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年广东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3 年广东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参考公式:台体的体积公式 V   1 3 S 1  S S 1 2   S h 2 表示台体的高. ,其中 1 2 ,S S 分别是台体的上、下底面积, h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 M x x  |  2  2 x  0, A .  0 【解析】D;易得  M   2,0 ,  R , x N 0,2 B.  0,2 N    2 | x x  2 x ,所以 M N  2.定义域为 R 的四个函数 y A . 4 x 3 , y  B.3 2x , y x 2 1  , y C. 2 ) (    R ,则 M N  0, x 2,0 C. D.  2,0,2    2,0,2  2sin  中,奇函数的个数是( ,故选 D. x ) D.1 x ,故选 C. 【解析】C;考查基本初等函数和奇函数的概念,是奇函数的为 y 3 x 与 2sin  y 3.若复数 z 满足 2,4 A .  iz 2 4 i   ,则在复平面内, z 对应的点的坐标是( 4, 2 2, 4 C. B.  )  D. 4,2 【解析】C; z  2 4 i  i   对应的点的坐标是 4 2 i 4, 2 ,故选 C.  4.已知离散型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为 X P 则 X 的数学期望 EX  ( ) 1 3 5 2 3 10 3 1 10 B. 2 D.3 1 C. 5 2 15 10 3 2 A . 3 2 【解析】A; 2 EX     1 3 5 3 10 3   1 10   ,故选 A. 5.某四棱台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台的体积是 ( ) A . 4 C. 16 3 B. 14 3 D. 6 2 正视图 侧视图 2 1 1 【解析】B;由三视图可知,该四棱台的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 俯视图 第 5 题图 1和 2 的正方形,高为 2 ,故 V   2 1 1 3  2 1  2 2  2 2    2 14 3 ,,故选 B.
6.设 ,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 若  , m  , n  ,则 m n C.若 m n , m  , n  ,则  B.若 // , m  , n  ,则 //m n //m n , //n ,则  D.若 m  , 【解析】D;ABC 是典型错误命题,选 D. 7.已知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C 的右焦点为  F 3,0 ,离心率等于 3 2 ,在双曲线C 的方程是 ( ) A . 2 x 4 2 y 5  1 B. 2 x 4 2 y 5  1 C. 2 x 2 2 y 5  1 D. 2 x 2 2 y 5  1 【解析】B;依题意 3c  , e  ,所以 2a  ,从而 2 a  , 2 b 4 3 2  2 c  2 a  ,故选 B. 5 X   1,2,3,  .令集合  n , , x 且三条件   y , z y   z , x z   x  恰有一个成立 y 8.设整数 4n  ,集合   | 若 ,  , , S x y z x y z 和 , , A .  C.   , x y z X   ,y z w S , , ,y z w S , ,  , , )  , x y w S , z w x 都在 S 中,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y z w S ,  B. , ,y z w S , D. , z x   , x y w S   y 2, 3,   , , x y w S , , x y w S ,   【 解 析 】 B ; 特 殊 值 法 , 不 妨 令 4 , 1w  , 则 ,   S   3,4,1   , , y z w 如 果 利 用 直 接 法 : 因 为  z x y , , x y w  , , x y z     2,3,1 S ,  S   ,故选 B. , , z w x S , 所 以 x   … ① , y y z   … ② , x z   …③三个式子中恰有一个成立; z w x   …④, w x   …⑤, x z   …⑥三个 z w 式子中恰有一个成立.配对后只有四种情况:第一种:①⑤成立,此时 w x    , 于是   ,y z w S ,  , y ,y z w S ,  ,  , x y w S ; 第二 种 :① ⑥ 成 立, 此 时 x  ,于是 , x y w S ;第三种:②④成立,此时 y   ,于是 ,y z w S , , z w  z w x     y   , ,    ,于是 y z  , ,y z w S ,  , x y w S ;第四 , , x y w S .综合上述四种情况,可得 , 种:③④成立,此时 z w x  ,y z w S , , , x y w S .    , 二、填空题:本题共 7 小题,考生作答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一)必做题(9~13 题) 2 0 x   的解集为___________. 9.不等式 2 x 2,1 ;易得不等式 2 【解析】 x 1,k 处的切线平行于 x 轴,则 k  ______. x   的解集为  在点 ln 10.若曲线 2,1 2 0 kx  y x .
【解析】 1 ;求导得 y    ,依题意 1 0 k   ,所以 k 1 x 1 k   . 11.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 n 的值为 4 ,则输出 s 的值为 ______. s 【解析】7 ;第一次循环后: 4 12. 在等差数列 na 中,已知 3 a 【 解 析 】 20 ; 依 题 意  ;  ;故输出 7 .  _____.  ;第四次循环后:  ;第二次循环后: 第三次循环后: , 所 以 8 10  4, i 7, i 2, i 1, i 9 d a 7 s 5 a 10 2 3  s s 3 a 5  a 7  3  a 1  4 或: 3 a 5  a 7  2 d    6 d  4 a 1   20   a 1 a 3  a 8 13. 给 定 区 域 D : 4 , 令 点 集 3a ,则 5 12 a  20 18 d .  4 x y      4 x y    0 x  i i  1 第 11 题图 y 4 1 O 4 x  T 是 z |   , D x y 0  {   在 D 上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点} ,则T 中的点共确定______ , x y 0 0 x y , , Z x y 0   0 0 条不同的直线. 【解析】 6 ;画出可行域如图所示,其中 z 3,1 及 整点为 0,4 , 2,2 , 1,3 , y x   取得最小值时的整点为 4,0 共5 个整点.故可确定5 1 6   条不同的直线. 0,1 ,取得最大值时的 (二)选做题(14、15 题,考生只能从中选做一题,两题全答的,只计前一题的得分) 1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讲选做题)已知曲线 C 的参数方程为   x  y  2 cos 2 sin t t (t 为参数), C 在点  1,1 处的切线为l ,以坐标原点为极点, 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l 的极坐标方程 为_____________. 【解析】 sin       4     2 ;曲线C 的普通方程为 2 x 2 y  ,其在点 2 1,1 处的切线l 的方程 x 2 为 y  ,对应的极坐标方程为 cos   15. (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 AB 是圆O 的直径,点C 在圆O 上,      ,即 sin sin 2     延长 BC 到 D 使 BC CD 6 AB  , 2 ED  ,则 BC  _________. ,过C 作圆O 的切线交 AD 于 E .若  4     A 2 . . O D E C B 第 15 题图
【解析】 2 3 ;依题意易知 ABC   CDE ,所以 AB BC CD DE  ,又 BC CD ,所以 2 BC  AB DE   12 ,从而 BC  2 3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满分 80 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函数 ( ) f x  2 cos x   12     , xR . (Ⅰ) 求 f    6   的值; (Ⅱ) 若 cos 3  , 5     3 ,2     2   ,求 2    f  3    . 【解析】(Ⅰ) f      6     2 cos       6 12      2 cos      4     2 cos  4  1 ; (Ⅱ) 因为 f    2    3      2 cos 2       3 12       2 cos 2      4     cos 2   sin 2  cos 3  , 5     3 ,2     2  ,所以 sin 4   , 5 所以 sin 2   2sin cos     24 25 , cos 2   2 cos   2 sin    7 25  所以 2    f  3     cos2   sin 2    7 25      24 25     17 25 .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某车间共有12 名工人,随机抽取 6 名,他们某日加工零件个数的茎叶图如图所示,其中茎为十 位数,叶为个位数. (Ⅰ) 根据茎叶图计算样本均值; (Ⅱ) 日加工零件个数大于样本均值的工人为优秀工人. 根据茎叶图推断该车间12 名工人中有几名优秀工人; (Ⅲ) 从该车间12 名工人中,任取 2 人,求恰有1名优秀 9 1 5 1 2 3 7 0 0 第 17 题图 工人的概率. 【解析】(Ⅰ) 样本均值为 17 19 20 21 25 30      6  132 6  ; 22 (Ⅱ) 由(Ⅰ)知样本中优秀工人占的比例为 2 6 秀工人.  ,故推断该车间12 名工人中有 1 1   名优 3 3 12 4 (Ⅲ) 设事件 A :从该车间12 名工人中,任取 2 人,恰有1名优秀工人,则  P A  1 1 C C 4 8 2 C 12  16 33 .
18.(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 图 1, 在 等 腰 直 角 三 角 形 ABC 中 , A  90  , 6 BC  , ,D E 分 别 是 ,AC AB 上 的 点, CD BE  2 , ,其中 A O  3 . B E O A B E O 为 BC 的中点.将 ADE  C D 沿 DE 折起,得到如图 2 所示的四棱锥 A BCDE . O   B A E A 图 1 C D O 图 2 (Ⅰ) 证明: A O  平面 BCDE ; (Ⅱ) 求二面角 A CD B OC   【解析】(Ⅰ) 在图 1 中,易得  3, 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AC  3 2, AD  2 2 连结 ,OD OE ,在 OC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C D H 5 OD  2 OC CD  由翻折不变性可知    cos45 OC CD 2 2  A D     2 A D  , 又OD OE O 2 2 ,所以 A O OD  , 2 2 ,     A O OD 所以 ,所以 A O  平面 BCDE . 理可证 A O OE (Ⅱ) 传统法:过O 作OH CD 交CD 的延长线于 H ,连结 A H 因为 A O  平面 BCDE ,所以 A H CD 所以 A HO    的平面角. 为二面角 A CD B   , , 结合图 1 可知, H 为 AC 中点,故 OH  3 2 2 ,从而  A H  2  OH OA  2  30 2 所以 cos  A HO  OH  A H  15 5 ,所以二面角 A CD B   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15 5  如图所示, , C 向量法:以O 点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  A 0,0, 3   CA  , , x y z  1, 2,0  为平面 A CD 的法向量,则  0, 3,0 D      DA    0,3, 3 所以  n 1,2, 3 设      , , C D z A O . E B y x 向量法图
   n CA     n DA        由(Ⅰ) 知,     ,即 0 0  OA    , n OA   2 3 y 3 y  x    z    0,0, 3    n OA     n OA  所以 cos 15 5 . 0 3 z  0 ,解得   y   z  x 3 x  ,令 1x  ,得  n  1, 1, 3   为平面CDB 的一个法向量, 3  3  5 15 5 ,即二面角 A CD B   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19.(本小题满分 14 分) 设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已知 1 1 a  , n 2 S n a  1 n  1 3 2 n 2   , 3 n n N . * (Ⅰ) 求 2a 的值; (Ⅱ) 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Ⅲ)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 n ,有 1 a 1     1 a n  7 4 . 1 a 2 2 3 1 3 1 3 【解析】(Ⅰ) 依题意, 2 S 1 a 2 S    ,又 1 1 a 1 1  ,所以 2 a  ; 4 (Ⅱ) 当 2n  时, 2 S  na n 1  n  3 n  2 n  2 3 n , 2 S   1 n  n   1 a n  两式相减得 2 a n  na n 1    n   1 a n  1 3 1 3  n  3  1   n  2  1   n   1 2 3  2 3 n  3 n  1    2 n  1   2 3 整理得 n   1 a n  na n 1    n n  1  ,即 1   n 1  a n a n n  1 a ,又 2 2 a 1 1  1 故数列 na n       a  ,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是首项为 1 1 1 所以 na n 1    n  1 1    ,所以 n na 2 n . (Ⅲ) 当 1n  时, 当 3n  时, 1 na  1 a 1 1 2 n 71   ;当 2n  时, 4 1  1  1  1    n n n  1 n    1 1 4 5 4  ; 7 4 1 a 1  1 a 2 ,此时
   1    1 a 1  1 a 2 1 4 1 a n 1 n        1 1 2 7 4 1 n 综上,对一切正整数 n ,有 1 1 2 4 3 7 4 1 a 1   1 2 4    1 2 n 1    1 4    1 1 2 3         1 1 3 4           1  1 n  1 n    1 a 2    1 a n  7 4 . 20.(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抛物线C 的顶点为原点,其焦点  F 0,  c c  到直线l : 0  x y   的距离为 3 2 2 2 0 . 设 P 为直线l 上的点,过点 P 作抛物线C 的两条切线 ,PA PB ,其中 ,A B 为切点. (Ⅰ) 求抛物线C 的方程; (Ⅱ) 当点   , 0 0 P x y 为直线l 上的定点时,求直线 AB 的方程; (Ⅲ) 当点 P 在直线l 上移动时,求 AF BF 的最小值. 【解析】(Ⅰ) 依题意,设抛物线C 的方程为 2 x  4 cy ,由 2 0 c  2  3 2 2 结合 0c  , 解得 1c  . 所以抛物线C 的方程为 2 x 4 y . (Ⅱ) 抛物线C 的方程为 2 x 4 y ,即 y 21 x 4 ,求导得 y   1 2 x 设   ,A x y , 1 1  , B x y 2 2  (其中 y 1  2 x 1 4 , y 2  2 x 2 4 ),则切线 ,PA PB 的斜率分别为 1 x , 1 2 1 2 x , 2  x 1 2 2   x   x 1 ,即 y  x 1 2 x  2 x 1 2  y 1 x x ,即 1  2 y  2 y 1  0 y  2 y 2  0 x x ,所以 1 0  2 y 0  2 y 1 x x  , 2 0 0  2 y 0  2 y 2  0 所以切线 PA 的方程为 y  y 1  x x 同理可得切线 PB 的方程为 2 因为切线 ,PA PB 均过点  所以 所以直线 AB 的方程为 0 x x x y 为方程 0 x x 2 2 y , x y 1 1 , P x y 0   ,   , 0 2  (Ⅲ) 由抛物线定义可知 所以 AF BF  联立方程    y 1   2   2 y x x  0 2 4 y x  AF  1 y  y 2 0 0  2 y  的两组解. 0  02 y 2 y 0  . 0 1 1 y  ,  1   y y 1 2 BF   y y 1  2 1  ,  y 2  1 ,消去 x 整理得 2 y   2 y 0  2 x 0  y  2 y 0  0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y 1  y 2  2 x 0   y y 1 2   y 1  y 2  1   2 y 0  2 x 0  2 所以  AF BF  , 又点  P x y 在直线l 上,所以 0 x 0 0 y 0 2  , , y y 1 2 2 y 0 02 y y  0 1 所以 2 y 0  2 x 0  2 y 0 1 2   y 2 0  所以当 0 y   时, AF BF 1 2 2 0 0 y   2 5 2    1 2   y   9 2 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 9 2 . 21.(本小题满分 14 分)  1 x e 设函数   kx f x (Ⅰ) 当 1k  时,求函数      x  2 (其中 k R ). f x 的单调区间; (Ⅱ) 当 k    1 ,1   2  时,求函数   f x 在 0,k 上的最大值 M . f   x   x e   x   1 x e  2 x  x xe  2 x   x e x  2  , 【解析】(Ⅰ) 当 1k  时, 2  1 x e  x 的变化如下表:      f x x 令   0 x f 当 x 变化时, x  ln 2 0  ,得 1 x  , 2     x f x  f ,  ,0 f  x   x   f x 右表可知,函数   f x 的递减区间为  (Ⅱ)   1 2      e x e f x x   x  令   0 x f  ,得 1 0 x  , x 2  kx  ln 2 k xe  , 0 0 极大值  0,ln 2    ln 2 0 极小值 0,ln 2 ,递增区间为  x  2 kx   x e x  2 k  ,0  ,  ,  ln 2,     ln 2, . 上递增, 令   g k   ln 2 k   ,则  k  g k g k 在 1 ,1     2      0, k k   0 x  ; f  k k ,所以  ln 2 11     ,所以   0 1  k k   ,从而  0 ln 2k e      0 x ln 2 , f  时, 3    1 k e  3 k x   k e     ;当  f k  ,则  1  h k max  1,     k  k k , k 时, 所以   g k ln 2 1 ln 2 ln       0,ln 2 k   0 ,   max   k  f  1 e k  k 3 所以当 x  所以 M 令   h k 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