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上海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6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C)
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部分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恩格斯指出,辩证哲学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针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指出: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化。后来,人们常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里讲的变化是指运动,不变是指静止,运
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 C。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
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 A、B、D
是错误选项。
2.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A)
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四章认识论部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马克思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过这句话。他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
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
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 是正确选项。B、C、D 的观点错误,也就是错
误选项。
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
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D)
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四章认识论部分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温家宝所引用的话来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其意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
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
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此题 A、B、C 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 D 项。D 项把
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第 33 页),但严格说来,直接
经验属于认识,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
4.“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
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 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解读:本题是考查哲学第五章关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的应用,属间
接性试题。“民以食为天”,说明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去从事其他的一切活动。所
以,本题 A 项正确。B、C、D 项观点错误。因为历史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人的
本质的是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5.某资本家投资 100 万元,资本有机构成 4:1,m’=100%,一年周转 4 次,其年剩余价
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80 万,100% B、40 万,400% C、40 万,100% D、80 万,400% (D)
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第 4 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
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本题属于基本概念考查,具体讲,是考查年剩余价值量和年
剩余价值率这两个概念,考查方式是通过数字计算引导考生理解基本概念,但并不需要死记
硬背。2004 年的单选第 12 题(考查劳动收入这一概念)和 2005 年的单选第 6 题(考查固定资
本的物质磨损这一概念)都有这一特点。本题作为数字计算题其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如下:
①年剩余价值量:M=v.m′.n=(100 万×1/5)×4 次=80 万
(这里要注意题干中讲的 m′=100%这一条件)
②年剩余价值率:M′=v.m′.n/ v= m′.n=100%×4 次=400%
6.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A)
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第 3 章“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商业资本和商业利
润是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中的重要理论点和知识点,但并不是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在考研当中
的常考点,本题是围绕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考查。商业资本并不创造剩
余价值,但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要获得平均利润。这是通过商业部门和产
业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它们之间的资本转移实现的。因此,答案是 A。本题的考查目的在
于引导考生理解市场机制如何配置资源,如何实现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以及资本家的剥削实
质。本题考查方式还在于引导考生重在理解,不要死记硬背。对于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复
习,考生应始终明白一条:死记硬背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复习方法。
7.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合伙制 D、公司制 (D)
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第 6 章“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知识点的内
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也是近几年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考查热点。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
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因此,答案是 D。
8.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
期
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A、主观主义的学风 B、宗派主义的党风
C、党八股的文风 D、官僚主义的作风 (A)
解读: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党的建设中关于延安整风的中心内容——反对主
观主义问题。延安整风的内容包括 A、B、C 三项,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
学风。这副对联引自毛泽东所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 年 5 月 19 日)的讲话。毛泽东以
此对联讽刺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只知背诵马恩列斯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徒有虚名并无实
学的人,他们都凭主观,忽视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是根本对立的。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 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B)
解读: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关于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即 B、D 项,其中主要的是 B 项。
10.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
治或半统治之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广大,其结果是
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 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C)
解读: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国情与特
点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
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
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试题中 A、B、C、D 均为近代中国社
会的特点,其中示范教材中把 C 项称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基本国情与特点。
11.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
A、积累与消费关系 B、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C、速度与效益关系 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C)
解读:本题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考查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
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出处,来自 1995 年 9 月中共十四届
五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观点。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是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的一
个重要关系。故选项 C 是正确的,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
这一考题贯彻和体现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精神。
1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
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D)
解读:本题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三章的内容,考查贯彻解放思想、
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基本要求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创新。有关创新的观点出自中共十
六大报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
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
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故选项 D 是正确的。本题属直接性试题,
考查记忆。对于此题只要是懂得哲学中关于精神、意识、理论的先导作用的道理就会做对此
题。这一考题贯彻和体现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着力自主创新”的精神。
1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D)
解读:本题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内容的综合,运
用哲
学的矛盾同一性观点理解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本题属于理解的灵
活发挥
试题。回答此题,运用哲学观点使用正选法和排谬法,就可以确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
改革都
属于形式、手段而都不是目的、基础、目标、内容,故 A、B、C 属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只
有 D
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
时期要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十五”期末降低
A、10﹪左右 B、20﹪左右 C、30﹪左右 D、40﹪左右 (B)
解读:本题考查形势与政策试题,出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目标中的第二项目标,即资源
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
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故 B 项是正确的。
15.2005 年 10 月 27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
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为
A、800 元 B、1200 元 C、1600 元 D、2000 元 (C)
解读:本题是形势与政策试题。2005 年 10 月 27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
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此次
个人所得税法有两处修改,其中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
额减除费用 1600 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对“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的附注
作了相应的修改,这就是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正式或由过去的 800 元提高至 1600 元。
另一处修改是加强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故 C 项正确。
16.2005 年 5 月底 6 月初,欧盟成员国法国和荷兰先后全民公决中以多数票否决了《欧
盟宪法条约》,这一事件说明
A、欧盟已失去其吸引力
B、法、荷两国民众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现状不满
C、法、荷两国将退出欧盟
D、《欧盟宪法条约》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背道而驰 (B)
解读:本题是形势与政策试题。2005 年 5 月底到 6 月初,《欧盟宪法条约》被法国、荷兰
的全民公决先后否决,并不意味着欧盟已失去吸引力,法、荷两国也不会因此退出欧盟,也
不能说这件事与欧洲一体化背道而驰。所以只能选 B 项。此题属灵活应用试题,采用排谬法,
排除 A、C、D 项即可做对。
二 多项选择题:17~3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
分。
1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B、C、D)
解读:本题是 2006 年大纲的新增考点,考查哲学第二章唯物论部分的实践观,属直接性试
题,考记忆。选项 B、C、D 正确,A 选项与试题的要求无关。
1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
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A、C、D)
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六章唯物史观中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的理解,属间接性试题。马克思在
《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
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
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
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运动的“自然规律”,是指社会也是一种自然
历史过程即也是合规律的,因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客观的、不可超越。但人们可以探索
到社会规律,并利用它来“缩短和减轻”新的社会形态产生的痛苦,这又说明人的自觉选择、
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所以,A、C、D 项正确。B 项错误,因为选项中包含的自然界演变过
程是自觉的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观点应是自发的。
19.据报载,北京市 XX 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
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 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B、C、D)
解读:本题是 2006 年新增考点,考查哲学第五章唯物史观中有关文明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文明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两者是有区别的,故 A
项错误。B、C、D 项分别讲到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都是正确选项。此题虽然也考查考生的
理解能力,但主要还是考记忆能力,属直接性试题。
20、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 8 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
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 17 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
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B、C)
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七章唯物史观中人的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观点的应
用。A、D 项是错误观点,不选。B、C 项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
2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聚 C、资本周转 D、资本集中 (B、D)
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第 3 章“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属于基本概念考查。
是政治经济学重要的常考点,这是因为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在我
们社会主义企业中都存在,因而具有现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
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而实现单个(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
中。因此,答案是 B、D。
2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C、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D、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 (A、B、C)
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第 3 章“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属于基本
知识考查。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垄断资本
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点,也是考研复习的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
知识点,但是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作为多选题这一考查方式在近 10 年来的考研
当中并不多见,考的相对比较多的是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二战后的新发展和变化,仅
从这一角度讲,本题相对比较偏和冷。D 选项是错误观点,不选;其他三项 A、B、C 是正确
观点,正确选项。本题考查记忆。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A、D)
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属于
基本知识考查。按劳分配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是政治经济学重
要的常考点,也是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近几年来的考查热点。近几年来不断考查按劳分配方
面的问题,其现实原因是: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不断拉大
的趋势,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
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A、D 选项是特点,B、C 不是特点,故选 A、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