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年甘肃兰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甘肃兰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合计 25 分,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 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 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 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在元谋人遗址, 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证明元谋人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 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 体现从事农业生产,排除 B 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 C 项;我国在 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北宋纸币铜版 拓 片 清 代 开 荒 执 照 A.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B.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C.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D. 清代开荒执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的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负 担,节约了一定的劳动时间,使得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并繁荣,B 项正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陶钵是手工产品,排除 A 项;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的是商业,排除 C 项;清代的开荒执照 体现的是清政府推行的垦荒政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 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 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 ) B. 孔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A. 老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 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结合材料信息“《论语》有云:‘仲尼,日 月也’。”可知,材料里的“他”是孔子,B 项正确;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是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排除 A 项;孟子,名轲,字子 舆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排除 C 项; 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言论著作收录于《韩非子》一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 年的史事,下列史事在该书中可能查 阅到的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三国鼎立 C. 孝文帝改革 D. 贞观之 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 年的史事”结合所学可 知,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史记》中可能有所记载,A 项正确;三国鼎立在东汉 以后,时间不符,排除 B 项;孝文帝改革出现在北魏时期,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都在西汉 之后,时间不符,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5. 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史事中扩大
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是( ) A. 玄奘西行 C. 设置安西都护府 【答案】D 【解析】 B. 文成公主入藏 D. 鉴真东渡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 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D 项正确;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游天竺学习 佛法,与题干内容“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 不符,排除 A 项;文成公主入藏,属于中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与题干内容“唐朝灿烂的 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不符,排除 B 项;设置安西都护 府,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题干内容“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 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 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该记载描述的是( ) A. 造纸术 【答案】C 【解析】 B. 火药 C. 印刷术 D. 指南针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 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泥活字),C 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与题干内容“庆历中, 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 A 项;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与题干内容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不符,排除 B 项;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 航海事业,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 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认为:“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 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元代利于解决这一“缺陷”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设“三 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 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利于解决这一“缺陷”的制度是行省制,C 项正确;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排除 A 项;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排除 B 项;明朝时,取消行中 书省,设“三司”,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 在厦门鼓浪屿,有一座高大雄伟的郑成功雕像。郑成功之所以备受人们敬仰,是由于 B. 收复台湾 C. 抗击沙俄 D. 收复新 ( ) A. 抗击倭寇 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郑成功之所以备受人们敬仰。”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 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 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 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 1662 年初打 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B 项正确;戚继光抗击倭寇,排除 A 项; 康熙帝时期清军抗击沙俄侵略,排除 C 项;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 下面是某校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卡,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小组探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史料: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组织雅克萨反击战;雍正帝设驻藏 大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 A. 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分裂 B. 清朝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 C. 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组织雅克萨反击战;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 帝设伊犁将军、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统一的清王朝 巩固边疆地区的措施。因此,题干的主题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 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史实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排除 A 项;清朝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仅仅是题干材料的 一部分,不全面,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中只有雅克萨反击战属于抗击外来侵略,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10.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产生了许多不朽的传世名著。毛泽东曾称某 部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部小说是(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 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和所学知识可知,《红楼 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一部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 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D 项正确;《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都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11. 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 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第 1 课......鸦片战争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 3 课......太平天国运动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 剧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840 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 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危机。面对内忧外患,太平天 国运动爆发,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故单元主题可为: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项正确;中国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 B 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都在 20 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2. 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据此他积极投身于( ) A. 镇压太平军 C. 戊戌变法 【答案】B 【解析】 B. 洋务运动 D. 辛亥革命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官员,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实现 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李 鸿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有江南制造总局、近代民用企业轮船 招行局等。结合材料“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可知, 李鸿章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B 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西人即可敛手”的“西人”指的是 西方殖民者,镇压太平军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戊戌变法是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进行改 革的维新变法运动,与李鸿章无关,排除 C 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君主专制 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李鸿章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3. 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梳着小辨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 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 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仍存在的问题是( ) A. 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 B. 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可知,无 形的辫子指的是封建守旧思想,北大教授辜鸿铭的话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A 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未涉及自由平等,排除 B 项;题干主要强
调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未体现民主共和,排除 C 项;题干主要强调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 固,未阐释民主科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 1903-1908 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 21.1 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 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 41.3 家,1916-1919 年则 达到了每年 124.6 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 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 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 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结合材料“在大战期间,1913-1915 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 41.3 家,1916-1919 年则达到了每年 124.6 家”可知,一战期 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 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 排除 A 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材料问的 是“一战期间”,排除 C 项;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结构并不完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革 命者,在经历了 1927 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始了革命在 农村的发展。”据此推断,1928 年革命者们“汇聚于”( ) B. 长沙 C. 井冈山 D. 会宁 A. 南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经历了 1927 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 段,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在 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 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两军会 师后,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C 项正确;南昌与 1927 年南昌起义相关, 与题干内容“第二年(1928 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 不符,排除 A 项;长沙,与题干内容“第二年(1928 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 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没有联系,排除 B 项;会宁与红军长征胜利相关,与题干内容“第 二年(1928 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不符,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16.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中有言:“兄弟同心,共御外辱。捐躯洒血,浩气千 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与文中“共御外辱”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 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兄弟同心,共御外辱。捐躯洒血,浩气千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占领南京后 6 周之内,屠杀 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30 万人以上;可知“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日本侵 华战争期间;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 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很快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与文中“共御外辱”相关的历史 事件是抗日战争,B 项正确;北伐战争,是为了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 统治,统一全国,与“共御外辱”不符,排除 A 项;解放战争,是 1946 年 6 月至 1950 年 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与“共御外辱”不符,排除 C 项;抗美援朝,是指 1950 年 10 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 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题干材料中的“共御外辱” 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7. 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中谈到:“1952 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 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35.5%。”这表明建国初我国 ( ) A. 工业水平很高 C. 工业门类齐全 【答案】B 【解析】 B. 工业水平很低 D. 农业水平高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52 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26.6%,重工业在 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35.5%。”可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是工业在工农业 总产值中的比重低,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低,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B 项正确;题 干主要强调我国工业水平很低,排除 A 项;题干主要强调我国工业水平很低,未体现工业门 类齐全,排除 C 项;题干主要强调我国工业水平很低,未阐释农业水平高,排除 D 项。故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