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偏离份额分析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探讨.pdf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http://www.paper.edu.cn 偏离份额分析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探讨* 徐建荣1 陈圻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16)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进行实证 分析,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制造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结构调整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劳动密 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在结构调中都大大落后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技术进 步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推进作用比较明显,而重化工业加快发展条件下的资本密 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并没有在核心技术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从而制约了结构高度的 提升。加快自主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主动权并以此推动结构高度提升将成为今后制造业 结构调整的重点。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 制造业 结构调整 制造业结构是指资源在制造业行业之间的配置导致的各行业比重关系,而制造业结构调 整是指导致结构进化的行为。关于结构调整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相当多,并且形成了比较丰富 且影响深远的成果,如配第-克拉克通过劳动力转移反映产业结构的演变,西蒙.库兹涅茨产 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 5 阶段理论,霍夫曼总结出的用以衡量重工业化发展程度的霍夫曼比例 等,这些理论都比较详细的阐述了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而关于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论述则相 对较少。制造业作为一国或地区工业的主体,其内部各行业比例的协调及其结构高度化对工 业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关注制造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制造业内部结构的界定 制造业结构的调整转化,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在加速推进新型 工业化之路,制造业的高质量将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主要 在两个方向实现突破,一是社会资源加速向高技术含量的行业转移,不断壮大高技术产业的 规模;另一方面,优化制造业环节结构,强抓高技术环节,提升制造业部门结构高度。我国 制造业结构的调整是按照怎样的路线进行的,其内部优化的具体情况如何,按照生产要素的 相对重要性,本文将制造业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进行探讨①。技 术密集型制造业也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总体上说属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但根据郭 克莎等人的研究②,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 8 个行业的技术投入强度最高,因此根据研究 的需要,本文将其单独列出。 二、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制造业调整历程做一评价。 1、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应用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 1942 年提 出,后由邓恩等人经过发展并完善成为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方法。该方法得到中 外学者的广泛应用,而在应用中,众多作者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次级区域(如省市)与大区(如 全国)的比较,发现次级区域之间的经济结构状况和竞争力差距,如蔡建娜(2001),吕铁 (2002),袁志刚、范剑勇(2003),Liu Zinan and Liu Guy (1996), Aying Liu、Shujie Yao and Zongyi Zhang(1999)等人在论述中均是采取这种路线。本文在运用偏离份额法分析制造业 结构调整时,则力图避开原有的模式,通过不同类型制造业与制造业总体发展的比较,总结 *本文是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SA8000 及‘民工荒’对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中长期影响及对策研 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05EYA001 1 徐建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2 陈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 1
http://www.paper.edu.cn 结构调整的具体形态,这在该方法对经济结构问题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分析中是一种新的尝 试。 假定在[0,t]时期内,△Qlj、△Qcj、△Qtj 分别代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制造业的 j 部门末期比基期扩大的增加值,qlj,0、qcj,0、qtj,0 分别代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j 部门的基期增加值,rlj、 rcj 、rtj 分别为其增长率,Rm 表示制造业整体增 加值增长率,Rl、Rc、Rt 分别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整体增加值增长 率。则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j 部门在[0,t]时期的增长量可表示为: △Qlj = qlj,0×rlj (1) 进一步对(1)式进行分解: △Qlj = qlj,0×Rm+qlj,0×(Rl -Rm)+qlj,0×(rlj-Rl) (2) 同理可得: △Qcj = qcj,0×rcj = qcj,0×Rm+qcj,0×(Rc-Rm)+qcj,0×(rcj-Rc) (3) △Qtj = qtj,0×rtj = qtj,0×Rm+qtj,0×(Rt-Rm)+qtj,0×(rtj-Rt) (4) (2)式右边第一项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j 部门以基期增加值为基础,按照制造业整体增 加值增长率发展所应达到的规模,称之为劳动密集型 j 部门的制造业总体平均增长量,记为 Nlj 。第二项是 j 部门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长率为速度扩大的增加值与按制造业整体增长 速度扩大的增加值之间的差额,反映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对于整体 制造业的结构发展状态,称之为劳动密集型 j 部门制造业的类型结构偏离分量,记作 Plj。第 三项表示 j 部门实际扩大的增加值与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扩大的增加值形成的 差额,反映了 j 部门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整体中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是劳动密集型制 造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的偏离,称之为 j 部门制造业的部门结构偏离分量,记作 Dlj。由此,(2) 式可表示为: △Qlj = Nlj+Plj+Dlj (5) 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13 个部门增长量进行加总,进一步可得: Q ∆ l = 13 ∑ j 1 = (N P D + + lj lj )= lj N P D + + l l = Nl + Pl (6) l 其中,Pl 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制造业整体的增长比较,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实际上代 表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对于制造业整体的结构发展状态。Dl 反映 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状况,实际上表示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 的结构调整态势。Pl 与 Dl 共同构成了结构调整的总体变化。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13 个部 门的部门结构偏离量加总后相互抵消,因此这里 Dl 为 0。 同理可得以下等式: △Qcj = Ncj+Pcj+Dcj (7) △Qtj = Ntj+Ptj+Dtj (8) Q ∆ c = Q ∆ t = 8 ∑ j 1 = (N cj + P D cj + )= cj N P D + + c c =Nc + Pc c (9) 8 ∑ j 1 = (N P D + + tj tj )= tj N P D + + t t =Nt + Pt (10) t 2、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分析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了结构调整转换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也在这 一时期得到了高度关注而获得突飞猛进的扩张。本文以 1995—2003 年为观察期,探寻九十 2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变动过程。 (1)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http://www.paper.edu.cn 表 1 1995—2003 年各类型制造业偏离份额 单位:亿元 类型结构 观察期增长 基期增 总体平均 制造业类型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加值 ql,0 3895.91 qc,0 3766.92 qt,0 总量 △Ql 6083.87 △Qc 5395.15 △Qt 增长量 偏离分量 Nl Pl 7025.97 -942.1 Nc Pc 6793.35 -1398.2 Nt Pt 4493.04 10443.14 8102.88 2340.28 注:①本表数据来自 1996 年、2004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或经过计算整理获得,所有数据均以现 价增加值表示,没有扣除价格因素,但并不影响分析结果。下表同。 ②本文以 1995 年作为基期,2003 年为现期。 通过表 1 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 1995—2003 年期 间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 2003 年,增加值扩大额分别达到 6083.87 亿元、5395.15 亿元、 10443.14 亿元。尤其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扩张规模甚是显著,扩大额是基期规模的 2 倍多, 明显快于其他类型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这与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政策取向及资金、技术的流 动有着高度的吻合。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度的扩大和深化,发达国家制造业跨国大迁移在中国 不断升级,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也不断转移,投资重点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变, 而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也推动了国内资本、技术的政策导向流动,内外资的合力创造 了这一时期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大发展的巨大成绩。事实上,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总体平均增 长量已经反映出这一趋势,1995—2003 年期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按 照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所应实现的增加值分别达到 7025.97 亿元、6793.35 亿元,远超过实 际的扩大量,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充分体现出发展速度要快于制造业 整体的增长势头。 从结构偏离量分析,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类型结构偏离量达到-942.1 亿元,可以看出,在 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其对资源的吸引程度有所下 降,说明 90 年代中后期重化工业化进程在稳步推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 业在结构调整上显示了较大的相近性,然而在基期增加值差别不大且在加快发展重化工业的 条件下,类型结构偏离分量却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减少更多,其中原因有待具体分析。对技 术密集型制造业来讲,结构调整的正向效果相当明显,类型结构偏离量达 2340.28 亿元,总 体上说对资源的吸引力更具优势。但在其内部结构调整上,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并非一路 坦途,反映出部门之间不平衡性发展很突出,结构调整对发展不足部门的倾斜度较低。 (2)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分析 通过统计数据的梳理,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 29 个大类行业的发展轨迹可以比 较清晰地展现出来,具体结果见表 2。 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结构调整情况。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是生产消费品的行业,80 年代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对原有的结构失调进行了纠偏,当时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增加消 费品的供应规模,逐步改善轻重工业比例。90 年代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经过较长时期的 扩张,产能开始过剩,产品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成为结构调整中难以回避的现实,而劳动密 集型制造业的结构调整难以依靠自身来完成这一艰巨的过程,只有推动装备工业的崛起,其 结构调整才能顺利推进。90 年代中后期制造业向重化工业为发展重点转换,通过提升装备 工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实现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正是这一时期,劳动密 3
http://www.paper.edu.cn 集型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快速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进行的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增 加值率由 1995 年的 23.79%提高到 29.46%,其中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 草加工业等增加值率提高幅度均在 5 个百分点以上,其他部门也有较大幅度的改进。同时, 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我们也必须面对的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13 个部门相对于制造业整体 的发展速度出现了明显的落后,类型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表明重化工业化的推进使资源 主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配置,这是工业化过程发展的必然,本身也蕴含 着制造业整体结构调整在向前推进。 表 2 1995—2003 年制造业 29 个行业的具体偏离份额分析 单位:亿元 制造业类型 基期增 观察期增 平均增 类型结构 部门结构 结构偏 制造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 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 纺织业 加值 长总量 长总量 偏离分量 偏离分量 离总量 496.75 969.67 895.85 -120.12 193.94 73.82 211.12 455.97 380.74 -51.05 126.28 75.23 353.6 442.37 637.69 -85.51 -109.81 -195.32 612.6 960.88 1104.78 -148.14 4.24 -143.90 898.45 1008.25 1620.28 -217.26 -394.77 -612.03 服装纤维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347.29 569.25 626.31 -83.98 26.92 -57.06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201.47 389.88 363.34 -48.72 75.26 26.54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95.08 170.64 171.47 -22.99 22.16 -0.83 家具制造业 56.43 126.53 101.77 -13.65 38.41 24.76 造纸及纸制品业 232.35 449.07 419.03 -56.19 86.23 30.04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23.17 211.29 222.13 -29.78 18.95 -10.8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91.18 158.75 164.44 -22.05 16.36 -5.69 其他制造业 176.42 171.32 318.16 -42.66 -104.18 -146.84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561.33 726.12 1012.31 -208.35 -77.84 -286.19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138.37 231.58 249.54 -51.36 33.40 -17.96 225.06 538.14 405.88 -83.54 215.80 132.26 383.94 587.06 692.41 -142.51 37.16 -105.35 化学纤维制造业 202.99 92.26 366.08 -75.35 -198.47 -273.8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899.91 849.17 1622.92 -334.03 -439.72 -773.75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53.24 1770.77 1899.44 -390.94 262.27 -128.6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02.08 600.05 544.78 -112.13 167.40 55.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942.72 1522.16 1700.12 491.04 -669.00 -177.96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669.77 920.62 1207.88 348.86 -636.12 -287.26 449.39 558.8 810.44 234.07 -485.71 -251.64 264.67 760.07 477.31 137.86 144.90 282.7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805.12 2091.85 1451.97 419.36 220.52 639.8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03.82 1419.66 1088.94 314.51 16.21 330.7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 制造业 635 2847.5 1145.17 330.75 1371.57 1702.3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122.55 322.48 221.01 63.83 37.64 101.47 4 劳 动 密 集 型 资 本 密 集 型 技 术 密 集 型
http://www.paper.edu.cn 另一方面,从部门结构偏离分量可以发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比 较激烈,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很大,部门内部结构调整变动程度剧烈。表 2 数据显示出,纺织 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整体的发展差距最大,部门结构偏离分量高达-394.77 亿元,而基期 增加值与其相差甚远的食品制造业,部门结构偏离分量却不仅为正值,且超出纺织业许多。 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产能扩张最大的行业,过快的规 模扩大改变了供求之间的平衡,竞争加剧引致产品价格下跌,形成对资源吸引力的下降,90 年代中期以来纺织行业的破产、兼并的大量出现足以说明问题。而装备技术的落后又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纺织业产品价值含量的提高,2003 年增加值率为 24.68%③,仅高于食品加工业, 低于食品制造业 4.45 个百分点,与其它部门也相差数个百分点,最终导致纺织业增加值增 长速度落后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40 多个百分点,这一速度差距也远高于其它部门。除纺织 业外,饮料制造业、其他制造业部门结构偏离分量都为负值,分别为-109.81 亿元和-104.18 亿元,与纺织业相同,这两个行业在竞争中也明显处于劣势。相比之下,部门结构调整中获 得正向效应的行业众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偏离分量分别高达 193.94 亿元和 126.28 亿元,其余部门也都保持了比较大的偏离优势,从而使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整体的部门结构 偏离分量实现 0.00136 亿元的结构优势,这表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内部结构调整的成效 更显著。 ②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结构调整情况。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各行业类型结构偏离分量均为 负值,表明其发展速度落后于制造业整体,而部门结构偏离分量呈现正向效果,显示出部门 内部的调整成效更引人注目。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基期增加值略低于劳 动密集型制造业,但类型结构偏离分量却远高于后者。探寻其原因,增长速度的较大差距是 重要因素,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与制造业整体的速度差异高达 37 个百分点,高出劳动密集型 13 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与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重化工业化进程并非完全同 步,资金、技术等要素并非以此为中心领域进行聚集。而本文所指的 8 个资本密集型制造部 门大多属于中间需求的重要原料加工制造业,显示出其与重化工业化发展有着较大的相逆 性。另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在这 8 个行业发展中的作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整 体的技术水平在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突破程度有限,增加值率不升反降,从 1995 年的 26.37% 下降到 2003 年的 26.27%,大大低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水平。如果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 烟草加工业实行政府专卖,垄断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拉升了整体的增加值率水平,那么完全 剔除该行业的影响,2003 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 26.57%,仍高于资本密集型制造 业的水平。而资本密集型的 8 个制造业行业大多有垄断背景存在,因此从垄断这一环节上来 寻找答案,似乎很难让人信服。更加令人可信的则是,这一时期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更 多的是依赖于资金的大量投入,通过外延扩张模式推动整体规模的扩大,关键技术上的进步 则处于徘徊的边缘,从而导致自身与制造业整体之间的增长差距拉大。 从部门结构偏离分量看,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 偏离分量为负值,并且后两个行业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整体的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偏离量分 别达到-198.47 亿元和-439.72 亿元,反映出这三个行业的发展势头并不强劲。增加值率的下 降也反映出这一趋势,2003 年,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分别仅有 20.65%、20.38%,远低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比 1995 年分别下降 7.03 个、4.68 个百分点,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增加值率虽然较高,为 30.94%,但也仅比 1995 年提升 1 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在结构调整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得到很明显的体现。其余五个部门的结构 偏离分量均为正值,其中塑料制品业的发展最显著,增长速度快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整体速 度 95.9 个百分点,体现出对资金等要素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且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推 动也很明显,增加值率由 1995 年的 19.96%提高到 2003 年的 24.91%。整体来看,部门结构 偏离量为正值的 5 个行业,增长势头都明显好于其他 3 个行业,且技术升级的支撑效应有效 5
http://www.paper.edu.cn 地加快了结构调整的进程,5 个行业的增加值率均有较大的改善。正是由于结构调整的这种 有利发展态势,部门结构调整才出现正向效应。③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结构调整情况。技术密 集型制造业主要由装备制造业构成,本身代表着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成为制造业发 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偏离份额分析也显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远快于制造业整体的发展, 8 个行业类型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这与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 中心进行结构调整的步调完全吻合。当然,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不 平衡性,8 个制造业行业对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竞争较为激烈,部门结构调整的变动度很大。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整体的 发展差距较大,速度落后幅度分别高达 71 个、95 个、108.1 个百分点,从而形成部门结构 偏离分量分别为-669 亿、-636.12 亿、-485.71 亿元,远高于本行业的类型结构偏离量,导致 三个行业的结构偏离总量全为负值,显示出这三个行业比较大的相对发展劣势。其余 5 个行 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部门结构偏离量最大,为 1371.57 亿元, 这一结构偏离规模也是制造业 29 个行业中最大的,充分说明该行业在 90 年代中期以来成为 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领域。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正处于结构升级的新时期,通讯、 电脑等高端电子产品纷纷进入普通家庭,此时也是以 IT 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拉动了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需求,推动了外资、民资等各种资本 的投入力度,消费需求的拉动和资金、技术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这也正是该 行业结构偏离量最大的重要原因。而部门结构偏离量为正值的其他 4 个制造业行业中,偏离 量都较少,体现了结构调整中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性。这 5 个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的结构调 整虽呈现正向效应,但其部门结构偏离规模与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 3 个行业的偏离量 仍有一定差距,从而形成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结构偏离量为-0.0014 的结果,制造业内部 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对这种结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尽管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强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然而技术进步的程度似乎不大,增加值率由 1995 年的 25.3%提高到 2003 年的 25.63%,幅 度变化甚微,并且增加值率水平也低于后两者。我们从而怀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的大量 企业所处的生产环节并非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更多的是在加工组装的低端环节进行有限 的增值活动。8 个部门中,绝大部分的增值水平并不比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部门 有优势,只有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发展比较明显,增加值率由 1995 年的 27.53%提升到 2003 年的 35.46%,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 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增加值率都有所下降。尤其是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下降幅度很大,由 1995 年的 25.1%下降到 2003 年 的 21.99%,技术优势在该行业没有明显的体现。这种现状与我国当前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自 主创新技术缺乏完全相关,正是由于核心技术优势不明显,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很 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规模扩张,这就使结构调整的高度受到根本性的制约,今后技术密集型制 造业的结构优化之路仍有相当长一段要跨越。 三、结论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发展重点的工业化新时期,结 构调整也处于重要的变动阶段。偏离份额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制造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结构 调整有着程度不同的发展,技术进步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推进作用比较明显,而 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并没有在核心技术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从而制约了结 构高度的提升。90 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增长速度都在 结构调中落后于制造业整体的发展,尤其是大大落后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而在其部 门内部结构调整中,两者所属的大多数行业向着正向效应发展,从而使部门结构偏离量出现 正值的效果。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这一时期成为发展重点,发展速度远快于制造业整体,尤 6
http://www.paper.edu.cn 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惊人,然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内部结 构调整出现了发展的较大不平衡性,导致部门结构调整的负向效应。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技 术密集型制造业中含有大量引进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结 构调整中,技术发展对结构调整的支撑效应不明显,加快自主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主动 权并以此推动结构高度提升将成为今后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注释: ①按照我国行业分类标准 GBT4754-2002 并结合讨论需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 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纤维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 造业、其他制造业等 13 类行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则包含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 工业等 8 类制造原料行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构成,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 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8 类。 ②郭克莎、王伟光:《我国制造业的技术优势行业与技术跨越战略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4 年 第 3 期 ③限于篇幅,各类型制造业整体及 29 个制造业部门的具体增加值率没有列出。 参考文献: (1)袁志刚、范剑勇:《1978 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管理世 界》,2003 年第 7 期 (2)蔡建娜:《上海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1 年第 2 期 (3)高拴全:《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变动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 年第 6 期 (4)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2 年第 2 期 (5)陈旭东:《制造业增长结构变化的再考察及其政策启示》,《中国工业经济》,1998 年第 8 期 (6)郭克莎、王伟光:《我国制造业的技术优势行业与技术跨越战略研究》,《产业经 济研究》,2004 年第 3 期 (7)殷醒民著:《制造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 (8)郭克莎等著:《新时期工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4 年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 年、2004 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10)Liu Zinan and Liu Guy ,1996,“The Efficiency Impact of Chinese Industrial Reform in the 1980s,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3.237~255 (11)Aying Liu,Shujie Yao and Zongyi Zhang,1999,“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Employment and Investments in China,1985~94”,Economic Planning 32,171~ 190 (12) Stillell,F.J.B.,1970,“Further Thoughts on the shift and Share Approach ”,Urban Studies,4,451~458 7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