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北京崇文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1.2019 年,北京平谷上宅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
式房屋遗存,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彩陶,种植粟,住
半地穴式房屋。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 6000 年的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使用磨
制石器,会制造彩陶,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故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半坡遗址。
故选:D。
2.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属于
(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解答】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
该字属于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
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故选:A。
3.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
)
名称
省份
齐文化博物馆
晋国博物馆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山东
山西
北京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到今天山东省的有齐国和鲁国,分封到今
天山西省的主要是晋国,分封到今天北京的是燕国。
【解答】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土地、奴隶和平民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当时分封到今天山东省的有齐国和鲁国,分封到今天山西省的主要是晋国,分封到今天北京的是燕国。
故这项制度是分封制。
故选:A。
4.如图《全国出土秦计量器主要分布图》可用于研究秦朝(
)
A.铁犁牛耕的推广
C.迅速灭亡的原因
B.巩固统一的措施
D.“推恩令”的实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建立专治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交通上统一车轨。
【解答】通过地图分析,这是秦朝计量器分布图,可反映出秦朝经济上统一度量衡,B 符合题意。A 主要
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革新。C 图片没有体现出秦迅速灭亡。D 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
故选:B。
5.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
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法艺术成熟
C.江南经济开发
B.北方民族融合
D.南北政权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石窟艺术。注意题干信息“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
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错居
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民族融合。
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
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
B 符合题意。
故选:B。
6.如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知道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
【解答】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武
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宣布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
的原因。
故选:A。
7.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
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由于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唐朝时期,东亚国
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
华文化圈。
【解答】根据题干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
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①日本遣唐使来华;②鉴
真东渡;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A 符合题意。④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A。
8.如图《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密度变化图》能反映出(
)
A.中外文化交流
C.疆域面积扩大
B.经济重心南移
D.君主专制强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知道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解答】据图片看出,公元 2 年北方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南方,742 年南方人口密度迅速增长,到 1102 年
南方人口密度超过了北方,图片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
后完成。
故选:B。
9.一位同学要按照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参观以下地点,顺序应为(
)
①元大都城墙遗址
②明城墙遗址
③金中都水关遗址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城的沿革。金政权、元朝、明朝都在北京定都。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115 年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在今天北京定都;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
定都于大都(北京);朱棣即位后开始修建北京城,1421 年迁都北京。所以 D 为正确的顺序。
故选:D。
10.以下史实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
郑成功后代割据台湾。清政府打败郑
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
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
收复台湾
府,隶属福建省
A.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D.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注意题干信息和相关知识的准
确把握。
【解答】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24 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 年 3 月,郑成
功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包围了赤嵌楼和和台湾城。在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1662 年,荷兰总督被迫
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 38 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
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1684 年,清朝康熙时设台湾府,隶属福
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A 符合
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黄海海战
D.《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近代中国侵略与反抗的两大主题。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反抗外来侵略的
表现。
【解答】示意图中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的两大主题。甲午中日战争中,1894 年 9 月,清政府
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
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
兵壮烈牺牲。故选 C 符合。戚继光抗倭是发生在明朝反抗外来侵略的表现;雅克萨之战是发生在清朝 17
世纪中期,反抗沙俄的入侵;《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条约,不属于反抗侵略的表现。
因此 ABD 都不正确。
故选:C。
12.如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前期的有识之士的探索历程,①处应填(
)
主要内容
①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代表言论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
科学与人权并重
A.军事技术
B.文学艺术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知道洋务派领导发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目的是维护清朝统
治。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 60﹣﹣90 年代中期,洋务派领导发动洋务运动,学习西
方的军事技术,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
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故①处应填军事技术。
故选:A。
13.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的认识。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
法。
【解答】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不属于历史结论,
也没有涉及废除旧制度的内容,AB 不正确;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
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是对戊戌变法这一史实的评价,是历史结论,肯定了戊戌变
法的历史作用。故 C 不正确,D 正确。
故选:D。
14.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事件
1894 年
1905 年
1912 年
1913 年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
发动“二次革命”
临时大总统
A.洪秀全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孙中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相关史实。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又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
织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民报》上,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了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此后,他领导了多次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回国
领导了辛亥革命,并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建立了民主政体。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后,他又发动了旨在
反对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据题干内容可知,这是历史人物
孙中山的部分经历。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选:D。
15.如图反映的是(
)
A.北伐胜利进军
C.坚持敌后抗战
B.工农武装割据
D.三大战役胜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掌握工农红军武装割据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在
进攻长沙受挫后,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
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
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据题干图片和文字信息“中华苏维埃”“革
命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B 符合题意。
故选:B。
16.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
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此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题干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解答】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
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
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C 符合题意。
故选:C。
17.如图漫画《搁浅》(依原图改绘)创作于 1941 年,该漫画表达的是(
)
A.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支持中国抗战
D.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英勇抗争必将取得抗战胜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的相关史实。识读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漫画《搁浅》中“日本丸”“持久战”“全面战”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英勇抗争必将取得抗战胜利。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
张气焰;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作战原则,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和牵制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
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英勇抗争必将取得抗战
胜利。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选:D。
18.如图纪念章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为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解答】1953 年 7 月,美国侵略军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