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安徽安庆望江县教师选调考试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8 安徽安庆望江县教师选调考试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检阅自己的家底:(12 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笑靥(yan) 栈(zhan)道 歆享 恬然 B. 跬(gui)步 敛(lian)容 锻练 揉躏 C. 绾(guan)结 猿猱(nao) 崔嵬 潦倒 D. 迁谪(zhe) 商贾(gu) 孝悌 饿殍 2.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_______着人们的思维方法,_______着人们的 行为习俗,_______着人们的情感抒发,_______着人们的审美趣味,_______着人们的价值 取向,_______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支配 制约 控制 规定 左右 悬置 B.制约 支配 控制 左右 规定 悬置 C.制约 左右 控制 支配 悬置 规定 D.支配 制约 左右 控制 悬置 规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往往让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B.这种药能治疗心脏病,又没有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C.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描绘了一幅巧夺天工的自然图景,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 西陵峡的险,充分展现了造化的神奇。 D.超级女声周笔畅唱功很好,专家评价说,她在歌唱事业上会很有前途,一定会成为 明日黄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福娃”的色彩与设计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
们喜爱的动物形象,是北京 2008 年第 29 届奥运会吉祥物。 B.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一个良 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C.有关专家认为,“十美十丑”行为评选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 的一种好形式,对于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目前学术法制教育存在着僵化、条文化、成人化的现象,急需培养和提高既懂教育 又精通与未成年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 二、走进书本的世界:(9 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6.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7.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 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 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 责备和讽刺 三、请尊重古典文学:(12 分)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 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 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 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 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 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 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 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 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 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 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 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 汉书•张纲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B.思以爵禄相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以乱易整,不武 C.公其深计之 D.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 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 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 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 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四、聆听诗人的心声:(4 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 分) 答: 1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 情?(2 分) 答: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18-21 题。(13 分)
坦然看生活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吁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 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 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 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 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 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 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 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 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得 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 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 “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 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 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 然后感铭自己的博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 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
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 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 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13.文章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分) 答: 14.文章出现了泰戈尔的诗句,它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2 分) 答: 15.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生活的理解。(4 分) 答: 16.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确切的两项是( )(4 分) A.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 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 调适;暮霭里,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心,平淡饱蕴着自信。 B.生活中每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作者劝喻我们不要做深邃 的蓝天,壮阔的大海,芬芳的原野;而应成为飘逸的白云,优雅的小溪,翠绿的小草。因为 平凡往往蕴涵着伟大。 C.本文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作者敏感的诗人 气质。正所谓: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生花意旨远。 D.全力以赴(对事),奉上真心(对人),勇于选择、挑战命运、把握机会,是我们应 有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活得高贵,活得伟大。 E.文章结构匀称、句式对称,情理流畅,主题深远。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 织和自信的扫街,三种坦然的形象,相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揭示文旨张 本。 五、学以致用(30 分) 1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 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 ),可远观而不可( )玩焉。 18.读《红楼梦》片段,写出其中谈及的四位诗人姓名:(4 分)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 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19.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3 分)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 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 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 至于受伤而已。 ①划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②文段中“高潮”指的是:__________,“低潮”指的是__________。 20.为纪念“5•12”地震灾难,班上决定召开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主题的班会,请 你从以下提示中选取一个角度(如“战士的手”),或自选角度撰写一段简短的演讲词。(7 分) 5 月 12 日,这一天地动山摇,惨绝人寰。我们透过朦胧的泪眼,看到了一双双手:在 隆隆的垮塌声中,老师伸出了并不强壮的手臂,护住自己的学生;在茫茫的黑夜里,学生伸 出残损的手营救自己的同学;在层层的瓦砾下,战士们伸出带血的手掘取生命。在嘤嘤的哭 泣中,他们伸出宽大的手抚慰亲人;在荧荧的烛光下,我们双手合十,祈祷逝去的灵魂安息! (1)你选取的角度是: (2)你的演讲词(60 字左右): 21.读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回答问题。(4 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①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________;下阕重在__________。 ②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22.古诗词填空。(8 分) ①男儿挥手: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 ②女儿垂泪:__________,日晚倦梳头。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 ③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__________。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 ④灯下看剑: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 六:我会教(20 分)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写一篇第一学时的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A 主谓搭配不当 B 主语残缺 D“培养和提高”与“教师”不当) 5、C. 6、A.同为判断句。 7、B.“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有误。 8、A.厉,磨砺,激励。 9、D.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而,表判断; B 以,介词,介凭借手段,用;C,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10、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兴。 1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 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12.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