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
第 36 卷 第 3 期
2 0 0 5 年 3 月
文章编号 :1001 - 4179(2005) 03 - 0063 - 03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l. 36 ,No. 3
Mar. ,
2005
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
高 改 萍 李 双 平 苏 爱 军 张 京 生 崔 政 权
(水利部 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11)
摘要 :TCA 型测量机器人是在全站仪的基础上集成激光 、精密机械 、微型计算机 、CCD 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
发展起来的 ,在滑坡 、水工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中 ,能快速 、准确地获取资料 。论述了测量机器人技术系统的软硬
件设计与基于 GIS 技术的变形监测数据库管理 ,以及该系统在水工建筑安全监测 、滑坡变形监测上的应用 。该
系统的使用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 ,提高了安全度 ,实现了滑坡 、水利工程的实时监控 。
关 键 词 :测量机器人 ; 变形监测 ; 位移观测 ;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 TV698. 1 + 1 文献标识码 : A
为了采集滑坡和水工建筑物及其基础的绝对和相对水平与
垂直位移量 、建筑物挠度变形量 、建筑物基础转动变形量 、近坝
区岩体的绝对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量 ,需要建立变形监测系统 。
但目前的变形监测方法 ,由于其观测周期长 、实现自动化观测困
难或经济负担重等因素 ,已不能满足快速 、准确获取资料的需
要 。测量机器人是 20 世纪 80 年代由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同
GEO DATA 和瑞士 Leica 公司共同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 ,测距可
达 3 km ,500 m 测程精度达 1 mm ,每个点高程与坐标计算不足 1
min ,可实现自动寻找被测目标并计算其高程与坐标 。该项技术
应用目前在我国滑坡监测方面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 。
1 测量机器人简介
TCA 型测量机器人 (Measuring Robot) 是 20 世纪 80 年代由奥
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同 GEO DATA 和瑞士 Leica 公司共同开发
的全自动型测量仪器 ,它是在全站仪的基础上集成激光 、精密机
械 、微型计算机 、CCD 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 。它
通过 CCD 传感器识别目标并对所接受电磁波强度进行探测 ,在
计算机控制下驱动步进马达 ,实现目标的自动识别 ,精确照准和
测量数据的自动记录 ,并可实现对大量目标的无接触自动遥测 。
测量机器人最主要的特征是自动识别系统 (ATR ,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它发射红外光束 ,并利用自准直原理和 CCD
图象处理功能 ,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 ,都能实现目标的自动识
别 、照准与跟踪 ,即使棱镜的移动速度达到 5 m
s 时 (100 m 处) ,
信号也不会中断 ,利用跟踪测量模式能实时测得动态数据 。
2 测量机器人监测系统设计
2. 1 硬件系统的设计
硬件系统的组成有基站 、参考点 、变形体 3 部分构成 。
(1) 基站 。基站用来架设测量机器人 ,要求具有良好的通
视条件 ,一般应选择在稳定处 ,特殊情况下也应选在相对稳定
处 。基站由观测墩 、测量机器人 、观测房组成 。
(2) 参考系 。参考系由一系列参考点组成 。参考点应位于
变形区以外的稳固处 ,有观测墩和棱镜 。参考系主要是为系统
数据处理时的距离及高差差分计算提供基准 ,如不采取差分计
算 ,可作为方位参考 。
(3) 变形体 。变形体用布置在其表面的大量目标点代替 。
目标点由观测墩 、正对基站的棱镜 、数字式温度计和气压计组
成 ,根据需要 ,目标点一般较均匀地布设于变形体上能体现区域
变形的部位 。
2. 2 软件系统设计
大坝及滑坡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由 6 大模块组成 : ①数据
采集模块 ; ②控制模块 ; ③数据处理模块 ; ④数据库管理模块 ;
⑤数据分析 、预报模块 ; ⑥信息传输模块 。其中测量机器人与
联机监测模块之间的通讯方式有通过光纤有线连结和微波无线
通讯两种方式 ,由信息传输模块控制 。
2. 2. 1 数据采集模块
由于滑坡和大坝的监测多在山区进行 ,可能会造成现代化
通讯的不便 ,因此 ,针对大坝及滑坡变形监测网的应用 ,开发设
计了外业机载监测数据采集软件模块 。
该模块的基本功能可概括为 :在 TCA2003 全站仪上建立实
测大坝变形监测网工作基点及各监测点的概略坐标数据库 ,当
全站仪安置在测站点上并完成起始方向和度盘定向后 ,仪器按
软件预先在该点设定的观测点集 、观测顺序以及规定的等级测
回数 ,依次对观测目标进行自动搜索 ,锁定目标 ,并测角 、测边 ;
TCA2003 全站仪实时地将观测结果记录到 PCMCIA 存储卡的文
件中 ,且将采集的数据与安置的各项规范限差自动进行对比 ,当
出现超限值时便自动报警 ,再以人工方式干预返工重测 ,直至最
终获得合格的外业观测数据文件 。机载软件所拥有的上述功能
均可在 TCA2003 全站仪 LCD 显示器上按菜单操作实现 。
2. 2. 2 控制程序模块
为了真正地实现监测的全自动化 ,必须开发对数据采集元
收稿日期 :2005 - 01 - 15
作者简介 :高改萍 ,女 ,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遥感与信息技术研究室 ,高级工程师 ,硕士 。
46
人 民 长 江
2005 年
件进行实时控制的软件 ,于是在学习 、消化 、吸收瑞士 Leica 公司
研制的自动极坐标测量系统 APSWin 的基础上 ,将其汉化 ,通过
实际的工程应用 ,并结合国内用户的实际需求 ,并添加一些功
能 ,研制出本地化的智能型自动变形监测中文软件模块 。
该模块具有实时性强 、自动化程度高 、可靠性强等优点 ,其
主要功能有 : ①对所要测量的点位进行初始的学习测量或通过
初始坐标进行点位的计算和确定 ; ②在用户设置的时段内自动
地对所有目标点进行测量 ; ③测量结果实时显示 ,并可以 ASCII
码文件输出 ,测量数据可按照用户所要求的格式进行报表输出 。
2. 2. 3 数据处理模块
测量数据或观测数据使用一定的仪器 、工具 、传感器或其他
手段获取的反映实体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 。观测数据可以
是直接测量的结果 ,也可以是经过某种变换后的结果 。任何观
测数据总是包含信息和干扰两部分 ,干扰也可称为误差 ,采集数
据就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 ,因此要设法排除和减弱干扰部分
的影响 。在此前提下 ,结合实际情况和本系统特点开发了该模
块 。
该模块有数据预处理 、数据平差处理和数据输出 3 大部分
组成 ,具有自动化程度高 、通用性强 、数学公式级处理方法严密 、
计算容量大等特点 。
2. 2. 4 数据库管理模块
数据库管理模块基本框架见图 1 。对变形体 (尤其是水库
库岸滑坡体和大坝) 需要多周期 、长时间的变形监测 ,有的项目
观测了数十至数百周期 ,时间长达几年至几十年 ,其数据量非常
庞大 。面对这些繁杂而又庞大的数据 ,能否管理利用好 ,关系到
监测变形和预测预报变形体变形工作能否实现和实现后的质
量 。为此 ,设计和建设高效率的 、使用方便的变形监测成果数据
库管理系统是必要的 ,它与变形监测一样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和科学意义 。
归分析模型 、时序分析模型 、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等 ,它从主要
效应量的变化趋势来作判断 。利用计算模型对监测资料进行分
析 ,确定进入中长期预报或是短期预报阶段 。
(2) 中长期预报是依据滑坡自变形开始到加速之初阶段的
变形监测资料及影响滑坡变形 、失稳的外部因素资料 (如降雨
等) ,预报变形发展趋势及最短安全期 。当变形阶段判别结论是
未进入加速变形阶段时 ,利用监测资料不能作失稳时间预测 ,只
能作最短安全期预测 。中长期预报通过对变形趋势动态预测 ,
了解滑坡变形进入加速变形阶段的可能性 ,并边预测边判断 ,随
时掌握滑坡的变化趋势 。
(3) 短期预报是变形进入加速阶段后 ,利用变形监测资料
及影响变形失稳的主要外部因素资料 (降雨) 对滑坡的失稳时间
及变形趋势做出预测 。预报的期限为几年 、几个月 、甚至几天 。
在进行短期预报中 ,除了考虑滑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加速蠕变
外 ,随着变形的发展 ,滑坡抵抗外力的能力逐渐降低 ,能够引起
变形跃迁的降雨量逐渐降低 ,当滑坡即将发生时 ,很小的降雨也
能引起变形的跃迁 ,甚至失稳 。因此在进行滑坡变形趋势及失
稳时间的预测后 ,特别是做出滑动即将发生的预测时 ,为了提高
预报模型的精度 ,本系统模型库将以 Suaj 模型 、启动降雨量预
报模型 、线性一阶灰色预报模型 、Verhulst 反函数预报模型等多
个模型为基础的滑坡预报综合判断模型 ,开发综合预报软件 。
2. 2. 6 信息传输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软件与测量机器人之间的通讯 ,
有两种方式 :即有线通讯方式和无线通讯方式 。
2. 3 测量机器人监测方案设计
2. 3. 1 半自动变形监测系统
一台测量机器人 (TCA 型) 和机载软件组成外业半自动化系
统 。一台 PC 机和数据后处理分析软件组成内业半自动化系统
(见图 2) 。
图 1 数据库管理模块基本框架
数据库模块是该系统数据的存贮和交换的主要承载体 ,是
系统的核心 。数据管理部分主要是针对大量原始观测资料 ,以
数据库为中心 ,实现对各类观测数据的存储 、更新 、增加 、删除 、
修改 、检索 、查询 、统计 、简单加工 、绘制图表及各种过程曲线等 。
数据处理部分有常用的应用软件 ,对观测资料进行粗差检验 、模
型判断 、数据拟合 、内插 ,对观测异常值进行技术报警 。
2. 2. 5 监测数据分析 、预报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 ,它包括各自
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的 3 个部分 。
(1) 这部分主要采用统计模型对灾害作出预测 ,如多元回
图 2 高精度半自动变形监测系统示意
在利用半自动模式进行滑坡变形监测时 ,将 TCA 型测量机
器人置于观测墩上 ,调用内存的各观测点坐标数据库或学习目
标点位坐标 ,限差参数设置等工作后 ,仪器将会在机载软件的驱
动下自动地多测回 、全面观测多个目标点并将边长 、角度等数据
实时存入 PC 卡中 。在某观测墩上完成观测后可将仪器移至另
一观测墩上作业 ,直到完成全部测量工作 。完成所有测量工作
后将仪器拿回室内 ,将 PC 卡上所存的边角数据传入电脑 ,再利
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平差处理分析 ,最终得出成果 。
2. 3. 2 高精度全自动有线变形监测系统
该方式由单台或多台测量机器人 、有线传输系统 、控制计算
机 、监控及数据分析软件组成 。该模式与半自动模式的不同在
第 3 期
高改萍等 :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
56
于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 ,整个网络可分为数据采集部分 、数据传
输部分和数据处理部分 。数据采集部分为固定在测站上的测量
机器人以及为测量机器人供电的外部电源及在线 UPS 等 ;数据
传输部分是有线传输系统 ;数据处理部分即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
这种模式下 ,测量机器人无需操作人员值守 ,测量机器人的开
机 、关机及相关操作均由计算机进行控制 ,计算机对测量机器人
发出指令 ,指令会经传输系统传到仪器上 ,在指令的驱动下测量
机器人将自动进行测量 ,所测数据会经相同路线传到计算机上 ,
计算机将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将传回的数据进行处理后立即得出
结果 。另一个不同点是测量机器人无需操作人员值守 ,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自动观测 。
2. 3. 3 全自动无线变形监测系统
该方式由单台或多台测量机器人 、无线传输系统 、计算机 、
监控及数据分析软件组成 。
该模式的工作原理与自动观测有线模式大体相同但也有区
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测量机器人接受或发射信号均是通过
数字电台而无需数据线传输 。另外 ,计算机发出的指令以及接
受测量机器人发出的数据信号也是通过数字电台 ,无需通过数
据线传输 。驱动测量机器人自动观测的软件及数据后处理软件
都安装于计算机上 ,测量机器人无需操作人员值守 ,可固定安置
在观测墩上 ,进行控制测量或进行其它测量时可将测量机器人
从观测墩上移下 。测量机器人以及电台均是外部电源供电 ,为
保证电源 12 V 的稳压并确保突然停电而不会给测量机器人带
来损害 ,所以整个网络中给测量机器人供电部分须安装 UPS。
除此以外 ,其他有关情况完全同于自动观测有线模式 。
3 应用实例
3. 1 滑坡监测试验
试验所选上台子滑坡位于清江水布垭大坝下游左岸 ,距离
大坝轴线约 1. 5 km ,滑坡体体积 780 万 m3 ,面积约 23 万 m2 ,属
特大型滑坡 。该滑坡于 2000 年 10 月开始监测 ,观测周期为 4~
6 次
7 月 8 日 、9 月 20 日 、11 月 15 日 ,用 TCA2003 型仪器进行了观
测 ,以右岸的 S01、S02、S03、S04 为基站 ,左岸的 W01、W02 为已知
点 ,对滑坡体上的 7 个监测点进行的观测 (见图 3) 。
a ,至 2004 年 11 月 ,已取得 36 期观测值 。2004 年 4 月 8 日 、
S01~W01、W02 的距离分别为 1 016. 605、1 247. 12 m ,S02~
W01、W02 的距离分别为 1 108. 872、1 046. 989 m ,S03~W01、W02
的距离分别为 1 227. 3、987. 805 m ,S04~W01、W02 的距离分别为
1 227. 3、987. 805 m。在观测中 ,自动化全站仪 TCA2003 安置在
S01、S02、S03、S04 上 , 两个基准点 ( W01、W02) , 7 个 变 形 测 点
(TS01~TS07) 上放置棱镜 。TCA2003 全站仪在软件的控制下 ,自
动照准目标棱镜 ,采集基准点 ,变形测点的水平角 、垂直角和距
离数据 ,然后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全自动地测量
滑坡体上变形测点的三维坐标 。在每个基站点上的工作时间只
需 10 min 左右 。而且避免了由人工照准 、读数 、记录带来的误
差 ,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 。
监测点平面坐标采用北京坐标系 ,高程采用吴淞高程系 ,位
移量符号规定 :水平位移 X 向下游方向为正 、Y 方向为主滑方
向 ,向清江方向为正 ,垂直位移下沉为正 。
图 3 上台子滑坡体地表监测点布置
3. 2 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监测试验
永久船闸边坡于 1994 年开始监测 ,布置监测点 109 点 ,每
月一次 ,到 2004 年 11 月共监测 120 次 ,2004 年 9、11 月分别用测
量机 器 人 对 其 进 行 监 测 , 观 测 中 选 择 最 简 网 点 TN19CZB、
TN17CZB、TN15CZB 为基站 ,南坡的 TN10CZB、TP37GP02 为基点 ,
TP18GP02、TP20GP02、TP22GP02、TP26GP02、TP27GP02、TP32GP02、
TP38GP02、TP48GP02 为监测点 。观测时 ,在基站上安置测量机
器人 ,在基点上 、监测点上安置棱镜 ,测量机器人自动采集和保
存观测数据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自动得出监测点的三维坐
标 。
4 结 语
该监测系统在变形监测中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及自动进行监
测预报的功能 。该系统在监测基准网的基础上 ,采用差分处理 ,
可以消除和减弱各种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大幅度地提高了
测量精度 。可同时获得每变形点的平面位移和垂直位移的信
息 ,克服了以往平面位移监测和垂直位移监测分别进行的缺陷 。
该系统可以实现连续 24 h 自动监测 ,实时数据处理 、分析 、输
出 ,提供图形 ,多点 、多项目 、全自动和可视化 ,达到亚毫米以内
的精度 ;可以自动进行气象改正 ,克服气象代表性误差 。
该系统的初步应用表明 ,它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滑坡 、水坝
等人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 ,提高工程安全监测的
效率 ;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安全度 ,节省大量的人力 、
物力和资金 ;实现对水利工程 、滑坡形变的实时监测 。
参考文献 :
1 崔政权 ,李宁. 边坡工程 ─理论与实践最新发展. 北京 :中国水利电
力出版社 ,1999.
2 陈永奇. 监测数据库处理.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8.
3 梅文胜. 测量机器人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大坝与安全 ,2002.
(编辑 :常汉生)
欢 迎 订 阅 欢 迎 投 稿 欢 迎 刊 登 广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