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2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2 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 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2.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景观”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入 该专题的是() A.郁达夫《故都的秋》 老舍《想北平》 鲁迅《祝福》 B.萧红《呼兰河传》铁凝《哦,香雪》贾平凹《秦腔》 C.费孝通《乡土本色》 张承志《汉家寨》汪曾祺《葡萄月令》 D.史铁生《我与地坛》 沈从文《边城》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3.某教材在每个修模块中均有四个写作专题,每个专题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 练习”三个栏目。对该写作部分的实施建议分析恰当的是() A.根据学情,统筹安排四个写作专题的教学 B.学生认真完成“写作练习”中的所有题目即可 C.利用四周时间集中完成四个写作专题的教学 D.根据模块内容,抛开教材,重新设计写作专题 4.教学《师说》,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一句中“师” 的用法特点,并归纳同类用法的词语。下列语句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将“理解诗歌内容”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列对该教学目 标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B.教师对古诗词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楚 C.教师认为理解古诗词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基础 D.教师认为理解诗歌内容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6.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随即说:“我特别欣赏你读的 后一句‘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我们仿佛感觉到有一位大人物要出场了。”该教师评语发挥 的功能是() A.检查 B.激励 C.甄别 D.诊断 7.教师在教室里建立“班级书柜”,放置各种读物,并定期为学生推荐热点图书,该教师的 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是() A.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B.学会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C.学会选择阅读材料,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D.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8.教学《故都的秋》,学生赏析“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一句,说道:“蝉声 让人感到悲凉中的悲凉,突出了秋的静。”教师随即补充对“蝉”这个意象的理解,并引用 了骆宾王、柳永等人的相关诗句。对该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恰当的是() A.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B.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品的内容 C.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散文作品的兴趣 D.帮助学生发现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 9.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教师布置预习作业:鉴赏教材中的课文旁批,写出自己的阅 读体验。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是() A.重视学生的学习预习,引导其评价该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B.重视学生形成分析判断、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C.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提高探究能力 D.重视利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10.某选修教材编排有“春秋笔法”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晋灵公不君》中的“赵盾 弑君”入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相关内容,完成对“据实守礼,秉笔直书”这一“春秋笔法” 的学习。该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 A.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B.有效利用单元中补充的阅读材料 C.整合单元内容,开展专题式教学 D.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文”“言”统一 11.阅读《赤壁之战》教学案例片段,按要求答题。 学习《赤壁之战》,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 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些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 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 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课堂气氛马上紧张起来。教师微微一 笑,说:“你说得对,曹操不会开总结会,但他回去之后会不会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就说说 他反省的内容,好不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学生“唱反调”,教师回避方能保证教学过程顺畅 B.教师化解了“无法预约的尴尬”,成功转换了课堂氛围 C.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对问题情境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D.教师的教学机智源于对自身错误的正确态度和对学生的尊重 12.阅读《雨巷》的课后练习,按照要求答题。 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 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李商隐《代赠》、李璟《浣溪沙》、王十 朋《点绛唇·素香丁香》),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 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对上述练习题设计意图的分析恰当的是() A.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B.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 C.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 D.探究“丁香”这一意象,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3.阅读课题研究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某校开展“构建大语文教学圈”的课题研究,组织了“名著阅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
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和阅览室,借阅文学作品,静心阅读思考;与省、市图书馆建立 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听取专家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沙 龙”活动,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学习经脸。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融合 B.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 C.体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 D.体现了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4.阅读写作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一节写作审题指导课后,教师提问学生,请学生回答“哪位同学的审题思考给你留下了深刻 印象”,有学生说忘了,想不起来了;有学生能说出哪位同学,但不能说出该生的审题思考 的具体表现。教师课后做了反思,调整教学思路后,又上了一节课。课后提问学生,学生能 够说出自己在审题思考上的学习收获。两位同学在审题思考方面有突出表现,回答如下: 生 1:他给想象限定了一个空间,不是胡乱的想象,主要说的是对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想 象。 生 2:应该说他的想法更进了一步,别人的认识都是说想象,但没有说到好与坏的问题,而 他谈到了想象的好与坏。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第一次课,学生不能回忆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学无效 B.第二次课,学生的回答显现出他们对审题思考过程的认识 C.第一次课,教师想达成的目标与学生实际达成的目标有差距 D.第二次课,课堂教学重点突出,促进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 15.阅读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电影《阿 Q 正传》与课文《阿 Q 正传》只有情节上的相似或相同,我们学课文《阿 Q 正传》 是学《阿 Q 正传》的文学要素与表现,学它的语言,学它的结构,学它的叙事方式和手段。 这些内容,在电影《阿 Q 正传》中都学不到。同样,我们学《明湖居听书》,不是学评书, 而是学怎么描绘“评书”这个事,学习课文如何传神地描绘了一段评书,感受这段评书带给 人的艺术感染力。放一段评书给学生听,对学生学好《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不能说是一点 用都没有,但至少是没有大的作用。 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多媒体资源不能为课文的阅读与鉴赏提供帮助 B.多媒体资源不能为教学提供方便和丰富的素材 C.多媒体资源不能取代课文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 D.多媒体资源不能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便捷手段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9 小题 20 分,第 20 小题 5 分,第 21 小题 15 分, 共 40 分)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 16 题。 生:“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这两句都与色彩有关。“泥黑” 一词表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饱受风吹日晒,比较容易理解。而“紫色的灵魂”就有点让人 摸不着头脑,灵魂是很抽象的,怎么会有颜色呢?而且,为什么会是紫色的呢? 师:(板书:呈给你色的灵魂)不同色彩作用于读者的感官,会唤起多方面的联想和想象,进 而使读者理解、感悟蕴涵于其中的情感和意义。请大家结合诗人对大堰河的介绍,展开想象, 完成这个练习。 生 1:我会写成“呈给你蓝色的灵魂”,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它使人联想到天空和大
海的广博,这正如大堰河给予我的博大无私的母爱。 生 2:我会写成“呈给你白色的灵魂”,白色是为圣洁单纯的色彩,大堰河视我如己出,待 我如亲生儿子,白色象征着大堰河纯洁无瑕的心灵、淳朴善良的品质,以及给予我的神圣纯 洁的母爱。 生 3:我会写成“呈给你红色的灵魂”,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大堰河把我从嗷嗷待哺的娃娃 养育成一个聪明可爱的孩童,我的每一声哭,每一次笑,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牵扯着她的心, 这期间,她要付出多少心血呀。 生 4:我会写成“呈给你黄色的灵魂”,黄色耀眼、醒目,是阳光的色彩,给人暖暖的感觉, 大堰河就是太阳,而我是一株小草,我在阳光的沐浴下健康成长,不是有一句诗是“谁言寸 草心,报得三春晖”吗? 师: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对色彩的感觉也很敏锐。作者为什么写成紫色的灵魂呢?结合大 堰河的身世来思考。 (生讨论) 生 5:紫色不像红色那么抢眼,它深沉,不显眼,不张扬,但又给人高贵的感觉,就像大堰 河,她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农村妇女,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字,是个童养媳,但她一样拥有伟大 而无私的母爱和淳朴善良的高贵品质。 生 6:平常我们说“紫气东来”,在人们心里,“紫”应该代表一种美好。作者是赞美大堰河 心地美好善良。 师:同学们说的各有道理,在这句话里,作者把对大堰河的情感巧妙地借助色彩表达出来, 从而引起读者的联想,让读者去体味、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比“高贵的灵魂”或“伟大的灵 魂”要含蓄典雅得多。其实,如果同学们留意的话,会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 子,比如火红的青春,灰色的回忆…… (生纷纷应和:金色的童年、粉红色的回忆、绿色的梦幻、黑色的陷阱等) 师:对,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从今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语言的魅力。今后, 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要注意展开联想,仔细体味作者蕴涵其中的丰富细致的情感。 16.结合案例,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哪些阅读教学理念。(20 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 17~18 题。 相处 ①高一了,在父母的双重威力下,我不得已住了校。其实我本不愿住校的。在家多好,有空 调,有电视,有一大堆零食,重要的是有老爸老妈温暖的笑脸。我呢,也可以安心地当一个 小霸王。可是一旦住了校,这些就全没了。 ②但是,无论我怎样反时,终还是得住校。于是,我在父母的陪伴下离开了温暖的家。 ③走进学校宿舍时,映入眼帘的是冰冷的木板床和舍友陌生的笑脸。我趾高气扬地走进去, 对站在门口扛着许多行李的老爸老妈挥挥手,让他们放下东西赶紧回去。他们对视一眼,又 嘱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才在我不耐烦地催促中离去。这一幕被我那五个新室友全看在 眼里,我发现她们的笑容似乎都变得有些僵滞了。一个梳马尾辫的高个女孩走过来拍拍我的 肩说:“哪有这样对爸爸妈妈说话的,你很没礼貌呢。”我冷哼一声,不理她,她却又道:“我 叫小晋,睡你下铺,以后请多关照。”我不耐烦地横她一眼,还是不答话,于是她只好讪讪 走开了。 ④我发现跟我住一个宿舍的这帮女生真是要多烦有多烦。夜自习时问题的讨论震得天花板都 乱颤,我常常狠狠地把书往桌上一摔,怒喝一声:“都别吵了,还说!让不让人看书啊!”她 们会诧异地望着我,然后都知趣地闭了嘴。洗漱时管我借香皂,我从来不借,感冒时问我有 没有纸巾,我看也不看就说没有。渐渐地,我发现大家对我似乎越来越冷淡了。一开始我并 不在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凭她们几个,又能奈我何?
⑤后来有一次气温突然下降,没带御寒衣服的我在宿舍里冻得瑟瑟发抖。室友们“幸灾乐祸” 地看了看我,说句“真冷啊”就各自去穿她们的厚毛衣了。我气得满脸通红,拍按而起大骂 道:“有那么好笑么?你们这些没人性的女人!”小晋冷笑着应道:“哎哟,是谁每天装得跟 黄世仁似的?”说完她们便哄堂大笑起来。我顿时备感伤心,跑进厕所一个人号啕大哭起来。 过了好一阵子,小晋走进来在我身上披了一件厚厚的棉衣,我不解地看她,她却微笑道:“慢 慢来吧,小公主,要学会怎样和大家相处!” ⑥那一刻我的心融化了,一时间百感交集,于是抱住小晋哭得更加嗜意。想想以前的自己, 真是恶劣啊!相处就是要宽容、理解、以心比心,而我却……不管怎么说,我终于明白了, 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和大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⑦现在,我经过努力,已经学会怎样和室友们好好相处了。 ⑧相处,真是一件说它难它就难,说它简单它就简单的奇妙事物。 17.请从⑤⑥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5 分)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5 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9 小题 20 分,第 20 小题 20 分,第 21 小题 25 分, 共 65 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 19~21 题。 李密《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 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 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 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 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 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 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 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 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 课文介绍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 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 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 不孝”的说法。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 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怀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 亲情的抒发。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或娓娓道来,质朴 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 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好能够熟读成诵,
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 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三年级,班额 50 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 分) 20.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 分) 21.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25 分) 研讨与练习 请结合下述《古文观止》对本课文的评语,说说为什么会有“悲恻动人”的效果。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 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关于“发现·创新”中指出: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 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 学风。” 2.B【解析】A 项中的《祝福》、C 项中的《葡萄月令》、D 项中的《我与地坛》不符合专题要 求。 3.A【解析】B 项,“完成‘写作练习’中的所有题目”说法错误,“写作练习”里面设置不 同的写作内容,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没有要全部完成;C 项,“利用四周时间 集中完成”的要求不合理,没有做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D 项,教材是完成教学的基础,故 教师教学不能抛开教材而决定教学内容。 4.C【解析】题干中“师”字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以……为师”。C 项中“水”字同为 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A 项中“间”字为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抄小道,走小 路”;B 项中“舞”字和“泣”字为名词活用的使动用法,意为“让……起舞”“让……哭泣”; D 项中的“目”字和“耳”字为名词作状语,意为“亲眼”“亲耳”。 5.C【解析】略。 6.B【解析】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信心,属激 励功能。 7.C【解析】放置各种读物并推荐热点图书让学生读,该教师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 学生的阅读兴趣。 8.A【解析】题干案例中的教师在学生提到“蝉”这一意象时,随即引申拓展到骆宾王、柳 永等人的相关诗句,使学生对这一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 A 项正确。 9.D【解析】D 项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更切合题干“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句。 10.C【解析】教师将选修教材中的选文与单元中其他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即为“整合单元内
容”,并完成对“春秋笔法”的学习,即为“开展专题式教学”。 11.A【解析】课堂上遭遇学生“唱反调”,教师应积极应对,采取措施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 行,回避不当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12.D【解析】在该教学活动中,该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究“丁香”这一意象,并深入结合 古代诗词对丁香的刻画促进学生对《雨巷》的理解。 13.A【解析】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对学科领域学习的融合。 14.A【解析】A 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完全否定第一次教学的教学效果是错误的。 15.C【解析】略。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上述案例体现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探究性 阅读、创造性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 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 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知识积累,注重其个性化的阅读。如上述案例中对不同颜色灵魂的探讨,就充分体现了对 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 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如上述案例中由对“紫色的灵魂”“泥黑 的脸颜”的探究,引申出对诗歌语言魅力的体悟,就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阅读。 17.【参考答案】错别字:第⑤段中的“拍按而起”中的“按”改为“案”;第⑥段中的“嗜 意”中的“嗜”改为“肆”。 病句:“夜自习时问题的讨论震得天花板都乱颤,……”改为:“她们在夜自习时讨论问题的 声音震得天花板都乱颤,……” 18.【参考答案】本文内容丰富而具体,叙事有条不紊,如住校的过程和作者的心理,生活 琐事中作者不恰当的行为,室友的态度变化,小晋对作者的帮助、启发等等。本文用朴素的 语句,记叙了真实而又具体的故事,表达了真切的情感,让读者了解了小作者从一开始的不 好相处到后与室友们相处得很好这个过程,并为之感动,受到启迪,是篇不错的记叙文。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古代一些常用的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 力。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成语。 ②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用整体意识来统率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 ②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句,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陈情于表,情深理切,感情真挚,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 ②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和“孝”的含义。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文本内容的特点和高中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 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 ①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 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 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
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确立了“了 解古代一些常用的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成语”等目标。 ②《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 特色,无论是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作者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 表达的。作者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作为教学目标。 ③高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 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要,因此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体 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和‘孝’的含义”。 20.【参考答案】教学方式: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导趣 二、初读课文:导疑 师:学习课文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接下来我们分段朗读这篇课文,老师读第一段,男生读 第二段,女生读第三段,齐读后一段。读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中断,我们争取接力成功。另 外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师生读(播放轻音乐,进入情境) 师适当点拨(读错的字、语速及停顿方面),检查预习情况。 三、细读文意:导思 ①师:初读了一遍文章,大家应该对文本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我猜想,同学们可能还有些不 理解的字、词、句。我们再次读课文,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式(小声细读、大声快读、浏览 读、跳读)阅读文章,如有不懂的字、词、句,请大家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来解 决。 生读课文,师巡视。 ②生提疑,师生析疑。 ③师生重点探究析疑。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以表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师生总结:“以”有“因为”“凭借”“把”“用”“不能”“因此”六个义项。 四、悟读赏析:导议 师:读懂了文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挖掘文中的内容,体悟其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走进文本, 用心悟读,我们来思考四个问题。 师问 1:李密为什么要向皇上陈情?请用原句回答。 师问 2:陈的情分几个层次,用精练的语句概括。 师问 3:这两种情真是两难,李密想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打动皇上,得到皇上的理解呢? 这种方式我们今天也在用,就是我们所说的—— 生齐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师问 4:他用什么样的情打动晋武帝?用什么理来让晋武帝明白? 学习方式:生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发言,每组任选一段悟读。 师总结:同学们对每段进行了赏析,进行了展示,很显然地看出李密用了情和理交融的手法 打动了晋武帝,历来文艺评论家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出示幻灯片。 评价一:此文在情在理,委婉动人,情辞恳切,至忠至孝,感人至深。(《古文观止》) 评价二:这篇文章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所以终于打动君心,也赢得了后世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