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资料共2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公共场所吸烟 B.在山上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枯草 C.用拉长的橡皮筋弹射同学 D.用磁铁收集散落在地上的小铁钉 【分析】结合生活常识和相关的物理知识,可对选项中的描述逐一做出判断,找出正确的 做法. 【解答】解:A、在公共场所吸烟,会危害自己的他人的健康,是不文明的做法,故 A 错误; B、在山上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枯草,容易引发火灾,酿成大错,故 B 错误; C、用拉长的橡皮筋弹射同学,容易使同学受伤,也不利于团结,属不文明行为,故 C 错误; D、用磁铁收集散落在地上的小铁钉,利用了磁铁的磁性,是很好的做法,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从物理学的角度,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做法的认识,体现 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属常识题. 2..历史上最早测出大气压强值的科学家是( ) A.托里拆利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焦耳 【分析】托里拆利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来大气压值,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解答】解:A、托里拆利第一个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故 A 符合题意; B、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故 B 不符合题意; C、牛顿总结出来牛顿三定律、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 C 不符合题意; D、焦耳用实验验证了焦耳定律.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多了解物理学史对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所以考试中也时有涉及, 在学习中应注意. 3..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A.坦克装有履带 B.铁路的钢轨铺在枕木上
C.用较大的力劈开木柴 D.取出一些书的书包背起来更舒服 【分析】(1)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 (2)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 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3)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 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解答】解: A、坦克装有履带,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故 A 不符合题意. B、铁轨铺在枕木上,是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路基的压强,保护路基,故 B 不 符合题意. C、用较大的力劈开木柴,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对木柴的压强,故 C 符 合题意. D、取出一些书的书包背起来更舒服,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对肩膀的压 强,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掌握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把压强知识应用到生 活中. 4..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匀速直线运动 B. 非晶体的凝固 C.
晶体的熔化 D.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分析】分析图象,确定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 系作出判断.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路程,横坐标表示时间,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说 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 A 错误; B、图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其中有一段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 B 错误; C、图中温度与时间成正比,说明随着加热,物体温度升高,不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 C 错 误; D、图中是一条过原点的斜向上的直线,表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常见的出题方式,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 感性认识,从图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下列作图中,错误的是( ) A. 动力 F1 的力臂 B. 静止物体的受力分析 C. 平面镜成像 D. 磁体的磁场 【分析】(1)根据力臂的画法进行分析,力臂是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线段; (2)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成的像为虚像,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4)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 N 极出,回到 S 极. 【解答】解:
A、反向延长得出力 F1 的作用线,从支点作作用线的垂线,得垂足,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为动 力臂 L1,如图所示,故 A 错. B、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和摩擦力(沿斜 面向上)的作用,三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故 B 正确; C、物体成的像为虚像,用虚线画出,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故 C 正确; D、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 N 极出,回到 S 极,故 D 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臂的画法、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平面镜成像的画法以及磁感线的方 向,属于基础题目. 6..下列由日常生活联想到的物理知识中,正确的是( ) A.雪橇从山坡上滑下越来越快,是因为它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打开放有樟脑丸的箱子闻到樟脑气味,是因为发生了扩散现象 C.窗外有风时窗帘飘到窗外,是因为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大 D.放在桌面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相互平衡 【分析】(1)通过运动员质量、速度、所处高度的变化来分析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3)对于流体来说,流速大,压强小; (4)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大、反向、共线、共物来确定选项是否正确. 【解答】解: A、运动员在从高处滑下的过程中,因为他所处的高度降低,所以他的重力势能减小,转化 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快,故 A 错误; B、打开放有樟脑丸的箱子闻到樟脑气味,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即是因为发生了扩散现象, 故 B 正确; C、窗外有风时窗帘飘到窗外,是因为窗外流速大,压强小,屋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所 以窗帘向外飘,故 C 错误; D、在桌面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相互平衡,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此题考查了动能、势能的转化、分子运动论、压强和流速关系的理解和平衡力的 判断,是一道综合题. 7..假如小雨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到水下 3000m 深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雨可以用电灯照明 B.潜水器下潜过程中受到的液体压强逐渐增大 C.小雨可以用干冰冷藏食物 D.潜水器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 【分析】(1)潜水器自身配有专门的发电系统; (2)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在液体密度一定时,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即 p=ρ液 gh; (3)干冰用作冷藏食物,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 (4)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计算公式为 F 浮=ρ液 gV 排. 【解答】解:A、潜水器自身配有专门的发电系统,小雨可以用电灯照明.故 A 正确; B、海水的密度一定,潜水器下潜过程中,所处的深度不断增加,根据 p=ρ液 gh 可知,受到 的液体压强逐渐增大.故 B 正确; C、干冰用作冷藏食物,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此性质在水下不会受到影响,所 以小雨可以用干冰冷藏食物.故 C 正确; D、海水的密度一定,潜水器上浮至露出水面之前,排开海水的体积不变,根据 F 浮=ρ液 gV 排可知,浮力不变,在露出水面继续上浮的过程中排开海水的体积不断变小,根据 F 浮=ρ液 gV 排可知,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所以,潜水器上浮过程中浮力先不变后变小.故 D 错误. 故选 D. 【点评】此题考查液体压强特点、阿基米德原理、升华现象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 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8..通过一根电阻丝的电流为 2A,通电 1min 产生了 2.64×104J 的热量,它的电阻是( ) A.66Ω B.6600Ω C.110Ω D.220Ω 【分析】知道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和通电 1min 产生的热量,根据 Q=I2Rt 求出电阻丝的电阻.
【解答】解:由 Q=I2Rt 可得,电阻丝的阻值: R===110Ω.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焦耳定律的灵活应用,是一道基础题目. 9..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正确的是( ) A.由功率的定义得出其定义式,运用了等效法 B.研究固体的微观结构时,把分子比作座位上的同学,运用了拟人类比法 C.由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重物下落时会砸伤人,据此制成重垂线,运用了缺点列举法 D.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在斜面小车实验基础上,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到结论,运用了模型 法 【分析】首先对选项中的每个探究过程或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明确采用的具体方法,然后 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A、由功率的定义得出其定义式,即利用了比值法定义的,故 A 错误; B、研究固体的微观结构时,把分子比作座位上的同学,运用了拟人类比法,故 B 正确; C、由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重物下落时会砸伤人,据此制成重垂线,运用了缺点利用法, 故 C 错误; D、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在斜面小车实验基础上,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到结论,这是利用的 科学推理法,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对物理实验或物理规律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要注意积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 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 得 3 分,漏选得 1 分,不选或选错的得 0 分) 10.(3 分)(2016•青岛)下列关于物理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无关 B.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和的倒数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中一定产生电流
D.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叫 做该物质的比热容 【分析】(1)响度跟振幅、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2)根据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进行分析; (3)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质量是 1 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为该物体的比热容. 【解答】解: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的音调跟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故 A 正确; B、因为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故 B 错误;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不一定产生感应电流,只有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能产生感应电流.故 C 错误; D、质量是 1 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该物体 的比热容,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综合考查了声音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电阻的特点等,此类型题是中招的热点. 11.(3 分)(2016•青岛)下列知识结构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1)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 (2)依据串并联电路特点分析判断; (3)据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上分析即可判断; (4)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A、根据力与运动关系可知当物体受力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时,物体处于静 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运动状态不变;受非平衡力时,其运动状态改变,故 A 错误; B、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无节点,用电器相互影响;并联电路电流路径有多条,有 节点,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故 B 正确;
C、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故 C 正确; D、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当 2f>u>f 时,成倒立放大实像,故 D 错误; 故选:BC.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动和力关系、串并联电路的区别、改变内能的方法的区别、凸透镜 成像规律的判断,是一道综合题. 12.(3 分)(2016•青岛)如图,薄壁容器的底面积为 S,物体 A 的体积为 V,轻质弹簧的 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与 A 连接.当容器中的水深为 h 时,弹簧的长度恰好等于原 长,物体 A 有一半的体积浸在水中.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ρ水 ghS B.物体 A 的密度ρA 的求解思路是ρA=→mA=→GA=F 浮→F 浮=ρ水 gV 排→V 排=V C.若在 A 上加放重为 GB 的物体 B,A 恰好浸没.此时弹簧对 A 的支持力 FN=GA+GB﹣F 浮=F 浮+GB ﹣ρ水 gV=ρ水 gV+GB﹣ρ水 gV=GB﹣ρ水 gV D.若向容器中缓慢加水直到 A 完全浸没 V 排↑→F 浮↑=ρ水 gV 排→弹簧对 A 的拉力 F↓=mAg ﹣F 浮 【分析】(1)已知容器中的水深为 h,利用 p=ρgh 可求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然后利用 p=可求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2)弹簧的长度恰好等于原长,物体 A 有一半的体积浸在水中,利用 GA=F 浮可求得物体 A 的密度; (3)在 A 上加放重为 GB 的物体 B,A 恰好浸没.此时弹簧对 A 的支持力 FN=GA+GB﹣F 浮; (4)若向容器中缓慢加水直到 A 完全浸没,弹簧对 A 的拉力 F=F 浮﹣G. 【解答】解:A、已知容器中的水深为 h,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ρgh,由 p=可得水对容 器底部的压力 F=ρ水 ghS,故 A 正确; B、弹簧的长度恰好等于原长,物体 A 有一半的体积浸在水中,说明物体漂浮,GA=F 浮,则 物体 A 的密度ρA 的求解思路是ρA=→mA=→GA=F 浮→F 浮=ρ水 gV 排→V 排=V,故 C 正确; C、在 A 上加放重为 GB 的物体 B,A 恰好浸没.此时弹簧对 A 的支持力 FN=GA+GB﹣F 浮=F 浮+GB ﹣ρ水 gV=ρ水 gV+GB﹣ρ水 gV=GB﹣ρ水 gV,求解思路正确,故 C 正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