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一卷(选择题)
一、(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磅礴.(bó)
档.案(dàng)
安土重.迁(chóng)
B.剽.悍(piāo)
嗔.视(chēn)
翘.首以盼(qiào)
C.潜.意识(qiǎn)
缄.默(jiān)
如法炮.制(páo)
D. 阔绰.(chuó)
柞.木(zuó)
锐不可当.(dā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黯然缥缈
前扑后继
通宵达旦
相形见绌
B.重峦叠嶂
直截了当
张皇失措
一代天骄
C.囊萤映雪
红妆素裹
断章取义
美伦美奂
D. 尉为壮观
遍稽群籍
恰如其分
冥思暇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些地方出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原因是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而引起的。
B.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
C.在新的千年里,黔东南人民一定会齐心协力,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奇迹来。
D. 谁能否定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没有用的呢?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电视剧《虎妈猫爸》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剧中情节映射..了当下不少家庭在教育问题上的焦虑与
反思。
B.面对气候变暖的事实,科学界未雨绸缪....,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应对。
C.这件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经过员工们几天的努力,任务终于告罄..。
D. 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可以
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短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鲜为人知的
,就像我们的生命,是
必得要经历漫长的
,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而那峰顶,也正因为有了
的
交织,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①期待和失望
②苦痛和艰辛
③跋涉和坎坷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6.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么壮观啊!这飞流直下的黄果树瀑布。
B.游客从凯里带走了民间的银饰、刺绣、芦笙等……,也带来了各地的奇珍异货。
C.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D. 我不知道他今天为什么不来参加活动?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迫害的封
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时态的炎凉。
B.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等题目
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C.《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D.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母子亲情。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 8-10 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
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援疑质理(援:引,提出)
B 右备容臭(臭:香气).
C. 俟其欣悦(俟:侍候)
D.烨然若神人(然:……的样子)
9.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从致书以观
A.徒以.有先生也
B.俯身倾耳以.请
C. 以.衾拥覆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对所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有时用作亲友离别、赠言规劝等,本文即
是一篇赠序。
B.文章通过“读书难”“拜师难”“求教难”“生活难”这四个方面的叙述来体现作者求学的艰难
经历。
C.作者以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与马生共勉,交流间言辞恳切,质朴无华,读来让人为之动容。
D.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太过优越的条件让我们安于现状也就是
情理之中的了。
三、(17 分)
第二卷(非选择题)
11.将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①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请你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共 6 小题,选做 4 题,多答以最先 4 题计
分,共 8 分)
(1)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学而》)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陆游《卜算
子·咏梅》)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的“
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
?
,沙场秋点
”,展现了
(5)近年来,国家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努力实现老百姓的安居梦。杜甫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写的“
,
”就体现了类似的
美好愿望。
(6)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到“
,
”,与习总书
记在党内开展反腐倡廉行动,号召大家能记得起各种考验,葆有洁身自爱的君子作风有异曲同工
之妙。
四、(12 分)
阅读《那树》选段,回答 13-16 题。(12 分)
那树(节选)
王鼎钧
①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
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
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
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
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
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
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优闲的停住的地方。幼儿园也要
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③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
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百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
任凭鸟的子孙以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
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
空下仰望上帝。
④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
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
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
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
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
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13.联系全文结合下列句子,谈谈这是一颗怎样的树?(3 分)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14.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 分)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15.选文第②段中“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从中折射出那树的存在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什么问题?(3 分)
16.结合近年来国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倡导,从法制的角度来分析,你如何看待
喝醉的驾驶者撞树人亡这一事件,以及交通专家要树偿命这一行为?(3 分)
五、(24 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 17-20 题。(共 12 分)
可变形的液态金属机器
①看过好莱坞影片《终结者》的观众,一定会对影片中始终不能被击败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印
象深刻。它在受到外界打击后,不仅可以任意改变外表,还能像液体一样重新聚集,恢复原貌。
②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研究小组,研发出了世界首个自
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为研发可变形机器人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首次发现的液态金属有一种异常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即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可以
变形机器形态,长时间高速运动。它能“吃”、会动、自主变形。实验发现,置于电解液中的镓
基液态合金可通过“摄入”铝,作为提供能量的燃料,实现高速、高效、长时间的运转:仅需一
小片铝即可驱动直径约 5 毫米的液态金属球完成长达 1 个多小时的持续运动,速度高达 5 厘米/
秒。“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观察到,这种变形机器不仅能在自由空间运动,还能在各种结构槽道
中前行。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还会根据槽道的宽窄自行调整,拐弯时则有所停顿,好似人在遇到
障碍物‘思索’后行进,像极科幻电影《终结者》中的液态机器人。
④另外,此变形机器还有一种神奇特性,身段很柔软。研究团队亲切地称该液态金属机器为
“软体动物”,因为它呈现的一系列非同寻常的特性,已经相当接近自然界简单的软体生物。
⑤这种自主型液态金属机器的动力的主要来源:一是液态合金、金属燃料等形成的内生电场,
诱发了液态金属表面的高表面张力发生不对称响应,从而对变形的液态金属机器带来了强大推
力;二是,上述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气进一步为液态金属运动提供了推力。
⑥作为新兴的功能材料,液态金属拥有许多常规材料不具备的新奇物理特性,对它的深入研
究能为材料科学提供丰富的研究空间。
⑦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为未来的机器人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上实现的方向,有望为制
造智能血管机器人、可变形救灾机器人提供特殊材料,自主运动液态金属机器,由于无需外部电
力驱动,柔性极佳,进一步的应用可发展成为血管或腔道机器人。利用液态金属做成可变柔性机
器,以执行常规技术难以完成的特殊任务,如:在抗震救灾或特定的军事行动中,变形柔性机器
人能根据需要适时变形,以穿过狭小的通道、门缝乃至散布于建筑物中的空隙,之后再重新恢复
原型并继续执行任务,不仅如此,未来科学家还可将这种智能液态金属单元扩展到三维,组装出
具有特殊造型和可编程能力的仿生物或人形机器,甚至还能研制出相应的机器,在外太空微重力
环境下执行任务。
17.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3 分)
(选自 2015 年 3 月 27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8.划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9.第⑤段“这种液态金属机器的动力的主要来源”一句中的“主要“二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 分)
20.变形液态金属机器有什么发展前景?(3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 21-24 题。()共 12 分
别让手机成为“孤独手雷”
陈凌
①“我在看你,你却在看手机”“你介不介意把你手机粘在我额头上,这样我就当你在看着
我说话得了”,微信朋友圈里,一篇反思生活被手机主宰的文章,让很多人心有感触。
②行色匆匆的社会里,相聚本已不易而短暂,却常常穿插一幕幕“低头”的场景。同学相约,
隔桌相望,很多人却习惯在线沟通;朋友聚首,大家都拿起手机,忙着拍照、分享、点赞;亲人
团圆,任父母坐在旁边,发微信、刷微博却成了最重要的事。于是,有人感叹,一部部原本有声
有色的生活“电影”,却在上映时成了相对无言的“默剧”。有人则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
面对面,你却在玩手机。
③“仿佛,能听到一种叫做‘孤独’的草木,在周围生长的声音”。低头之际,指尖的喧哗,
替换了现实生活中的嘘寒问暖和温情问候,遗留给他们的,就只剩下了孤独。
④其实,孤独的又何止是亲朋父母,更包括玩手机的自己。正如一句歌词所说的:“孤单,
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当很多人带着“演示焦虑”对网络上的自己进行打
扮,在广阔无垠的移动互联网络中晒出自己最为看重的一面,那些飘在空中的代码和程序已然开
始占据生活、影响情绪。而这,照见的正是个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有人说:“当信息所代表的
和人的连接,可以暂时地屏蔽内心的孤独感,人就会对这种连接上瘾。”在这个意义上,手机正
成为一种“孤独的手雷”,折射出现代人的心灵正处于孤岛之中。
⑤尽管时代的车轮在不断向前,但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沟通需求,却从未改变。从最初的呼
叫转移,到语音、视频对话,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即时化、可听化、可视化交流,本是要让人与人
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让感情的交流更加便捷。何以人们在先进的技术面前,反而离亲密更远、
离孤独更近了呢?“低头族”埋首手机,正是“孤岛”上的人在信息的海洋中追索情感信号。然
而,问题在于,线上的“键对键”,在经过了层层掩饰和精心布置之后,所要表达的感情往往盖
上了面纱,真实的想法反而被深埋心中。最终,感情的沟通成了一种奢望。
⑥键对键,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
⑦为了进行“数码排毒”,在巴西一个酒吧,设计者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离线酒杯”的产
品,酒杯的底部只有一侧有脚,其余部分需要用手机垫着,杯子才不会倾倒。设计者希望借此让
人们回归真实的交流。面对面的真情沟通,才是医治孤独最好的良药。没有这种沟通,通讯技术
再发达便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如建沙舟之上,出现“手机多忙碌,心就多孤独”的尴尬。有
了这种沟通为基础,先进的技术就会让交流更密切,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⑧让技术联通心灵,别让手机成为“孤独的手雷”。
21.文章用“别让手机成为‘孤独手雷’”作为标题,结合文意,说说有设么好处?(3 分)
(选自 2015 年 5 月 5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2.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键对键,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
23.选文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24.第⑦段列举巴西酒吧进行“数码排毒”的事例有何用意?你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进行
数码排毒?(3 分)
六、(7 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如果你已经喜欢
上读书,把读书当作一大乐趣,那么你已获得了终生学习、进步的金钥匙。
25.你一定读过许多文学名著,认识了一些“风流人物”。请从下面的作品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
部,按要求作答。(3 分)
《论语》
《孟子》
《资治通鉴》
《水浒传》
《三国演义》
《朝花夕拾》
①作品及作者:
②作品中的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