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7年吉林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7 年吉林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 页,总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 位置上. 3. 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字体工整,笔迹 清楚 5. 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 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6.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 A B, 互斥,那么 ( P A B 如果事件 A B, 相互独立,那么 ( P A B  ( ( P A P B ) ( P A ( P B     ) ) ) ) )  球的表面积公式 2  4π R S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球的体积公式 如果事件 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 p ,那么 V 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 A 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 ( ) P k n n  ,,,…, 0 1 2 C p (1 n k    p k k n ) ( ) k 3 4 π R 3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一、选择题 1.sin 210  ( ) A. 3 2 B.  3 2 C. 1 2 D.  1 2 2.函数 y  sin x 的一个单调增区间是( ) A.           , B. 3.设复数 z 满足 A. 2 i      3   ,     1 2i  i z B. 2 i   C.      ,   D. 3 2  ,      ,则 z  ( ) C. 2 i D. 2 i
4.下列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 A. (ln 2) 2 B.ln(ln 2) C.ln 2 D.ln 2 5.在 ABC△ A. 2 3 6.不等式 x 2 x 1  4  中,已知 D 是 AB 边上一点,若 1 3 1 3 B. C.   0 的解集是( )  CA   CB 1 3 ,则( )  AD   DB CD ,   2 D.  2 3 A.( 2 1) , B.(2 ) , C.( 2 1) , , (2    ) D.(   , 2) (1   , ) 7.已知正三棱柱 ABC A B C 1 1 1  的侧棱长与底面边长相等,则 1AB 与侧面 ACC A 所成角的 1 1 正弦值等于( ) A. 6 4 B. 10 4 C. 2 2 D. 3 2 8.已知曲线 y  2 x 4  3ln x 的一条切线的斜率为 1 2 ,则切点的横坐标为( ) A.3 B.2 C.1 D. 1 2 ( ) f x 9.把函数 ex y  的图像按向量 (2 3)  ,a 平移,得到 y  的图像,则 ( ) f x  ( ) A. 3e x  2 B. 3e x  2 C. 2e x  3 D. 2e x  3 10.从 5 位同学中选派 4 位同学在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参加公益活动,每人一天,要求 星期五有 2 人参加,星期六、星期日各有 1 人参加,则不同的选派方法共有( A.40 种 C.100 种 D.120 种 B.60 种 ) 11.设 1 F F, 分别是双曲线 2 2 2 x a  的左、右焦点,若双曲线上存在点 A ,使 1 F AF 2 2 2 y b AF 且 1  3 AF 2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5 2 B. 10 2 C. 15 2 D. 5 12.设 F 为抛物线 2 y  FC  则 FA  FB     x 的焦点, A B C, , 为该抛物线上三点,若 FA FB FC   4   ( ) A.9 B.6 C.4 D.3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 10 题,共 90 分   90  0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3. 2 (1 2 )x   x   8 1 x    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 .(用数字作答) 14.在某项测量中,测量结果服从正态分布 N   (1 , )( 2 0) .若在 (0 1), 内取值的概 率为 0.4,则在 (0 2), 内取值的概率为 . 15.一个正四棱柱的各个顶点在一个直径为 2cm 的球面上.如果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 1cm, 那么该棱柱的表面积为 cm 2 . 16.已知数列的通项 na   5 n  ,其前 n 项和为 nS ,则 2 S lim n 2 n n → 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 10 分) 在 ABC△ 中,已知内角 A    ,边 BC  2 3 .设内角 B x ,周长为 y . y  (1)求函数 的解析式和定义域; ( ) f x (2)求 y 的最大值.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从某批产品中,有放回地抽取产品二次,每次随机抽取 1 件,假设事件 A :“取出的 2 件产 品中至多有 1 件是二等品”的概率 ( (1)求从该批产品中任取 1 件是二等品的概率 p ; ) 0.96 P A  . (2)若该批产品共 100 件,从中任意抽取 2 件,表示取出的 2 件产品中二等品的件数, 求的分布列. 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在四棱锥 S ABCD 中,底面 ABCD 为正方形, 侧棱 SD ⊥底面 ABCD E F, , 分别为 AB SC, 的中点. (1)证明 EF ∥平面 SAD ; (2)设 ,求二面角 A EF D  的大小. DC SD 2   S D F C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A E B 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以O 为圆心的圆与直线 (1)求圆O 的方程; x  3 y  相切. 4
(2)圆 O 与 x 轴相交于 A B, 两点,圆内的动点 P 使 PA PO PB   PA PB  的取值范围. , , 成等比数列,求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数列{ }na 的首项 a 1  (0 1) a ,,  n 3 a  1 n 2 (1)求{ }na 的通项公式; , ,,,…. 2 3 4  n (2)设 b n  a n 3 2 a  n ,证明 b n 22.(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函数 ( ) f x  3 x  . x b  ,其中 n 为正整数. n 1 (1)求曲线 y  ( ) f x 在点 ( M t t, ( )) f 处的切线方程; (2)设 0 a  ,如果过点 ( a b, 可作曲线 ) y  ( ) f x 的三条切线,证明: a b    ( ) f a . 参考答案 评分说明: 1. 本解答给出了一种或几种解法供参考,如果考生的解法与本解答不同,可根据试题的主 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参考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 2. 对计算题,当考生的解答在某一步出现错误时,如果后继部分的解答未改变该题的内容 和难度.可视影响的程度决定后继部分的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部分正确解答应得分数的 一半;如果后继部分的解答有较严重的错误,就不再给分. 3. 解答右侧所注分数,表示考生正确做到这一步应得的累加分数. 4. 只给整数分数.选择题和填空题不给中间分. 一、选择题 1.D 7.A 二、填空题 5.A 11.B 6.C 12.B 4.D 10.B 2.C 8.A 3.C 9.C 13. 42 14. 0.8 15. 2 4 2  16.  5 2 三、解答题 17.解:(1) ABC△ 的内角和 A B C     ,由 A  应用正弦定理,知   B ,  0 C ,  0 得 0 B   2   .
AC  BC sin A sin B  2 3  sin  sin x  4sin x , AB  BC sin A sin C  4sin 2     x    . 因为 y AB BC AC    , 所以 y  4sin x  4sin 2      x      2 3 0     x 2  3    , (2)因为 y   4 sin    x    cos x  1 2 sin x      2 3  4 3 sin x          ,即 x  所以,当 x          2 3         x   5      , 时, y 取得最大值 6 3 . 18.解:(1)记 0A 表示事件“取出的 2 件产品中无二等品”, 1A 表示事件“取出的 2 件产品中恰有 1 件二等品”. A A, 互斥,且 则 0 1 A A 0   ,故 A 1 ( ) P A  ( P A 0  A 1 ) ) ( P A 1 1 p  2 ( ) P A   0 2 (1 ) C (1 p   2 1 p    p ) 于是 0.96 1 p   . 2 p 解得 1  0.2  , p 2 0.2 (舍去). (2)的可能取值为 0 1 2,,. 若该批产品共 100 件,由(1)知其二等品有100 0.2   件,故 20 ( P  0)  2 C 80 2 C 100  316 495 . ( P  1)  1 1 C C 80 20 2 C 100  160 495 .
( P  2)  2 C 20 2 C 100  19 495 . 所以的分布列为  P 0 316 495 1 160 495 2 19 495 19.解法一: (1)作 FG DC∥ 交 SD 于点G ,则G 为 SD 的中点. 连结 AG FG ∥, CD ,又CD AB ∥ , 1 2  2 SD ∥ , 4 , DG 为平行四边形. 平面 SAD . DC  ,则 AG∥ ,又 AG  平面 SAD EF , 故 FG AE AEFG EF 所以 EF ∥平面 SAD . (2)不妨设 腰直角三角形. 取 AG 中点 H ,连结 DH ,则 DH 又 AB ⊥ 平面 SAD ,所以 AB DH⊥ ,而 AB AG A 所以 DH ⊥面 AEF . 取 EF 中点 M ,连结 MH ,则 HM EF⊥ . 连结 DM ,则 DM EF⊥ . 故 DMH 为二面角 A EF D  的平面角 AG⊥ . ADG 2 ,△    为等 tan  DMH  DH HM  2 1  . 2 所以二面角 A EF D  的大小为 arctan 2 .  解法二:(1)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 设 ( 0 0) ,,, ,, ,则 ( (0 0 A a B a a S b ) 0) , ,, , ,, C (0 a 0)  E a   a , , , , , , 2 a b 2 2 F          0 0  EF a    0 ,, . b 2    取 SD 的中点 0 0 ,, ,则 G    b 2     AG a    0 ,, . b 2    S H D F G M C , A E B z S F G M D E B A x C y A   EF AG EF  , ∥ , AG AG  平面 SAD EF , 平面 SAD ,
所以 EF ∥平面 SAD . (2)不妨设 (1 0 0) A ,, ,则 B (11 0) ,,, ,,, ,, , , , , , , . (0 0 2) (0 1 0) C E F 0 0 1 S  1   1 2       1 2    EF 中点 M    1 1 1 , , , 2 2 2     MD      1 2  EF  , , ,    ( 1 0 1) ,,,   MD EF   0 , ⊥ MD EF 1 2 1 2    又  EA  0   , , ,  1 2 0   EA EF   0 , ⊥ , EA EF     和 EA  所以向量 MD 的夹角等于二面角 A EF D  的平面角.    MD EA ,  cos    MD EA   MD EA    3 3 . 所以二面角 A EF D  的大小为  arccos 3 3 . 20.解:(1)依题设,圆 O 的半径 r 等于原点O 到直线 x  3 y  的距离, 4 即 r  4 1 3   2 . 得圆O 的方程为 2 x 2 y  . 4 ( 0) A x (2)不妨设 1 x ,, ,, 1 ( B x 0) 2 x 2 ( 2 0) A  ,, , . (2 0) B .由 2 x  即得 4 设 ( P x y, ,由 PA PO PB , , 成等比数列,得 ) ( x  2 2)  2 y  ( x  2 2)  2 y  2 x  2 y , 2 即 2 x y   PA PB   . 2     ( 2 x , ) (2 y x   , y ) 2   2 x 2( 4 y   2 1). y  由于点 P 在圆 O 内,故 2 2     x x   2 2 y y   4 , 2. 由此得 2 1 y  .
  所以 PA PB  的取值范围为[ 2 0)  , . 21.解:(1)由 , ,,,…, 2 3 4 n }na 是首项为 1 a ,公比为 1  的等比数列,得 1 2 n 3 a  a  1 n 2 1 2  ,所以{1   (1 1 0  a n 整理得 又 1 a 1  a  1 n ) . na 1 (1    a 1 ) n 1     1 2    (2)方法一: 由(1)可知 0 na 那么, 2 b   1n 2 b n  ,故 3 2 nb  . 0 )  a 1  3 2   2 (3 2 )  n n 3 a  2 a     n a 2 n (3 2 ) n  a    n  2 (3 2 a a 1 n n  2 3 a        2    9 a a ( 4  n n 2 1) . 又由(1)知 na  且 0 na  ,故 2 b n 1   1 2 b n  , 0  , 为正整数. b n n 1 因此 b n 方法二: 3 2 由(1)可知 a  因为 1 n  3 a n  n ,  0 a  2 , a n 1 , 所以 b n 1   a n 1  3 2 a  n 1   (3  ) a n 2 a n . 由 na  可得 1 a n (3 2 ) n  a 3 3 a    2  n    , 即 a 2 n (3 2 ) n  a 2 3 a    2  n    a  n 两边开平方得 a n 3 2  a n  3 a  2 n  a n . 即 b n  , 为正整数. b n n 1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