假定下,索洛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式中 k 为人均资本,s 为储蓄率,y 为人均产量(y=f(k)),n 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 资本的折旧率。从而 sy 为社会的人均储蓄,(n+δ)k 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 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为人 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长 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所谓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 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k 和 y 达到一个持久性的 水平。稳态的条件: 稳态中(人均资本不变,即),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和总的资本存量的增长 率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n 即为稳态增长率(稳态中的产出增长率)。这一增长率是独立 于储蓄率的(等式中无 s)。 (2)影响稳态的因素主要有 ①储蓄率:在下图中,经济最初位于 C 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们想增加储蓄。这 使储蓄曲线上移至 S’f(k)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为 C’,比较 C 点和 C’点,可知储蓄率的 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这里得到的结论是储蓄率的增 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国为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 水平。 ②人口增长:在下图中,经济最初位于 A 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 n 增 加到 n’,则图中的(n+)k 线便移动到(n’+)k 线,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 A’点。人口增 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 k 减少到),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 水平。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即要达到稳态,需维持较高的稳态 增长率,否则无法保证稳态。) 4.简要分析石油价格上涨对于经济的影响。一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来减小它的冲 击?为什么?
答:(1)石油价格上涨会使经济体产生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 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 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很多,例如,农产品的 歉收就会引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成本上升。但“成本推进论”者主要关注的是由于经 济中某些垄断性因素引起的成本上升。他们着重论述了两种类型的成本推进,即工资推进 和利润推进。 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主要是指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指一些垄断性 的经济组织控制了某些重要的原材料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垄断性的组织为了获得高额的垄 断利润而提高价格,使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1933 年至 1974 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提价导致通货膨胀。另外,各种使成本上升的因素还可能 交织在一起,使得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假定开始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点,由于石油价格的上升,使得短期供给曲线上 移到,均衡点变成。此时,若需求曲线保持不变,则由于产出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总供给 曲线存在向下移动的压力,最终将恢复至。其结果,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而总体价格水 平没有上升。但是如果政府对点上的高失业感到难以忍受,采取扩张货币的方法来使总需 求曲线上移至,以使经济尽快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点上来,那么总体价格水平就会进一步上 升。由于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抵消了原材料相对价格的上升,所以原材料供应者会进一步 要求提高原材料价格,所以总供给曲线就存在进一步向上移动的压力。其结果,政府往往 被迫再一次对高失业做出反应。这样,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一次次交替性上移就导 致了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即通货膨胀。 (2)一般可用收入政策减小它的冲击。收入政策是指政府制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 行为准则,由价格决定者(劳资双方)共同遵守。其目的在于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率, 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又不致造成大规模的失业,主要针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②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 如果工资、物价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幅度之内,就以减税作为奖励;否则,就以增税 作为惩罚。③强制性限制,即政府颁布法定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暂时冻结。 收入政策的优点是:在成本推进的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出现时,能用较小的代价加 以遏制,又不造成大规模失业。 三、分析计算题 1.在一个包括政府的封闭经济中,C=200+0.8YD,式中 C 为消费,YD 为可支配收入。如 果给定投资 I=100,政府购买 G=300,转移支付 TR=150 和税率 T=0.25,那么 (1)在这个模型中,均衡收入水平 Y 是多少? (2)投资和政府购买乘数是多少? 解:(1)由收入恒等式,结合消费函数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代入题中所给出的具体
数据,得到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 1700。 (2)投资乘数=2.5,政府购买乘数=2.5 2.某人 20 岁开始工作,60 岁退休,估计可以活到 80 岁,假定生命由 20 岁开始算起,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 (1)不考虑财富因素,写出此人工作期间的消费函数。 (2)如果人口增长率为零,人口构成是均匀的,那么国家的总储蓄率是多少? 解:(1)假设此人在工作期间每年的收入为 YL,工作后中每年的消费为 C,则此人一 生的收入为,其工作后的总消费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不考虑财富因素的情况下,消 费函数为 (2)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人口不增长且人口过程均匀的情况下,任一时刻工作人员 的储蓄恰好被退休人员的负储蓄所抵消,所以国家的总储蓄率为零。 3.若投资支出函数 I=600-1000i,i 为利率,计划支出 AD=500+0.8Y+I,Y 是收入,货币实 际余额需求 L=0.4Y-8000i,实际余额供给 M/P=1200。 (1)写出 IS 和 LM 曲线的方程 (2)求均衡时的收入 Y 和利率。 解:(1)①由 AD=Y,即 500+0.8Y+600-1000i=Y, 得 IS 曲线的表达式为 Y=5500-5000i ②由货币实际余额需求=实际余额供给,即 L=M/P 0.4Y-8000i=1200,得 LM 曲线的表达式为 Y=3000+20000i (2)Y=5500-5000i Y=3000+20000i 解得,均衡时的收入 Y=5000 利率 i=0.1 4.若银行的存款准备率为 0.1,流通现金——存款比率为 0.2。
(1)计算货币乘数。 (2)当高能货币等于 3000 时,货币存量是多少? 四、论述题 1.试分析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方式,我国的失业问题有什么特殊 性。 答:(1)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作而未能 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水平找到工作的人。要注意:①年龄规定以外的无工作者不是失业 者。②丧失工作能力者不计入失业者。③在校学习的不叫失业者。④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工 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不计入失业者。⑤有些未领取失业救济的未登记注册的无工作者, 没有被计入失业者。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 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公式表示为: 失业分为自然失业和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自然失业为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 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各 国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自然失业率。 西方国家失业主要是总需求不总的失业。总需求不足的失业也叫周期性失业,是因为 总需求不足一般都出现在经济的萧条时期,是周期出现的。认为失业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 即有效需求不足,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时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时均衡的国民 收入。而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 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限度, 无法拉开利润率与利率之间的差距以便刺激投资。其结果是总需求不足,出现紧缩性缺口。 ①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这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 增加的收入量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 ②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一定资本增量预期的收益与其供给价格(重置成本) 之间的比率递减趋势。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 (即资本的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贷款所支付利息率。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大于利息率, 则纯利润越大,投资越多;反之,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小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小,投资 越少。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使得利润率与利息率间的差距缩小。 ③流动性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即人们对货 币的需求,由于货币需求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就有一定的限度,这样也使得利润率与利 息率间的差距缩小。引起投资需求也不足。最终造成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非自愿失业, 即总需求不足失业的存在。 (2)我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
失业的成因很多,有体制型失业、磨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等。每个 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失业特点。我国目前失业的 主要成因应是体制型和结构性失业。 从总量上看,“十五”期间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加上现有城镇下岗失业等人员,每年城 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200多万人。按"十五"计划提出今后五年创造4000万就 业机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缺口达1400万个,再加上农村 1.5亿的富余劳动力,可谓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严峻 的就业形势不仅表现为总量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各国失业的共性,还表现了 如下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这使我国解决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相当复杂和艰巨。 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 代后期以来,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①城镇失业率加快上升。全国城镇登 记失业率 1997-2000 年一直保持在 3.1%,2001 年上升到 3.6%,2002 年升至 4.0%,据第五 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大约为 8.3%;②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从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上看,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化加速时期最显著的社会变化 就是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978 年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2%,到现在 是 45%左右,未来 30 年中,中国农业人口还要再下降 30 个百分点,未来农村转移人口的 规模和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有 1.5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城镇转移;③每年新增 劳动力数量庞大。目前全国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 1300 万人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 国家的人口总量;④城市新增就业岗位的供给出现减缓,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 业增长 0.32 个百分点。但自 90 年代以来逐步缩小,我国目前总体就业弹性为 0.1,即GD P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带动 0.1 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大约是 80 万人。而发展中国家的 就业弹性大约是 0.3-0.4。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技术选择战略,必然 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导致最大化就业; ⑤失业与空位并存的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最终解决。我国劳动力总量大,对人力资 本的投入又有限,存在大量没有受过培训的简单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素质问题是要长期面 对的问题。 2.为什么说有效的产权与无效的产权都与国家有关? 答:(1)产权的含义 产权是关于财产的权利。现代经济学所讨论的“产权”,并不是通常法律意义上的“所 有权”(即依法占有财产的权利),也不仅仅指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的 权利。一般来说,法学上的产权是狭义的产权,主要指物权;而经济学中的产权是广义的 产权,它的概念不仅从物权扩大到债权、知识产权,而且扩大到所有交易中的权利。所谓 产权,可以理解为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时的权利,或者说人们使用资源时的适当 关系或规则以及破坏这些规则时的处罚。产权是市场经济和社会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内 含着不可替代的制度功能。产权首先具有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配置功能。 (2)有效的产权、无效的产权和国家
①从本质上说,界定产权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手段。在交易过程中, 产权总是通过具体的契约安排体现出来,进而作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有效的产权安排被 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只有产权受到保护和足够的尊重、能够较好地得以实施,公平、 有序的竞争才有可能存在,经济增长才有可能出现。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为人们提供稳定 预期并实现经济结果的内部化。这里有效的含义是产权是保障的可交易的。有效的产权制 度取决于其相关制度安排,特别是政府制度安排。可以这么说,没有现代政府制度,就没 有现代产权制度。 ②无效的产权制度主要指运行的交易成本无限高,经济效率低下。以我国为例,无效 的产权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但是针 对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尚不到位,这就使得人们往往缺乏进行长期经营以获取未来收益的 信心,相反地却有动力通过造假、违约、欺诈、赖帐等失信行为获得短期好处。二是在国 有经济中,产权安排的实质是“权责不对称机制”,其经营者能够获取失信带来的短期利益, 但却不承担失信造成的威胁和损失,因为失信的损失和风险可以转嫁给国家和政府。为了 防止或减轻这种现象以使产权得到保护和实施,惟一现实的办法是必须由国家加以保护和 强制性实施。 ③由此,无论是有效的产权还是无效的产权,离开了国家的暴力和垄断组织便不可能 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国家的引入却又非常容易导致政权侵犯产权,从而造成“所有权 残缺”。当特权存在时,有特权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来维护特权并寻求更多的特权,没有特权 的人或受到特权所害的人总是想办法来消除不利于自己的特权,并寻求有利于自己的特权。 因此,产权既离不开政权同时却又易受政府伤害,即所谓的“所有权悖论”。产权的到位只 能是政权不越位、不错位下的产物。政权归位与产权到位惟一的办法便是“政治市场的竞 争”以及因此导致的制度均衡。当然,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现实中,政治市场的竞争所给 定的产权并不意味着是“完全的产权”,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利关系也不会一次性界定清楚, “相反,从此开始了一个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不断进行制度化的新时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