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上海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本考试分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
在制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
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 50 分,每小题 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距今 1 万年前后,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
经济革命。这场“革命”是
A 采集渔猎
B 打制石器
C 人工取火
D 农业耕作
2.“光荣属于罗马”代表了西方人对古罗马无法释
怀的感念。罗马为世人留下的“光荣”遗产是
A 民主政治
B 法治精神
C 军事征服
D 哲学思想
3.8 世纪上半叶,促进西欧封建制度发展,加速自
由农民农奴化进程的是
A 采邑改革
B 城市复兴
C 庄园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
4.“重商主义”、“君主专制”、“人文主义”这些概念反映了西欧哪一时期的特征?
A 6~8 世纪
B 11~12 世纪
C 15~16 世纪
D 17~18 世纪
5.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了解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下列
符合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是
6.商朝历史较夏朝更为可信,最主要的依据是
A 神化传说
B 甲骨卜辞
C 史籍记载
D 口述史料
7.“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卷首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
A 天命史观
B 循环史观
C 英雄史观
D 进步史观
8.中国历史上不讲血统、不论功绩、不重门第的选才用人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军功爵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9.自唐以来长盛不衰、历代开放的港口是
A 广州
B 泉州
C 福州
D 厦门
10.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不断加强,其中设置驻藏大臣的朝代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1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制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这一条文出自
A 《权力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法国民法典》
12.“公民”、“平等”、“博爱”、“左翼”、“右翼”等这一系列新的词汇最早出现于法国
A 等级君主制时期
B 波旁王朝时期
C 大革命时期
D 巴黎公社时期
13.下表所示城市、人口的发展变化,最可能发生在近代
城市规模
1760 年
1851 年
5 万—10 万人
10 万人以上
1 个
0 个
13 个
7 个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俄国
14.19 世纪 60 年代,有人形容俄国农民“腰杆挺乐,面貌表情,步履姿势,一切都变了。”
这是因为
A 沙皇统治结束
B 农奴制被废除
C 十月革命发生
D 俄国退出一战
15.下列科技发明中,哪一项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A 火车
B 汽船
C 飞机
D 宇宙飞船
16.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
A 绥靖政策
B 均势政策
C 铁血政策
D 集体安全政策
17.列强势力最早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之后?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
自何人之口?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19.“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这“一举”是指
A 义和团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20.某同学收集整理了上述资料。如果给其添加一个主题,
应是
A 国民革命风起云涌
B 十年内战烽火连天
C 八年抗日浴血奋战
D 解放战争胜利在望
21.建国以来实现由“大乱”到“大治”的重大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二大
22.新中国成立后,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农村经济改革是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充分彰显中国顺应全球化潮流的外交成就是
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 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25.阅读下列欧洲一体化进程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
A 法德和解
B 市场统一
C 资源共享
D 主权让渡
25.一战以来国际格局出现了三次演变。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
B 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 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D 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 70 分)
史料时历史的遗存,也是历史研究的中介。以下是一组有关社会生活的史料,请以直
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6 分)
(一)史料的辨别
智者箴言引领着人类的思想。请将下列思想家与其言论相匹配。(6 分)
(二)智者的箴言
地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下列地图中的数字,标识了这一区域中诸多文明的发源
地。请根据数字写出相应的文明名称。(任意写出三项即可)(6 分)
(三)文明的分布
历史的本质是在实践上刻录下它演进的踪迹。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大事年表。(6 分)
(四)现代化历程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几经嬗变,其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十分明显。观察下列中央机构示
(五)中央机构的演变
意图,回答问题。(12 分)
(1)写出与图示相对应的朝代名称,说明判断理由。(6 分)
(2)以上中央机构的调整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其发展趋势是什么?(6 分)
(六)走出困境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12 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西方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困境。(2 分)
(2)写出材料二种采取 A、B 两类措施的典型西方国家,并指出其造成的结果。(6 分)
(3)这两种摆脱困境的不同道路对你有什么启示?(4 分)
(七)视角的转换
历史事实是既定的,但是看待历史的角度则可以是变化和多样的。(10 分)
视角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视角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1840 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可以用“从传
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视角一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 1840~1911 年间的哪些事件做出较高的评价?
(举两例)(4 分)
(2)按照视角二,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6 分)
(八)文明的交流
古往今来,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促进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如张骞出使西域,马克·波
罗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把西方介绍给中国,严复以译述警世……
以上述交往为例,谈谈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12 分)
(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 300—4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