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 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6 页,共两部分,24 道小题,满分 45 分。考试时间:与生物合计 90 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画图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S 32 Na 23 Cl 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 12 分) 每小题 1 份。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需要摄入的元素是( ) A. 钙 B. 铁 C. 锌 D. 碘 2.下列气体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 ) A. 2CO B 2H C 2O D 2N 3.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 A. SH2 B. 2OP 5 C. AgNO 3 D. OH2 4.下列不属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是( ) A. 放出热量 C. 火星四溅 B. 产生大量白烟 D. 生成黑色固体 5.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点燃酒精灯
C.加热液体 D.取用固体粉末 6.下列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是( ) A. Cu B. Zn C. Al D. Mg 7.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2O B. OH 2 2 C. 2COH 3 D. 2SO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银用于制作导线 B. 干冰用作制冷剂 C. 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PdCl )可用于检测 CO 。 2 9.氯化钯( A. +1 D. 赤铁矿用于炼铁 PdCl 中 Pd 的化合价为( ) 2 B. +2 C. +3 D. +4 10.不同温度下 KNO 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温度/℃ 溶解度/g 20 31.6 30 45.8 40 63.9 A. ℃20 时,100g KNO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g 3 B. ℃30 时,100g KNO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5.8% 3 C. ℃30 时,将50g KNO 放入100g 水中得到150g 溶液 3 D. ℃40 时,100g 水最多溶解 63.9g KNO 3 11.使用右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需检验装置气密性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 40 mL 刻度线处 12.甲酸( HCOOH )具有清洁制氢的巨大潜力,其分解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酸分子中氢原、氧子个数比为 1:2 B.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 1:2 C. g46 甲酸中氢元素质量为 g2 D.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33 分) 每空 1 分。 【生活现象解释】 13.垃圾分类是新时尚。补齐废弃物与垃圾桶的连线。 14.二氧化氯( 2ClO )是安全消毒剂,杀菌能力优于 2Cl ,可由 NaClO 与 2Cl 反应制得。 2 (1)配平化学方程式: NaClO 1Cl  2  2 ClO 2  2 NaCl 。 (2)71 g 2Cl 完全反应,理论上最多生成 2ClO 的质量为______ g 。 15.我国大力推广在盐分高, pH>9 的土壤中种植海水稻。 (1) pH>9 的土壤呈_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 (2)大米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是_________。 (3)稻壳可用于制纳米 2SiO , 2SiO 属于_________(填序号)。 A.氧化物 B.化合物 C.混合物
【科普阅读题理解】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氢能是公认的高热值清洁能源。目前,氢气的来源如图 1 所示。 化石资源制氢最为成熟。水煤气变换反应∶ CO H O  2 催化剂   CO H  2 ,是化石资源制 2 氢过程中的重要反应之一。北京大学团队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多种催化剂对水煤气变换 反应中 CO 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2 所示。 电解水制氢过程简便,但造价高昂,利用太阳能制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人造太阳” 的探索也就应运而生。我国“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利用的是核聚变,当氘、 氚核聚变温度达到 1 亿摄氏度、持续时间超过 1000 秒,就能形成持续反应,为水分解提供 能量。2020 年 4 月,“东方超环”实现了 1 亿摄氏度运行近 10 秒,取得重大突破。 除了氢气的生产,其运输、储存和利用等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人们不断探索。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 。 (2)图 2 中,催化剂为 2%Au / MoC  时, CO 转化率和温度的关系 是 。 (3)根据下表信息可知氘、氚都属于氢元素,理由是 。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氘 氚 1 1 1 2 1 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MoC  可使 CO 转化率接近 100% B. 水电解制氢的不足是造价高昂 C. 利用太阳能制氢是未来发展方向
D. “东方超环”利用核聚变提供能量 【生产实际分析】 17. CuO 是某种无机胶黏剂的组分之一,制备的部分流程如下图。 已知: CuO 难溶于水。 (1)反应釜中发生的反应有: ① 2NaOH CuSO   4 Na SO Cu OH  2 4   2  ②  Cu OH  △  2 CuO H O  2 其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填“①”或“②”)。 (2)过滤器分离出的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18.从氯碱工业产生的盐泥中回收 BaSO ,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图。 4 已知∶① 盐泥的主要成分为 BaSO 、 NaCl 、  Mg OH 和 4 2 CaCO 。 3 ② BaSO 难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4 (1)除去 NaCl ,利用的性质是 。 (2)酸溶槽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过滤器中分离出来的固体是 。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19.请从 19-A 或 19-B 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请按 19-A 计分。 19-A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19-B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0.下列是两个关于水的实验。 (1)实验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实验 1,试管 a 中得到的气体能燃烧 B.实验 1,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改变 C.实验 2,水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21.补全实验报告。 装置及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 1 )向 1 中 滴 加 铁片上附着红色固 溶液 体,溶液颜色变浅 Fe 的金属活动性比 Cu 的强 (2)向 2 中滴加盐酸 化学方程式: 固体减少,得到黄 色溶液 (3)向 3 中滴加足量 盐酸 Ca(OH) 能与盐酸反应 2 22.从下图选择仪器,配置 6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的 NaCl 溶液。
(1)需要称量 NaCl 的质量为 g (2)量取水用到的仪器有 (写名称)。 (3)从配好的溶液中倒出10g ,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 23. 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 40℃、240℃。 装置(夹持仪器己略去) 步骤及现象 Ⅰ.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 80℃热水中(如 左图所示)。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 Ⅲ.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 (1)Ⅰ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 ( 2 ) 对 比 Ⅱ 和 Ⅲ , 可 验 证 可 燃 物 燃 烧 的 条 件 是 。 〖科学探究〗 24.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 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Ⅰ.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进行实验】用下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1 2
装置 现象 试管内壁有水雾 注入酸后,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②中现象说明有 2CO 产生。 2CO 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查 阅 资 料 得 知 丙 酸 钙 与 盐 酸 反 应 无 气 体 生 成 。 由 实 验 ② 可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③配方蒸制 8 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 组别 序号 面粉/ g 酵母/ g 蔗糖/ g 丙酸钙/ g 配 方 第 1 组 第 2 组 ① 50 ② 50 ③ 50 ④ 50 ⑤ 50 ⑥ 50 ⑦ 50 ⑧ 50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 0 0 0 0 0.06 0.10 0.15 5 0 5 x 5 0.06 0.10 0.15 开始发霉时间 第 3 天 第 4 天 第 5 天 第 6 天 第 3 天 第 4 天 第 5 天 第 6 天 【解释与结论】 (3)设计第 1 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4)第 2 组,⑦中 x 为_____________。 (5)对比第 1 组、第 2 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