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2 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艺术创作过程三阶段的是( )。
A.艺术积累
B.艺术表现
C.艺术批评
D.艺术构思
2.下列美术作品中,具有经幡性质、运用于葬仪的是( )。
A.《人物龙凤帛画》
B.《墓主升仙图》
C.《二桃杀三士图》
D.《女史箴图》
3.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属于( )。
A.绢本设色
B.纸本设色
C.绢本白描
D.纸本水墨
4.下列画家,不属于明代“吴门四家”的是( )。
A.沈周
B.唐寅
C.吴伟
D.仇英
5.对黄宾虹创作成熟时期的绘画艺术风格,最合适的描述是( )。
A.冷峻萧疏
B.黑密厚重
C.清新简逸
D.豪放奇崛
6.《人首翼牛神兽》属于( )作品。
A.苏美尔—卡德美术
B.古巴比伦美术
C.亚述美术
D.古埃及美术
7.文艺复兴时期,对油画材料和技法做出重要改进的画家是( )。
A.博斯
B.杨•凡•艾克
C.维登
D.老彼得•勃鲁盖尔
8.下列油画作品中,属于圆形画幅的是( )。
A.达维特的《萨宾妇女》
B.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C.鲁本斯的《抢夺吕西普斯的女儿》
D.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
9.迷恋骨形,在雕塑形体上采用线、洞孔来探索新空间的雕塑家是( )。
A.布朗库西
B.亨利•摩尔
C.贾科梅蒂
D.博乔尼
10.在版画艺术中,木刻的制版和印刷技术属于( )。
A.凸版
B.凹版
C.平版
D.孔版
11.焦距小于底片对角线长度,而视角大于 60。的照相机镜头是( )。
A.标准镜头
B.长焦镜头
C.广角镜头
D.微距镜头
12.装帧艺术中,不属于书籍构件的是( )。
A.图层
B.包封
C.环衬
D.扉页
13.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下列关于美术课程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以文化传承和发展为特征
B.以操作和表现学习为特征
C.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D.以专业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特征
14.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美术课程的第 3 段指的是( )。
A.3—年级
B.5—6 年级
C.7—9 年级
D.10 一 12 年级
15.“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
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目标所属
的学习领域是( )。
A.造型•表现
B.综合•探索
C.欣赏•评述
D.设计•应用
16.不属于以语言信息传达和交流为主的美术教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17.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是( )。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模式
D.教学策略
18.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教材指的是( )。
A.课程资源
B.教科书
C.自学手册
D.教学参考书
19.下列选项中,对初三《漫画》一课的教学难点表述适当的是( )。
A.了解漫域的基本知识
B.感受漫画的教育功能
C.认识漫画的娱乐作用
D.学习漫画人物的造型方法
20.依据新课程理念,美术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是( )。
A.学生
B.教师
C.师生
D.课代表
21.“认识摄影中景深的运用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维度属于( )。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探究与发展
22.教师在进行“水墨画(1 课时)”教学时,不合适的教学活动是( )。
A.讲解中国画的审美理想
B.介绍水墨画的艺术特征
C.示范中国画的笔法和
D.讲授文房四宝的品鉴方法
23..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技法时,不合适的做法是( )。
A.清晰地呈现技法的程序和要点
B.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C.展示高难度技法让学生模仿
D.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24.在达维特的《马拉之死》欣赏教学(1 课时)中,不合适的教学活动是( )。
A.分析作晶的背景与艺术价值
B.重点讲述人物的逸闻故事
C.介绍新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
D.师生模拟作品所表现的情景
25.下列选项中,对美术教学“档案袋评价法”不正确的表述是( )。
A.一种质性评价方法
B.一种综合性评价方法
C.一种搜集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重要资料的方法
D.一种归档留存少部分优秀学生作品的方法
26.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于初中一年级《校园招贴》一课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测的是( )。
A.创意是否新颖
B.主题是否突出
C.要素是否完备
D.创作是否快速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28 分)
27.简述中国绘画史中的“徐黄异体”。
28.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需要达成的目
标是什么?
29.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30.《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提出,“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
价美术作业”。其中,“多种评价方式”指的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31.案例:
某教师开展了题为《格尔尼卡》的自主性美术学习活动。教师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让其
搜集作品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以学生分组汇报的形式结束活动。这节课气氛活
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然而观摩此课的教师却提‘出了一些批评,如:这样的课
堂学习效率过低,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学生的答案“异想天开”,偏离教材
中的解释太远……
问题:针对上述案例,请你谈一谈自主性美术学习活动的利弊。如果你是美术教师,如何更
好地开展此类美术教学活动?
32.案例:
桌城市初中学校只有一个美术老师,要任教全校 16 个班的美术课,教学任务繁重。
因此,该教师似乎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都进行评价或提出改进建议。
问题:在此情况下,你会给该教师哪些评价建议?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 1 小题,30 分)
33.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 l 课时的教学简案。(该片段为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下
册第 1 课《五角星》里的一些零散图片,图略)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
(3)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4)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5)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做出设计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艺术创作论指出,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艺术积累是通过艺术体验活动实现的,艺术表现是艺术传达的一种方式。C
选项“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次。
2.A[解析]A 选项《人物龙凤帛画》是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帛画作品,画中一长裙细
腰女子,双手向前合掌,前上方为一龙一凤,有引魂升天的意义,具有典型的经幡性质。B、
C 项属于墓室壁画,不可能作为经幡;D 项《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为《女史箴》一文的配图,
也不合题意。故本题选 A。
3.A[解析]《步辇图》属于绢本设色。
4.C[解析]“吴门四家”是指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C 项吴伟是明代浙派画家。
5.B[解析]黄宾虹创作成熟时期采用积墨法,画面往往具有黑密厚重的感觉。
6.C[解析]《人首翼牛神兽》是西方古代美术史上两河流域亚述时期的雕塑作品。
7.B[解析]尼德兰著名的画家杨•凡•艾克对油画材料和技法做出了重大改进,使油画创作成
熟起来。
8.D[解析]安格尔的绘画具有古典美,典雅端庄,并喜用圆形画幅。另外,A,B、C 选项中
的作品都是方形画幅。
9.B[解析]亨利•摩尔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在雕塑上具有革新精神。他迷恋骨形,力
图在骨形中表现一种雄健、强大的生命力;他还在雕塑形体上采用线和洞孔来探索新的空间
表现。
10.A [解析]凸版是利用凸起的图纹压印,如木版画、纸版画;凹版是指图文部分低于空白
部分的印刷版,如铜版画等;平版是用油水互斥原理制版,如石版画。
11.C[解析]焦距接近底片对角线长度,视角为 50。左右的为标准镜头;焦距小于底片对角
线长度,视角大于标准镜头视角的为广角镜头;焦距大于底片对角线长度的为长焦镜头,长
焦镜头视角较小。
12.A[解析]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
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在不少图像处理软件中,都有“图层”的概念,它是构
成图像的重要组成单位。通俗地说,图层就像含有文字或图形的“胶片”,将其一张张按顺
序叠放在一起,组合起来形成图像的最终效果。
13.C[解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
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14.B[解析]略。
15.B [解析]义务教育美术四大学习领域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将美术其他三个学
习领域的内容融合,并强调促进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6.A[解析]观察法是以视觉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故本题选 A。
17.C[解析]题干表述的是教学模式的定义。
18.B[解析]狭义的教材指的是教科书。
19.D[解析]略。
20.A [解析]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21.A[解析]“认识、了解、理解……方法、知识、技能”,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方式。
22.D[解析]文房四宝的品鉴方法与“水墨画”一课的教学内容无关,再对比选项 A、B、C,
本题选 D。
23.C[解析]展示高难度技法让学生模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个
性。
24.B[解析]人物的逸闻故事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不能作为重点进行讲述。
25.D[解析]档案袋评价法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评价方法,它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
而 D 选项的表述明显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符。故选 D。
26.D[解析]创作是否快速不能作为对学生作品的评测要素。
二、简答题
27.[参考答案]“徐黄异体”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著名命题,表述了五代宋初以西蜀黄
荃与南唐徐熙为代表的两个花鸟画流派之间的差异。五代西蜀宫廷画家黄荃擅作工细富贵花
鸟,南唐士大夫徐熙则擅长疏淡野逸花鸟,这两人对后世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有着极其重要
的影响,画史称之为“徐黄异体”。
28.[参考答案]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
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
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9.[参考答案]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有:(1)目的性原则;(2)激发学习兴趣原则;(3)直观
性与形象性原则;(4)审美性原则;(5)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原则;(6)启发创造性原
则;(7)面
向全体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8)综合性与整体优化相结合原则。
30.[参考答案]“多种评价方式”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即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也
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
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
的方向。
三、案例分析题
31.[参考答案](1)美术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不同于其他文理学科。本节课属于“欣赏.评
述”的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
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针对上述案例,学生自由组合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探究,这种自
主性美术学习活动很好地促使学生活跃思维,欣赏活动变得十分愉快,学生热情高涨,积极
参与.有利于个性的发挥。但是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所以学生无法系统掌握欣赏美
术的基本方法.审美能力不高,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如果我是美术教师我会这样做:第一,在不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的基础之上,我
会注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在了解《格尔尼卡》这幅美
术作品的同时,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意图与时代背景等,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态
度和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二,让学生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能用多种
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作出评价,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能力;第三,我会在活动前和活动中结合学生情况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形成依
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美术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
和评述的能力。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
涵养人文精神。
32.[参考答案]出现题干中的这种情况,我给这位教师的评价建议是:(1)培养学生的自我
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习惯,这一点对
教师减轻工作负担,对学生学会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帮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教学
班级多,教学任务重,使得教师几乎没有时间给每个学生提供细致的评价和有益的额外帮助,
而学生互评恰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因此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方
法,以学生的相互观察评价来引导学生发展。
四、教学设计题
33.[参考答案]
《五角星》教学简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l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物体的质感,学习肌理与质
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
2.过程与方法: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开展描绘材质的肌理效果
和
针对实物质感进行写生的活动,丰富艺术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锐化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细
致观察和耐心描绘的良好习惯,提高感受与表现质感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压印或拓印等方法制作肌理效果,并运用制作的不同肌理效果组拼成画。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
教学准备:预习《五角星》,收集生活中的物品,寻找不同质感的物体,如麻绳、纺织品、
硬币、树叶等,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准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置欣赏活动导入,以多媒体手段展示《五角星》画面,引导学生欣赏讨论。所选图片应清
晰,特别是要有精彩的质感描绘的局部重点图展示,鼓励学生充分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着重
观察画面中质感是如何表现的。
二、引导分析,启发想象,探究新知
进入对材质美的观察、感受阶段.以获得初步的材质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对课前准备好的各
种材质进行观察、比较、触摸、搓捏等,感受不同材质在轻重、刚柔、光涩、明暗等方面的
差异,交流绘画表现的想法。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所选材质的典型性、多样化,可作为压印
或拓印之用,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鼓励大家尝试画出材质的肌理效果,并启发学生:并不是所有制作的肌理都需要用笔绘制出
来,只要制作的肌理效果好,就可以直接作为拼接画面的组成部分,不需要再去另外绘制加
工。只有用笔绘制才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肌理效果时,才需要模仿肌理的造型特点动手绘制,
或者在肌理制作的基础上再加工、补充效果。
教师示范各种压印与拓印的方法,注意纸张的厚薄、铅笔的软硬、所选材质纹理的清晰度、
用墨的多少等问题。
三、学生创作,分组交流,教师辅导.
在了解了各种材料与拓印方法之后,学生开始展开创作。以铅笔为主要工具,既可参照肌理
描画,也可在制作的肌理效果上直接加工,并将各组制作的材质效果有机组合,剪贴拼接成
画。
学生在尝试实践后.及时归纳拓印与压印的技术要点,并尝试总结:一种制作技巧可以通过
变化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其他制作肌理效果的技巧,并就
如何选材、如何制作肌理、如何画出肌理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四、展示习作,联系生活,课堂小结
1.举办小型作品展览,学生先自我评价,再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互相评价,最后集体评论。
2.再次联系生活。启发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不同的材料。
3.课堂小结:我们在平时绘画时,不仅可以运用水彩笔、蜡笔等工具,还可以使用一些我
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表现特殊的效果,就像我们今天这样。它会给我们的绘画过程带
来无穷乐趣!比如说有的同学用的是牙签,有的用的是树叶……这说明图案艺术与我们的生
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图案,图案来源于生活,而且能美化生活。希望同学们继续认真学好
图案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五、课后作业
启发学生在课后寻找更多有漂亮纹理的物品,把它们变成美丽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