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木材燃烧 C.钢铁生锈 D.食物腐烂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材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 C、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空气中的下列气体,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 A .He B.N2 C.O2 D.CO2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运用类比进行知识的迁移;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等分析解答. 【解答】解: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等. 故选 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稀有气体包含的物质种类. 3. 下列操作可有效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 A.静置 B.煮沸 C.过滤 D.吸附 【考点】硬水与软水.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空气与水. 【分析】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软水是指含有较少钙镁离子的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 用肥皂水;降低硬度的方法是:加热煮沸或蒸馏.
【解答】解:A、静置只能将不溶性的大的颗粒沉降,不能除去可溶的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 选项错误. B、煮沸的方法能将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选 项正确. C、过滤是把固体与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操作,能除去混合物中难溶性的杂质,不能除去可溶的钙镁化合物, 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错误. D、吸附只能吸附色素和异味,而不能改变硬度,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软化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4. 下列四种化肥样品中,分别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是( ) A.硫酸钾 B.磷矿粉 C.氯化铵 D.硝酸钾 【考点】铵态氮肥的检验.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来源:学|科|网] 【分析】根据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常见化肥的使用注意事项解答.含有铵根离子的肥料和碱性物质可以反 应能生成氨气. 【解答】解:含有铵根离子的肥料和碱性物质可以反应能生成氨气,所以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熟石灰是一种碱,显碱性,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氯化铵是铵盐,不能熟石灰混合使用. 故选 C. 【点评】注意铵盐使用时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会发生反应产生氨气降低肥效.[来源:Zxxk.Com] 5. 某同学将维生素 C 泡腾片放入水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冒出,根据泡腾片主要成分分析,该气体主要是 ( ) A.O2 B.N2 C.CO2 D.水蒸气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根据维生素 C 泡腾片中 含有碳酸氢钠和柠檬酸,碳酸氢钠属于碳酸盐而柠檬酸属于酸,所以两者 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解答.
【解答】解:在泡腾片中含有碳酸氢钠和柠檬酸,所以我们将泡腾片放入水中后,碳酸氢钠和柠檬酸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方案设计与评价,了解猜想与事实的验证方法,并且要掌握二氧化碳的 检验方法 . 6. 6000L 氧气在加压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其主要原因是( )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加压时分子体积变小 D.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化学规律的类比;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 分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答】解:6000L 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 分子间隔变小.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 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 硅的 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硅属于非金属元素 B.硅原子核内有 14 个质子 C.硅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 D.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8.09g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 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 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 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 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4,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核内有 14 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硅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硅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 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8.09,相 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 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 金属于盐酸的反应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可用铜和稀盐酸制氢气 B.四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镁 C.铁可以把锌从硫酸锌 溶液中置换出来 D.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6HCl=2FeCl3+3H2↑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 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A、由于铜活泼性位于氢后面,所以铜和稀硫酸不反应,不可生成氢气,故错误; B、根据漫画中,四种金属的表现可知:Mg 的最活泼,Zn 次之,Fe 再次之,Cu 最稳定.故正确; C、根据漫画中,铁的活动性小于锌,铁不能和硫酸锌溶液反应置换出锌,故错误; D、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同学们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活 动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 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9.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用○与●代表 A、B 两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反应生成物 1 个分子中含有 4 个原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A2+3B2=2AB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两种 原子,其中每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一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A、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都有 A、B 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 错误; B、反应前后的分子发生了改变,因此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故说法正确; C、反应后的一个分子由一个 A 原子和三个 B 原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D、反应物的分子分别是由 A 原子和 B 原子构成的分子,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一个 A 原子和三个 B 原子构成的, 个数比是 1:3:2,方程式表示为:A2+3B2=2AB3,故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A. 【点评】本题是有关微观示意图的考查,学会利用微观的观点及微观示意图的意义对反应基本类型判断及 化学变化的微观信息的获取等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0. 化学实验室常需要配制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溶液时,只能用水作溶剂 B.配制硝酸铵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会下降 C.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时,应将水缓缓注入浓硫酸中 D.将 10g 氯化钠溶于 100g 水中,得到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常见的溶剂;溶解时的吸热或 放热现象.[来源:学科网 ZXXK]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溶剂的种类分析; B、根据物质溶于水后的放热与吸热现象来考虑,要由物质溶于水的整个过程来分析; C、浓硫酸密度大于水,且稀释过程中放出大量热,应该将浓硫酸倒入水中; 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100%,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配制溶液时用水、酒精等都可以作溶剂,例如碘酒中溶剂为酒精,故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要吸收热量,溶液温度会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稀释浓硫酸时,如果将水倒进浓硫酸,则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 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操作错误,故错误; D、将 10g 食盐溶于 100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9.1%≠10%.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组成、特征、配制及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 下列装置都可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a、b 两物质的选择正确的是( ) A.a 是铜,b 是红磷 B.a 是铜,b 是木炭 C.a 是汞,b 是红磷 D.a 是汞,b 是木炭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要求物质可在空气中燃烧并不再生成气体物质.因 此在测定空气成分时选用的物质必须满足以下要求:该物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该物质是非气体状态的物 质;对应的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解答】解:铜被加热生成氧化铜,没有生成新的气体;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 气体;汞加热生成氧化汞是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 木炭和氧气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了新的气体;
故选 A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熟练掌握氧气的性质是正确 解题的关键. 12. 化学实验中常用到木条,下列实验中木条的使用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木条蘸少量浓硫酸,验证浓硫酸有腐蚀性 D.用木条平放在蜡烛中,比较火焰各层的温度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蜡烛燃 烧实验;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依据氧气能够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分析解答; B、根据二氧化碳与氮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来源:学.科.网] C、根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木条脱水而变黑进行分析; D、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不同,小木条在各层的碳化程度就不同; 【解答】解:A、由于氧气能够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故 A 正确;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则用燃着的木条无法鉴别;故 B 错误; C、木条属于有机物,含有 C、H、O 元素,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木条中的 H 和 O 以水的形式脱水而变黑, 故能达到实验目的,故 C 正确; D、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不同,小木条在各层的碳化程度就不同,故能达到实验目的,故 D 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联系生活,考查了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要求同学们在日常 生活中注意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来处理一些问题. 13. 某同学用 PH 计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得 PH 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pH 肥皂水 10.2 牙膏 8.5 西瓜汁 5.8 食醋 2.4 A.牙膏显碱性 B.西瓜汁显碱性 C.肥皂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D.胃酸过多得人不宜使用过多的食醋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的 pH 大于 7,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碱 性溶液的 pH 大于 7,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中性溶液的 pH 等于 7,不能使指示 剂变色. 【解答】解:A、牙膏 pH=8.5>7 显碱性,正确; B、西瓜汁 pH=5.8<7 显酸性,故错误; C、肥皂水的 pH=10.2,呈件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错误; D、食醋的 pH=2.4,呈酸性,故胃酸过多的人不宜使用过多的食醋,正确; 故选 BC.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于 pH 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1℃时,a 点表示乙的饱和溶液 C.甲溶液从 t2℃降温到 t1℃,一定有晶体析出 D.t2℃时,将甲和乙各 15g 分别加入 100g 水中,均能完全溶解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 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 A 错误; B、t1℃时,a 点表示溶质质量小于 15g,所以该点是乙的不饱和溶液,故 B 错误; C、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从 t2℃降温到 t1℃,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 C 错误; D、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大于 15g,所以将甲和乙各 15g 分别加入 100g 水中,均能完全溶解,故 D 正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