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主张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 【解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 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做事情要推己及人.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故选 A. 【点评】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创立,战国时期发展,但是没有获得正统的地位.西汉以后得 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学生应该掌握. ) ) 2.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施行仁政 C.水利设施齐全 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分析】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晋江流域地处长江以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战乱,北方 人口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再加上南方优 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提供了发展农业的巨大条件.其中,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 具和技术是最主要的原因.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掌握,学生重点掌握主要原因. 3.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人物 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评价. 【解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 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 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 4. 1087 年,北宋政府在泉州设立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是( A.市舶司 B.瓦舍 C.司农司 D.宣政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海外贸易.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在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 构是市舶司.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宋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史实. ) 5.如图所示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作者是( )
A.李贽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家. 【解答】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办法,其中魏源就是主要代 表人物.他著有《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魏源的思想主张. 6.如图所示的历史现象发生在( ) A.洋务运动中 B.戊戌变法期间 C.义和团运动中 D.辛亥革命后 【分析】本题考查的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 【解答】1912 年 3 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 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图片反映就是当时革命军在街头给行人剪辫子的情景. 故选 D. 【点评】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除去剪发辫之外,还有禁缠足、改称谓、变服装等, 应注意掌握. ) 7.某电视台将摄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宣传片,栏目组要实地拍摄反映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的场景,应到( A.遵义 B.吴起镇 C.会宁 D.延安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知识点. 【解答】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都是课本中最基本的应该掌握的知识,可以结合课本和材料作答. 8.如图所示碑文反映了西沙群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其落款的民国纪年转换为公元纪年, 应是( )
A.1945 年 B.1946 年 C.1947 年 D.1948 年 【分析】本题考查了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解答】题目给出的图片中有民国三十五年字样,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 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35﹣1=1946 年. 故选 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1912+( 为民国 1 年,需要减去这个 1. )一 1,因为 1912 年 ) 9.下列战役,与 1949 年 1 月和平解放北平直接相关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 【解答】1948 年 11 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 年初, 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基本解放了华北全 境.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 10. 1953 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解答】1953 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 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 ) 11.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标志 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解答】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 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 D. 【点评】重点 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影响. 12.如图是 1971 年 11 月 8 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其反映的新闻背景是中国(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万隆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史实.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71 年 11 月”.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 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 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 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13.1979﹣﹣1989 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金额变化(如图)的主要原因是( ①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③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美关系. 【解答】结合所学,思考此时期内中美关系的变化.分析三个选项,从 1972 年中美关系改 善开始,中美贸易有了极其缓慢的发展,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 1979 年中美正式 建立外交关系,中美贸易开始迅速增长,至今呈稳定发展的趋势;亚太经合组织是 2001 年 在上海举行的,排除.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这幅图片材料包含信 息的综合分析. ) 14.诗歌承载着生动鲜活的历史,“紫荆开后白莲开”、“一国两制谱新篇”诗句反映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民族区域自治 C.西藏和平解放 D.香港澳门回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香港澳门回归. 【解答】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标志,白莲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的标志,“紫 荆开后白莲开”、“一国两制谱新篇”诗句反映的是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和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重点掌握香港澳门回归. 15.)“他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担任元朝官员 17 年。后来,他从泉州出发,经海上丝绸 之路返回意大利,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产生较大影响。”“他”是( )
A.阿基米德 B.亚历山大 C.马可•波罗 D.但丁 【分析】本题考查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 【解答】“担任元朝官员 17 年.后来,他从泉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可知是 马可•波罗来华.1271 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 年到达中国元 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 17 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口述由 其狱友代写的《马可•波罗行记》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 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马可•波罗来华的时 间、经过等. ) 16. 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一历史事件的时间采用 世纪纪年,应是( A.15 世纪 80 年代 B.16 世纪 80 年代 C.17 世纪 80 年代 D.18 世纪 80 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了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 【解答】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 1,十位数不变.1689 年为 17 世纪 80 年代.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 公式. 17.如图所示内容是李明同学整理的笔记要点。由此判断,他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A.根本原因 B.导火线 C.概况 D.重大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萨拉热窝事件. 【解答】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 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年仅 17 岁的青年普林 西普开枪刺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这样的一个偶发事件成了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故选 B. 【点评】重点识记萨拉热窝事件的内容与影响. 18. 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 巴乔夫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仍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克服危机,从 1921 年开始,在列宁的领导下, 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 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故选 A. 【点评】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影响及当时的领导人. )
19.如图所示海报创作于“二战”期间,画面上的巨炮刷着苏、中、美、英等国的国旗图案, 它反映了( ) A.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的情景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团结的重要性 C.诺曼底登陆的情景 D.苏军攻克柏林的重要性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解答】题干中画面上的巨炮刷着苏、中、美、英等国的国旗图案可知是反映你世界反法西 斯联盟建立的重要性.1942 年 1 月 1 日,中美英苏等 26 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 国家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 民的斗志,大大增加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选 B. 【点评】重点识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内容及影响 ) 20.)美国的苹果手机在中国销售,中国的海尔电器走向欧美市场。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发 展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 B.政治多极化 C.文化多元化 D.外交多边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答】美国的苹果手机在中国销售,中国的海尔电器走向欧美市场.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经 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 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分析运用当今经济全球化 趋势. 二、辨析题(本大题有 3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8 分,请写出试题中错误的史实或观点, 并简要说明理由) 21.)西汉末年,我国开始出现佛教、道教并立局面。 错误: 西汉末年 。 理由: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 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我国土生 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故在西汉时期我国不可能出现佛教、道教并立局面. 故答案为: 错误:西汉末年. 理由: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22.清朝初年,李光地(祖籍安溪)向康熙皇帝力荐俞大猷率军统一台湾。 错误: 俞大猷 。 理由 明朝时期俞大猷抗倭斗争 ; 清朝初年李光地(祖籍安溪)向康熙皇帝力荐施琅率 军统一台湾 。 【分析】考查泉州籍英雄人物在抗击外来侵略、统一祖国宝岛台湾的丰功伟绩. 【解答】俞大猷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军事将领.在抗倭上功勋卓著,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 倭英雄”.他虽然功名显赫,为国家贡献颇多,却屡遭打击陷害,一生沉浮漂移,命运多舛.所 幸的是,俞大猷总能化险为夷,东山再起,显现出超常的政治军事智慧.康熙三年开始,施 琅就建议“当乘其(指台湾郑氏政权)民心未固、军情尚虚”之时,进军澎湖、台湾,使“四 海归一”.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氏集团.他 还针对当时清廷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主张,请清政府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 管理,力主保留守卫台湾. 故答案为: 错误:俞大猷.理由:明朝时期俞大猷抗倭斗争,清朝初年李光地(祖籍安溪)向康熙皇帝 力荐施琅率军统一台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基础知识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熟记基 础知识很重要. 23.如图所示人物的主要贡献是研制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 错误: 瓦特的主要贡献是研制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 。 理由: 瓦特的主要贡献是研制成功改良蒸汽机 ;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是在第二次工 业革命时期,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 。 【分析】本题考查了瓦特的主要贡献. 【解答】据所学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于 1785 年 改良蒸汽机成功,把工业革命 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生产迅速取代了手工劳动,把人类带入了“蒸 汽时代”.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 故答案为: 错误:瓦特的主要贡献是研制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 理由:瓦特的主要贡献是研制成功改良蒸汽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期,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 【点评】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三、材料解析题(共 2 小题,共 20 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党和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发展生产、稳定粮价,出现了国家、省、市(县)级粮票。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粮票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从 1990 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等购 买生活必需品的票证。从 1993 年 1 月 1 日起,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率先废除粮票等购物票证的省、市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 世纪 90 年代后,五花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各种各样的银行 卡(见图 1、图 2)竞相兴起。 ﹣﹣摘编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等 (3)图 1、图 2 所示银行卡的使用与哪一次科技革命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票证 退出历史舞台的感想。(写了一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粮票出现的原因. (2)本题考查了率先废除粮票的省、市及废除的原因. (3)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及自已对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感想. 【解答】(1)由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党和政府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稳定粮价…”可知,粮票出现的原因有,国家财政经济困难, 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为发展生产、稳定粮价的需要. (2)由材料二“从 1990 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等购 买生活必需品的票证”可知,率先废除粮票等购物票证的省、市有广东、浙江、上海.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大幅度上升, 票证逐渐失去作用. (3)据所学知,银行卡的使用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进 了银行卡的使用.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票证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 的真实写照和证明,也是中国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经济艰难历程的见证.票证的隐退,极大 地激发了工农业生产力,市场商品供应迅速丰富. 故答案为: (1)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粮食供求矛盾突出. (2)广东、浙江、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票证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也是中国从计划 体制走向市场经济艰难历程的见证.票证的隐退,极大地激发了工农业生产力,市场商品供 应迅速丰富.(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了解票证在中国出现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如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