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3 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中,1-4 小题各 1 分,5-10 题各 2 分,本大 题共 16 分。) 1.(1 分)(2013•济宁)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它不仅被视为美好和富有的象征,而且还可 以其特有的价值造福于人类.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主要是指( ) A.熔点高 B.延展性好 C.有金属光泽 D.化学性质稳定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3870250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金的化学性质分析.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加热条件下也不容易与其它物质发 生化学反应. 解答:解:“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条件下也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体现了金的热稳 定性强.属于金的化学性质.该说法与金的熔点、延展性和金属光泽没有直接关系.所 以,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 A 点评:解答本题要从金的化学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 分)(2013•济宁)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氨气、空气 B.水、双氧水 C.烧碱、纯碱 D.生石灰、熟石灰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3870250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氧化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氧化物,抓住氧化物中至少两种元素, 且一种是氧元素. 解答:解:A、氨气是由氢元素和氮元素组成的,不符合氧化物的定义,故不属于氧化物; 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 A 不符合题意; B、水和双氧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都有氧元素,符合氧化 物的定义,故都属于氧化物,故 B 符合题意; C、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由钠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不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不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故 C 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由钙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熟石灰 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由钙元素、氧元素、氢元素组成,不符合氧化物的定义,故不属 于氧化物,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学案 B 点评:应抓住概念的要点来判断物质的类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 3.(1 分)(2013•济宁)对下面一些现象和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异味﹣﹣﹣活性炭有吸附性 B.蜡烛一吹即灭﹣﹣﹣冷空气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C.用洗洁精去除餐具油污﹣﹣﹣洗洁精有乳化作用 D.铝质饭盒不宜贮存酸性食品﹣﹣﹣铝易与酸性溶液反应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灭火的原理和方 法.3870250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解答; B、根据冷空气降低了蜡烛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以下进行解答; C、根据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进行解答; D、根据铝易与酸性溶液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可用于去除冰箱异味,故 A 正确; B、冷空气降低了蜡烛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以下,而蜡烛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所以 蜡烛一吹即灭,故 B 错误; C、洗洁精有乳化作用,所以可用洗洁精去除餐具油污,故 C 正确; D、铝易与酸性溶液反应,所以铝质饭盒不宜贮存酸性食品,故 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 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4.(1 分)(2013•济宁)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是( ) A. NH4HCO2 NH3↑+CO2↑+H2O B.CaCO3+CO2+H2O═Ca(HCO3)2 C. 2NaCl+2H2O 2NaOH+H2↑+Cl2↑ D. 2Mg+CO2 2MgO+C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3870250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 一”;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 变多”.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 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解:A、属于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 A 错; B、属于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 B 错; C、不属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故 C 正确; D、属于置换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 D 错. 故选 C. 点评:抓住四种反应的特点,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数“多变一”还是“一变多”对所发生 的反应进行类型判断. 5.(2 分)(2013•济宁)S2﹣、SO3 是( ) 2﹣和 SO4 2﹣是比较常见的离子,对这三种离子的认识正确的 A.三种离子中都含有硫元素 2﹣都属于氧化物 B.SO3 C.硫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有﹣2、+4、+6 2﹣和 SO4
D.S2﹣和 H+不能结合成酸分子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3870250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离子是微观,而元素用来描述宏观进行解答; 2﹣和 SO4 2﹣都属于离子进行解答; B、根据 SO3 C、根据硫元素在化合物中有不同的化合价进行解答; D、根据 S2﹣和 H+能结合成氢硫酸进行解答. 解答:解:A、离子是微观,而元素用来描述宏观,所以不能说三种离子中都含有硫元素, 2﹣和 SO4 2﹣都属于离子,而不是物质,故 B 错误; 故 A 错误; B、SO3 C、硫元素在化合物中有不同的化合价,例如在硫化钠中为﹣2 价,在二氧化硫中为+4 价,在三氧化硫中为+6 价,故 C 正确; D、S2﹣和 H+能结合成氢硫酸,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做题时注意从题目中找出反应的典型现象,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推断.本题难度不大. 6.(2 分)(2013•济宁)工业上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粗产 品为二者混合物),请分析如图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并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曲线上 C 点两侧,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不同 B.曲线上 A、B 两点,对应温度下氯化铵与硫酸钠溶解度不同 C.结晶法分离出氯化铵,温度应控制在 40℃以上 D.结晶法分离出氯化铵后的母液是硫酸钠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3870250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的变化趋势; B、溶解度曲线的相交点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温度小于 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也会结晶析出; D、由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可以判断结晶法分离后母液的成分.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C 点两侧,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不同,正确; B、曲线上 A、B 两点,是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故对应温度下它们的 溶解度相同,错误; C、在温度大于 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没有晶体析出, 所以可利用降温结晶得到氯化铵,但温度应控制在 40℃以上,小于 40℃时,硫酸钠 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也会结晶析出,题目描述正确; D、在温度大于 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没有晶体析出, 所以分离出氯化铵后的母液是硫酸钠溶液,正确; 故选 B 点评:主要考查了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理 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题意细致解答. 7.(2 分)(2013•济宁)利用“→”上方的试剂可实现下列各物质间转化的是( ) A. Cu C. Na2SO4 CuCl2 Na2CO3 B. K2CO3 KOH D. Cu(OH)2 NaOH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3870250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A、铜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盐酸反应;B、碳酸钾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 氢氧化钾;C、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D、氢氧化铜属于沉淀 与硫酸钠不反应. 解答:解:A、铜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盐酸反应,故 A 错; B、碳酸钾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 B 正确; C、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不能制取碳酸钠,故 C 错; D、碱和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都溶于水,氢氧化铜属于沉淀,所以氢氧化铜与硫酸 钠不反应,故 D 错. 故选 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或有水生成,或有气体放 出,盐和盐反应或碱和盐反应时,必须是反应物都溶于水,生成物符合复分解反应的 条件. 8.(2 分)(2013•济宁)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面实验设计能 够达到目的是( )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A 除去氢气中少量的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水蒸气、HCl B 提纯久置变质的氢 先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氧化钠溶液
C 验证某溶液为稀盐 先测溶液的 pH<7,再加入锌粒 酸 D 分离二氧化碳和一 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掉二氧化碳分离出一氧化碳,再向该氢氧 氧化碳混合物 化钠溶液加足量稀盐酸“释放”出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 系;盐的化学性质.3870250 专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除去氢气中少量的水蒸气、HCl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又会带入 水蒸气进行解答; B、根据久置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含有碳酸钠,所以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会生成 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是新的杂质进行解答; C、根据溶液的 pH<7,再加入锌粒有气泡冒出不一定是盐酸,还有可能是别的酸进行 解答; D、根据一氧化碳不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钠溶液反应生成碳 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解答:解:A、除去氢气中少量的水蒸气、HCl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又会带入 水蒸气,故 A 错误; B、久置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含有碳酸钠,所以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会生成碳酸 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是新的杂质,故 B 错误; C、溶液的 pH<7,再加入锌粒有气泡冒出不一定是盐酸,还有可能是别的酸,例如稀 硫酸,故 C 错误; D、一氧化碳不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 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分离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混合物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掉二氧化碳分离出一氧化碳,再向该氢氧化钠溶液加足 量稀盐酸“释放”出二氧化碳,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 断,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选用的除杂试剂不能与原有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 杂质,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所选试剂的量. 9.(2 分)(2013•济宁)某同学为探究镁、锌、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试验流程: 依据流程设计,下面对物质①②的选择合理的是( ) A.①稀硫酸 ②硫酸铜 C.①稀盐酸 ②硫酸亚铁 B.①稀盐酸 ②硫酸锌 D.①稀硫酸 ②氯化镁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3870250 专题: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金属与酸能反应说明金属排在氢的前面,反应的越剧烈,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与酸不反应,说明排在了氢的后面;金属与盐能反应说明金属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 不反应说明金属排在了盐中金属的后面.据此分析. 解答:解:A、镁、锌能与稀硫酸反应,镁反应的剧烈,说明了镁的活动性大于铜,铜、银 不能与硫酸反应,说明了铜、银的活动性小于镁、锌.再将铜、银加入硫酸铜中,铜 能将银置换出来,说明了铜的活动性大于银.能比较镁、锌、铜、银的活动性顺序.故 A 符合题意; B、镁、锌能与稀盐酸反应,镁反应的剧烈,说明了镁的活动性大于铜,铜、银不能 与稀盐酸反应,说明了铜、银的活动性小于镁、锌.再将铜、银加入硫酸锌中,都不 反应,说明了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银.不能比较铜、银的活动性顺序.故 B 不符合题 意; C、镁、锌能与稀盐酸反应,镁反应的剧烈,说明了镁的活动性大于铜,铜、银不能 与稀盐酸反应,说明了铜、银的活动性小于镁、锌.再将铜、银加入硫酸亚铁中,都 不反应,说明了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银.不能比较铜、银的活动性顺序.故 C 不符合 题意; D、镁、锌能与稀稀硫酸反应,镁反应的剧烈,说明了镁的活动性大于铜,铜、银不 能与稀硫酸 反应,说明了铜、银的活动性小于镁、锌.再将铜、银加入氯化镁中, 都不反应,说明了镁的活动性大于铜,银.不能比较铜、银的活动性顺序.故 D 不符 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金属与盐反应和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从而推出金属的活动 性. 2﹣、CO3 2﹣中的几 10.(2 分)(2013•济宁)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 K+、Mg2+、Cl﹣、Ba2+、SO4 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 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只含有 Mg2+、SO4 B.一定含有 K+、Mg2+、Cl﹣、SO4 C.一定含有 Mg2+、SO4 D.一定含有 Cl﹣、K+,可能含有 Mg2+、SO4 2﹣,可能含有 Cl﹣、K+ ) 2﹣ 2﹣ 2﹣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3870250 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白色 沉淀,氢氧根离子能与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氢氧化镁是溶于酸的沉淀, 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结合产 生硫酸钡白色沉淀,钡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 盐酸,沉淀无变化,说明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不是碳酸钡沉淀,故废液中一定含有
硫酸根离子,一定不含有碳酸根离子,由于有硫酸根离子,故一定不会含有钡离子;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 溶于盐酸的氢氧化镁沉淀,故废液中一定含有镁离子;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废液中可能含有氯离子和钾离子; A、溶液中还可能含有 Cl﹣和 K+,故 A 错误; B、溶液中不一定含有 Cl﹣和 K+,故 B 错误; C、溶液中一定含有 Mg2+、SO4 D、溶液中不一定含有 Cl﹣、K+,一定含有 Mg2+、SO4 故选 C. 2﹣,可能含有 Cl﹣、K+,故 C 正确; 2﹣,故 D 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关于离子的性质进行.要求 同学们加强对离子性质的掌握,以便灵活应用. 二、填空与简答(共 17 分) 11.(4 分)(2013•济宁)下面是几种常见粒子的符号和示意图,读识符号和示意图完成下 列问题(用符号或化学式表示,多个答案必须选全): O(氧原子 ) Na (钠原子) Na+ (钠离子) (1)属于原子的有 O、Na、C ; (2)属于离子的有 Na+,O2﹣.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3870250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元素符号能表示原子,在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的 属于原子; (2)根据符号的意义分析能表示离子的符号,在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 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的属于离子.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属于原子的有 O、Na,由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属于原子的 是碳原子,符号为 C; (2)由题意可知,属于原子的有 Na+,由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属于离子的是氧离 子,符号为 O2﹣. 故答为:(1)O、Na、C;(2)Na+,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 粒子结构示意图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2.(4 分)(2013•济宁)日常生活中的不少用品与水银有关,体温计如图 1 就是其中之一.小 明偶患感冒,量体温时不小心将体温表滑落摔碎,地面上散落许多银珠如图 2,小明就想: 水银有毒吗?怎样清理? 经网络搜寻,小明获得以下有关水银的资料: 水银学名为汞(Hg),常温下是银白色液体,密度大、易蒸发且吸附性特别好,不溶于水, 汞及汞的大多数化合物有毒.汞在化合物中常表现为+2 价,能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 无毒物质﹣﹣硫化汞. 依据以上信息和小明的做法,完成下面问题:
(1)小明关掉屋内所有热源,开窗透风,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水银蒸发,使人中毒 ; (2)小明戴上手套以避免 水银侵害身体 ,用小勺把水银收集到盛有 水 的玻璃瓶中, 送交实验室; (3)最后,小明又向不易收集的细小水银珠上布撒硫颗粒降低危害,他的依据是 Hg+S═ HgS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 程式.3870250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水银易蒸发且吸附性特别好以及有毒进行解答; (2)根据水银有毒以及不溶于水进行解答; (3)根据水银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无毒物质﹣﹣硫化汞进行解答. 解答:解:(1)水银易蒸发且吸附性特别好以及有毒,所以关掉屋内所有热源,开窗透风,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银蒸发,使人中毒;故填:防止水银蒸发,使人中毒; (2)水银有毒以及不溶于水,所以戴上手套以避免水银侵害身体,用小勺把水银收 集到盛有水的玻璃瓶中,送交实验室;故填:水银侵害身体;水; (3)水银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无毒物质﹣﹣硫化汞,化学方程式 Hg+S═HgS.故 填:Hg+S═HgS.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细心分析即 可. 13.(4 分)(2013•济宁)某实验小组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在在做盐酸除铁锈的实验时发现: (1)将带锈铁钉放入试管后加入稀盐酸,看到铁锈消失,溶液呈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Fe2O3+6HCl═2FeCl3+3H2O ,待铁锈消失后又看到 有气泡产生 现象. (2)课后清洗仪器时,一同学发现试管中的黄色溶液变成浅绿色,表明此时的溶液已变为 氯化亚铁 溶液.这是由于过量的铁继续与黄色溶液的主要成分反应造成的,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 Fe+2FeCl3═3FeCl2 .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3870250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会看到铁锈消失,溶 液呈黄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待铁锈消失后,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 铁和氢气. (2)过量的铁继续与黄色溶液的主要成分氯化铁反应生成浅绿色的氯化亚铁溶液, 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会看到铁锈消失, 溶液呈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待铁锈消失后,铁与稀 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会看到有气泡产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