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全国甲卷高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
B. 温室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 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
D. 干冰可用在舞台上制造“云雾”
【答案】D
【解析】
【详解】A.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与盐酸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两者不能混合
使用,A 错误;
B.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化物、氮
氧化物等,B 错误;
C.棉花、麻来源于植物,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为碳水化合物,但蚕丝来源于动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蛋白质不是碳水化合物,C 错误;
D.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
形成 “云雾”效果,D 正确;
答案选 D。
2. 辅酶 10Q 具有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辅酶 10Q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 60
C H O
90
4
B. 分子中含有 14 个甲基
C. 分子中的四个氧原子不在同一平面
D. 可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该物质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 C59H90O4,A 错误;
B.由该物质的结构简式可知,键线式端点代表甲基,10 个重复基团的最后一个连接 H 原子的碳是甲基,故
分子中含有 1+1+1+10+1=14 个甲基,B 正确;
C.双键碳以及与其相连的四个原子共面,羰基碳采取 sp2 杂化,羰基碳原子和与其相连的氧原子及另外两
个原子共面,因此分子中的四个氧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 错误;
D.分子中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分子中含有甲基,能发生取代反应,D 错误;
答案选 B。
3.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 硫化钠溶液和硝酸混合:S2-+2H+=H2S↑
B. 明矾溶液与过量氨水湿合:Al3++4NH3+2H2O=AlO 2
+4NH 4
C. 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SiO 2
3
+CO2+H2O=HSiO 3
+HCO 3
D. 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Ba(OH)2 和 NH4HSO4 溶液以体积比 1∶2 混合:Ba2++2OH-+2H++SO 2
4
=BaSO4↓+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 S2-氧化为 S 单质,自身根据其浓度大小还原为 NO 或 NO2,反应的离
子方程式为 4H++2NO 3
+S2-=S↓+2NO2↑+2H2O(浓)或 8H++2NO 3
+3S2-=3S↓+2NO+4H2O(稀),A 错误;
B.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 Al3+,可以与氨水中电离出的 OH-发生反应生成 Al(OH)3,但由于氨水的碱性较弱,
生成的 Al(OH)3 不能继续与弱碱发生反应,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NH3·H2O=Al(OH)3↓+3NH 4
,B 错误;
C.硅酸的酸性小于碳酸,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生成硅酸沉淀,二氧化碳则根据其通入的量的
多少反应为碳酸根或碳酸氢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iO 2
3
+H2O+CO2=H2SiO3↓+CO 2
3
(CO2 少量)或
SiO 2
3
+2H2O+2CO2=H2SiO3↓+2HCO 3
(CO2 过量),C 错误;
D.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Ba(OH)2 与 NH4HSO4 溶液以体积比 1:2 混合,Ba(OH)2 电离出的 OH-与 NH4HSO4 电离出
的 H+反应生成水,Ba(OH)2 电离出的 Ba2+与 NH4HSO4 电离出的 SO 2
4
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为为
Ba2++2OH-+2H++SO 2
4
=BaSO4↓+2H2O,D 正确;
故答案选 D。
4. 一种水性电解液 Zn-MnO2 离子选泽双隔膜电池如图所示(KOH 溶液中,Zn2+以 Zn(OH) 2
4
存在)。电池放电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Ⅱ区的 K+通过隔膜向Ⅲ区迁移
B. Ⅰ区的 SO 2
4
通过隔膜向Ⅱ区迁移
C.
MnO2 电极反应:MnO2+2e-+4H+=Mn2++2H2O
D. 电池总反应:Zn+4OH-+MnO2+4H+=Zn(OH) 2
4
+Mn2++2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的电池结构和题目所给信息可知,Ⅲ区 Zn 为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为
Zn-2e-+4OH-=Zn(OH) 2
4
,Ⅰ区 MnO2 为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为 MnO2+2e-+4H+=Mn2++2H2O;电池在工作过程中,
由于两个离子选择隔膜没有指明的阳离子隔膜还是阴离子隔膜,故两个离子隔膜均可以通过阴、阳离子,
因此可以得到Ⅰ区消耗 H+,生成 Mn2+,Ⅱ区的 K+向Ⅰ区移动或Ⅰ区的 SO 2
4
向Ⅱ区移动,Ⅲ区消耗 OH-,生成
Zn(OH) 2
4
,Ⅱ区的 SO 2
4
向Ⅲ区移动或Ⅲ区的 K+向Ⅱ区移动。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根据分析,Ⅱ区的 K+只能向Ⅰ区移动,A 错误;
B.根据分析,Ⅰ区的 SO 2
4
向Ⅱ区移动,B 正确;
C.MnO2 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MnO2+2e-+4H+=Mn2++2H2O,C 正确;
D.电池的总反应为 Zn+4OH-+MnO2+4H+=Zn(OH) 2
4
+Mn2++2H2O,D 正确;
故答案选 A。
5.
A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5℃,101kPa 下, 28L 氢气中质子的数目为
2.5N
A
B.
2.0L 1.0mol L AlCl
-1
溶液中, 3+Al 的数目为
3
2.0N
A
C. 0.20mol 苯甲酸完全燃烧,生成 2CO 的数目为
1.4N
A
D. 电解熔融
CuCl ,阴极增重 6.4g ,外电路中通过电子的数目为
2
0.10N
A
【答案】C
【解析】
【详解】A.25℃、101kPa 不是标准状况,不能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氢气的物质的量,故 A 错误;
B.Al3+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生成 Al(OH)3,因此 2.0L 1.0 mol/L 的 AlCl3 溶液中 Al3+数目小于 2.0NA,故 B
错误;
C.苯甲酸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6
C H COOH+ O
5
15
2
点燃
2
7CO +3H O
2
2
,1mol 苯甲酸燃烧生成 7molCO2,
则 0.2mol 苯甲酸完全燃烧生成 1.4molCO2,数目为 1.4NA,故 C 正确;
D.电解熔融 CuCl2 时,阳极反应为 -
2Cl -2e =Cl ,阴极反应为 2+
-
Cu +2e =Cu ,阴极增加的重量为 Cu 的
-
2
质量,6.4gCu 的物质的量为 0.1mol,根据阴极反应可知,外电路中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0.2mol,数目为
0.2NA,故 D 错误;
答案选 C。
6. Q、X、Y、Z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9。Q 与 X、Y、Z 位于不同
周期,X、Y 相邻,Y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Q 原子内层电子数的 2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非金属性: X>Q
B. 单质的熔点: X>Y
C. 简单氢化物的佛点: Z>Q
D.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Z>Y
【答案】D
【解析】
【分析】Q、X、Y、Z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Q 与 X、Y、Z 不在同一周期,Y 原子最外层电
子数为 Q 元原子内层电子数的 2 倍,则 Q 应为第二周期元素,X、Y、Z 位于第三周期,Y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4,则 Y 为 Si 元素,X、Y 相邻,且 X 的原子序数小于 Y,则 X 为 Al 元素,Q、X、Y、Z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为 19,则 Q、Z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9-3-4=12,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为 7,若 Q 的最外层电子
数为 7,为 F 元素,Z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5,为 P 元素,若 Q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6,为 O 元素,则 Z 的最外
层电子数为 6,为 S 元素,若 Q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5,为 N 元素,Z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7,为 Cl 元素;综上
所述,Q 为 N 或 O 或 F,X 为 Al,Y 为 Si,Z 为 Cl 或 S 或 P,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X 为 Al,Q 为 N 或 O 或 F,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往下依次
减弱,故非金属性:Q>X,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X 为 Al 属于金属晶体,Y 为 Si 属于原子晶体或共价晶体,故单质熔点 Si>Al,即 Y>X,B
错误;
C.含有氢键的物质沸点升高,由分析可知 Q 为 N 或 O 或 F,其简单氢化物为 H2O 或 NH3 或 HF,Z 为 Cl 或 S
或 P,其简单氢化物为 HCl 或 H2S 或 PH3,由于前者物质中存在分子间氢键,而后者物质中不存在,故沸点
Q>Z,C 错误;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P、S、Cl 的非金属性均强于 Si,因此最高价含氧
酸酸性:Z>Y,D 正确;
故答案为:D。
7. 根据实验目的,下列实验及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
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实验及现象
结论
比较 3CH COO 和
3HCO 的水解常数
分别测浓度均为
1
0.1mol L
的
CH COONH 和
4
3
NaHCO 溶液的
3
pH ,后者大于前者
-
K CH COO
定含有二价铁,B 错误;
C.K2CrO4 中存在平衡 2
4CrO (黄色)+2H+
2-
向移动,故溶液黄色变成橙红色,C 正确;
Cr O (橙红色)+H2O,缓慢滴加硫酸,H+浓度增大,平衡正
2-
7
2
D.乙醇和水均会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气,故不能说明乙醇中含有水,D 错误;
答案选 C。
二、非选择题
8. 硫酸锌(
ZnSO )是制备各种含锌材料的原料,在防腐、电镀、医学上有诸多应用。硫酸锌可由菱锌矿
4
制备。菱锌矿的主要成分为
ZnCO ,杂质为 2SiO 以及 Ca、Mg、Fe、Cu 等的化合物。其制备流程如下:
3
本题中所涉及离子的氯氧化物溶度积常数如下表:
离子
3+Fe
2+Zn
2+Cu
2+Fe
2+Mg
spK
38
4.0 10
17
6.7 10
2.2 10
20
8.0 10
16
1.8 10
11
回答下列问题:
(1)菱锌矿焙烧生成氧化锌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为了提高锌的浸取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
(3)加入物质 X 调溶液 pH=5 ,最适宜使用的 X 是_______(填标号)。
A.
NH H O
3
2
B.
Ca(OH)
2
C. NaOH
滤渣①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80 ~ 90℃ 的滤液①中分批加入适量
KMnO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②中有
4
2MnO ,该步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5)滤液②中加入锌粉的目的是_______。
(6)滤渣④与浓 2
4
H SO 反应可以释放 HF 并循环利用,同时得到的副产物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ZnCO3
ZnO+CO2↑
焙烧
(2)
①. 增大压强
②. 将焙烧后的产物碾碎,增大接触面积、增大硫酸的浓度等
(3)
①. B
②. Fe(OH)3
③. CaSO4
④. SiO2
(4)3Fe2++
4MnO +7H2O=3Fe(OH)3↓+MnO2↓+5H+
-
(5)置换 Cu2+为 Cu 从而除去
(6)
①. CaSO4 ②. MgSO4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菱锌矿的主要成分为 ZnCO3,杂质为 SiO2 以及 Ca、Mg、Fe、Cu 等的化合物,结合流
程图分析,菱锌矿焙烧,主要发生反应 ZnCO3
焙烧
ZnO+CO2↑,再加入 H2SO4 酸浸,得到含 Zn2+、Ca2+、Ma2+、
Fe2+、Fe3+、Cu2+的溶液,加入物质 X 调节 pH=5,结合表格数据,过滤得到 Fe(OH)3、CaSO4、SiO2 的滤渣①,
滤液①中主要含有 Zn2+、Cu2+、Mg2+、Ca2+、Fe2+,再向滤液①中加入 KMnO4 溶液氧化 Fe2+,过滤得到 Fe(OH)3
和 MnO2 的滤渣②,滤液②中加入锌粉,发生反应 Zn+Cu2+=Zn2+=Cu,过滤后得到滤渣③为 Cu,再向滤液③中
加入 HF 脱钙镁,过滤得到滤渣④为 CaF2、MgF2,滤液④为 ZnSO4 溶液,经一系列处理得到 ZnSO4·7H2O,据
此分析解答。
【小问 1 详解】
由分析,焙烧时,生成 ZnO 的反应为:ZnCO3
ZnO+CO2↑;
焙烧
【小问 2 详解】
可采用增大压强、将焙烧后的产物碾碎,增大接触面积、增大硫酸的浓度等方式提高锌的浸取率;
【小问 3 详解】
A.NH3·H2O 易分解产生 NH3 污染空气,且经济成本较高,故 A 不适宜;
B.Ca(OH)2 不会引入新的杂质,且成本较低,故 B 适宜;
C.NaOH 会引入杂质 Na+,且成本较高,C 不适宜;
故答案选 B;
当沉淀完全时(离子浓度小于 10-5mol/L),结合表格 Ksp 计算各离子完全沉淀时 pH<5 的只有 Fe3+,故滤渣
①中有 Fe(OH)3,又 CaSO4 是微溶物,SiO2 不溶于酸,故滤渣①的主要成分是 Fe(OH)3、CaSO4、SiO2;
【小问 4 详解】
向 80~90℃滤液①中加入 KMnO4 溶液,可氧化 Fe2+,得到 Fe(OH)3 和 MnO2 的滤渣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Fe2++
4MnO +7H2O=3Fe(OH)3↓+MnO2↓+5H+;
-
【小问 5 详解】
滤液②中加入锌粉,发生反应 Zn+Cu2+=Zn2+=Cu,故加入锌粉的目的为置换 Cu2+为 Cu 从而除去;
【小问 6 详解】
由分析,滤渣④为 CaF2、MgF2,与浓硫酸反应可得到 HF,同时得到的副产物为 CaSO4、MgSO4。
9. 硫化钠可广泛用于染料、医药行业。工业生产的硫化钠粗品中常含有一定量的煤灰及重金属硫化物等杂
质。硫化钠易溶于热乙醇,重金属硫化物难溶于乙醇。实验室中常用 95%乙醇重结晶纯化硫化钠粗品。回答
下列问题:
(1)工业上常用芒硝(
为_______。
Na SO 10H O
2
2
4
)和煤粉在高温下生产硫化钠,同时生成 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溶解回流装置如图所示,回流前无需加入沸石,其原因是_______。回流时,烧瓶内气雾上升高度不
宜超过冷凝管高度的 1/3.若气雾上升过高,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3)回流时间不宜过长,原因是_______。回流结束后,需进行的操作有①停止加热 ②关闭冷凝水 ③
移去水浴,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填标号)。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4)该实验热过滤操作时,用锥形瓶而不能用烧杯接收滤液,其原因是_______。过滤除去的杂质为_______。
若滤纸上析出大量晶体,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