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一 2004 湖北中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 A 卷考研真题
2000 年湖北中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 A 卷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哪些假设条件为前提?
答:(1)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
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
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
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
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
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
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
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
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微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
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众多的假设
条件中,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假设条件:第一,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这个假设条件也
被称为“经济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基本性被假
设为是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
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完全信息的假
设条件。这一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
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或经济变量)具有完全的信息。例如,每一个消费者都充分地了解
每一种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地判断一定商品量给自己带来的消费满足程度,掌握商品
价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等等,从而能够确定最优的商品购买量。
2.作出消费可能线(家庭预算线)的图形,并说明其含义和公式。
答:(1)消费可能线又称为预算线、预算约束线或价格线。消费可能线表示在消费者
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
种组合。假定某消费者有一笔收入为 80 元,全部用来购买商品 1 和商品 2,商品 1 的价格
为 4 元,商品 2 的价格为 2 元。那么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商品 1 可得 20 单位,全部收入都
用来购买商品 2 可得 40 单位。
(2)预算线把平面坐标划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点,是
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不可能实现的商品购买的组合点。预算线以内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
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在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惟有预算线上的点,才
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够买到的商品组合点。
(3)如果以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和分别表示已知商品 1 和商品 2 的价格,以和
分别表示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那么预算线的方程为:
该式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等于它购买商品 1 的支出与购买商品 2 的支出的总和。
从而也可得到,消费者全部收入购买商品 1 的数量为,它是预算线在横轴的截距。消费者
收入全部用来购买商品 2 的数量为,它是预算线在纵轴的截距。预算线的斜率为。
序数效用论者通过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结合来分析消费者的均衡,从而得到某种商
品市场的需求曲线。
3.“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1 年以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在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区别不是以时间为标准,而是以经济变量能否改变为
标准。
在经济学中,短期是指经济变量不及全部调整,至少有一个经济变量的数量是固定不
变的时间周期。比如在生产理论中,短期是指生产者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
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在短期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分为不变
投入和可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变要素投入,
而在长期中,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要素投入。再比如在总供给分析中,短期总供给曲线是
指货币工资由于刚性不能及时调整条件下获得的总供给曲线,而长期则是货币工资可以随
时调整的总供给曲线。
由此可见,经济学分析中的短期并不是以时间为衡量标准的,并不能说一年内就是短
期,对于有些经济行为,在一年内可以调整所有的经济变量,此时一年就是长期;对于另
一些经济行为,由于周期很长,在数年内都不能调整所有经济变量,此时几年的时间也是
属于短期。
4.简述总需求的含义及其构成。
答: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不考
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
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
推动总需求的因素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诸如税收、
政府购买或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
其中消费需求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随着增加,当消
费的边际倾向一般是递减的。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函数,利率越低,投资需求越高;政府支
出则主要决定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政府经济社会目标,一般比较稳定;进出口净值则
是国外居民收入和汇率水平的函数,一般国外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净出口越大,汇率越低,
净出口也越大。
二、论述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作曲线图并分析说明在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可变的条件下,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
量的变动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答:(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置于同一张坐标图中,
来分析这三个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就是一张标准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
产量曲线图,它反映了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短期生产产量曲线的基本特征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先
是上升的,并在点达到最高点,然后再下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
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①关于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公式可以推知,过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值。例
如,在图中,当劳动投入量为时,过曲线上 A 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值,它等于的
高度。
正是由于每一个劳动投入量上的边际产量值就是相应的总产量曲线的斜率,所以,在
图中曲线和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在劳动投入量小于的区域,均为正值,则相
应的曲线的斜率为正,即曲线是上升的;在劳动投入量大于的区域,均为负值,则相应的
曲线的斜率为负,即曲线是下降的。当劳动投入量恰好为时,为零值,则相应的曲线的斜
率为零,即曲线达极大值点。也就是说,曲线的零值点和曲线的最大值点 D 是相互对应的。
以上这种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
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最大值点。
进一步地,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产量曲线先上升,在点达到最大值,
然后再下降,所以,相应的总产量曲线的斜率先是递增的,在 B 点达到拐点,然后再是递
减的。也就是说,曲线的最大值点和曲线的拐点 B 是相互对应的。
②关于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平均产量的定义公式可以推知,连结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
就是相应的值。
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所以,在图中当曲线在点达到最大值时,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原点
出发的最陡的切线,其切点为点。
③关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曲线和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两条曲线相交于曲线的最高点。在
点以前,曲线高于曲线,曲线将曲线拉上;在点以后,曲线低于曲线,曲线将曲线拉下。
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曲线的变动都快于曲线的变动。
因为,就任何一对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
拉上;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因此,就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来
说,当时,曲线是上升的,当时,曲线是下降的。又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曲线
是先升后降的,所以,当曲线和曲线相交时,曲线必达最大值。
此外,由于在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过程中,边际产量的变动相对平均产量的变
动而言要更敏感一些,所以,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边际产量的变动都快于平均产量的变
动。
(2)生产三个阶段的特点
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
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Ⅰ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
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
始终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
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
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都不会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
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在第Ⅲ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
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
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这时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供给的,
理性的生产者也会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摆脱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和总
产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
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
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于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
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Ⅱ阶段是生
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在第Ⅱ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
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
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至于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所应选择的最
佳投入数量究竟在哪一点,这一问题还有待于以后结合成本、收益和利润进行深入的分析。
2.根据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的定义,论述经济增长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答:(1)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正确地
认识和估计这些因素增长的贡献,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
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是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国
民产值及其组成部分的长期估量、分析与研究进行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从各国经济增长
的差异中探索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有如下三点:
①知识存量的增长。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
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
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
经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
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
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要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作出准确的判断等。
在这些中介因素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库兹涅茨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
为了弄清什么是导致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库兹涅茨对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长期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以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
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结构变化。库兹涅茨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
构转变迅速。从部门来看,先是从农业活动转向于非农业活动,后又从工业活动转移到服
务性行业。从生产单位的平均规模来看,是从家庭企业或独资企业发展到全国性,甚至跨
国性的大公司。从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分配来看,以前要把农业劳动力降低
50 个百分点,需要经过许多世纪的时间,现在在一个世纪中,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的百
分比减少了 30 个到 40 个百分点则是由于迅速的结构变化。库兹涅茨强调,发达国家经济
增长时期的总体增长率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速度都比它们在现代化以前高得多。库兹涅茨把
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相联系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04 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学 A 卷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词 4 分,共 20 分)
1.房地产经济
2.房地产市场
3.区位
4.房地产制度
5.房地产综合开发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1.简述房地产经济的运行过程。
2.简述房地产经济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
3.判定城市土地等级有那些量化指标?
4.谈谈住房分配货币化对房地产商的影响。
5.简述浴盘曲线原理的主要内容。
三、原理及应用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用收益还原法估算土地价格时应考察哪些要素?请分别写出待估价土地在受益有期
限条件下和无限条件下其价格的一般计算公式。
2.运用房地产经济学的某一原理,说明为何高楼大厦和商贸中心一般都建在城市中心
地段?
3.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没有哪一家房地产商是全部利用自有资本进行开发与经
营的。举例说明其原因。
4.已知下列条件
(1)占地面积 2000 平方米;
(2)房屋建筑中面积 1000 平方米;
(3)房屋及土地使用年限 60 年;
(4)已使用 9 年;
(5)折旧率按年平均计算;
(6)房屋重置全价为 3000 元/平方米;
(7)用市场比较法求得地价为 1000 元/平方米,用基准地价修正法求得地价为 900 元
/平方米。据二者信息可信度测定,市场法给权数为 60%,准地价修正法给权数 40%。
试用重置成本法估算该房地产的总现价。
四、论述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经济学术研究的发展。
要求:(1)划分阶段。
(2)列示标志性成果。
2.论述土地产权结构。
要求:(1)明确土地产权的含义。
(2)划分土地产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