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浙江高三水平会考生物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浙江高三水平会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 二 三 总分 题号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 1~3 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 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 和 3 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1 和 2 所含酶的种类不同 C.2 和 3 都能产生大量 ATP D.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1 是细胞质基质和 3 线粒体的内膜上,所以 A 错误;1 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而 2 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具体的生理过程不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液不相同,则所含 酶的种类不同,所以 B 正确;2 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少量的 ATP 和 3 是有氧呼吸的第 三阶段,产生大量 ATP,所以 C 错误;据图分析,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所以 D 正 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分析图解的能力。 2.科学家在研究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胸腺嘧 啶脱氧核苷酸()、标记尿嘧啶核苷酸(),把两种核苷酸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绘成曲线如图 一所示。已知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为 20h。培养 20h 后,根据细胞中的 DNA 相对含量 不同,将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二所示。下列对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图一中处于 ac 段的细胞属于图二中甲组细胞,此时 RNA 聚合酶活性高 B.图二中乙组细胞处于图一中 ce 段,此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C.图二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 D.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时间不超过 6h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一中处于 ac 段的细胞说明此时细胞大量利用尿嘧啶核苷酸,此时转录过程旺 盛,同理 ce 段细胞 DNA 复制旺盛,故 ac 段细胞 DNA 未复制,属于图二中甲组细胞,转录需 要 RNA 聚合酶,故 A 正确;图二中乙组细胞正进行 DNA 复制,处于图一中 ce 段,此时细胞 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故 B 正确;植物细胞不出现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故 C 错误;蚕豆根 尖细胞有丝分裂中分裂间期超过 14 小时,而细胞分裂周期是 20 小时,因此分裂期不超过 6 小时,故 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 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 的结论的能力。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稳定型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B.不是所有种群的年龄金字塔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 C.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D.若某动物种群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年龄结构为稳定性的人群需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才会保持零增长,故 A 错误; 有的昆虫没有生殖后期,故 B 正确;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雌雄比越接近 1:1,出生率越高,故 C 正确;性成熟推迟,可以造成出生率降低,故 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在 25℃实验条件下可顺利完成的是 A.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B.用斐林(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 C.大鼠神经细胞的培养 D.制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 【答案】A 【解析】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在适宜温度都可以提取,温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故 A 正 确。用斐林(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要在水浴加热(50~65℃)完成,故 B 错。大鼠神 经细胞的培养要在其适宜温度 38℃培养才能促进细胞分裂,故 C 错。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 基要高温灭菌,故 D 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 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 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 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要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B.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C.建立不同的生态工程时要因地制宜,所依据的原理都相同 D.生态工程是一类少耗能、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答案】C 【解析】建立不同的生态工程时要因地制宜,所依据的原理不尽相同,C 错误。 r 6.下图是转基因抗冻番茄培育过程的示意图(amp 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其中①、④表示相 关的操作步骤,甲、乙表示相关结构或细胞。Pst Ⅰ酶和 Sma Ⅰ酶切割基因后将产生不同的 黏性末端。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代表的是基因表达载体,乙可代表番茄细胞 B.可用 Pst Ⅰ酶和 Sma Ⅰ酶切割鱼的抗冻蛋白基因以避免目的基因末端发生任意连接 C.若用 Pst Ⅰ酶和 Sma Ⅰ酶切割质粒产生的 DNA 片段有 3 种 D.图中③、④依次表示组织培养过程中番茄组织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答案】C 【解析】Pst Ⅰ酶和 Sma Ⅰ酶切割基因后产生的黏性末端不同,因此用这两种酶切割鱼的抗 冻蛋白基因可避免目的基因末端发生任意连接,B 正确。质粒是环状的,用 Pst Ⅰ酶和 Sma Ⅰ酶切割后只得到两个片段,C 错误。图中①~④依次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 入受体细胞、脱分化、再分化,D 正确。 7.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 有( ) A.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B.酶与激素的合成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脂肪在消化道内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主要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是发生在细胞 内故 A 错误。酶与激素都是在细胞内合成的,故 B 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是 在组织液中,故 C 正确。消化道因为和外界是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故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 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 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 2 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
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 K 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 时以后的数量相对稳定,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有关,A 正确;在时间相对值为 2 时数量增加最快,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的增长速 率最大,B 正确;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C 错误;合理密植可充分利用光能 及其它物质,提高农作物产量,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9.下图有关生物变异来源概念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产生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图中的④的改变 B.图中⑤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C.表中的①②可分别表示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③的结构改变不一定会造成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过程①为基因突变,过程③为碱基对的替换,导致④蛋白质结构的改 变,蛋白质结构的改变是产生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A 项正确;②为基因重组,⑤ 过程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B 项错误、C 项正确; 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结构的改变不一定会造成生物性状的改变,D 项正确。 10.研究人员探究生长素(IAA)和青霉素对小麦胚芽鞘切段生长的影响,得到下图所示结 果。据此可判断 A.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B.青霉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比生长素高 C.生长素、青霉素都能够促进插条生根 D.高浓度青霉素对胚芽鞘切段的伸长不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对对胚芽鞘生长只有促进作用,所以不能反应其作用的两重 性,A 错误;青霉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高于生长素的最适宜浓度,B 正确;图中曲 线只能表明生长素、青霉素都能够促进小麦胚芽鞘切段生长,插条生根无法获知,C 错误; 图中赤霉素的浓度取值有限,高浓度到底是什么作用无法得到,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评卷人 得 分 二、双选题 11.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一位男性患有两种遗传病,进一步调査 后画出其家族的遗传病系谱图如图,(甲病由基因 A、a 控制,乙病由基因 B、b 控制)。下 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控制乙病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b B. Ⅲ-10 的基因型是 AaX Y C. 若Ⅱ-3 无乙病致病基因,Ⅲ-9 与Ⅲ-12 结婚,生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7、24 D. 若Ⅱ-3 无乙病致病基因,Ⅲ-9 与Ⅲ-12 结婚,若他们生了 1 个女孩,该女孩不患病的概 率为 1/3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Ⅱ-7 和Ⅱ-8 均患甲病,生出不患甲病的女儿和儿子,说明甲病是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 和Ⅱ-4 没有乙病,生出了有乙病的儿子,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 X 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A 错误;如果乙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Ⅲ-10 的基因型是 Aabb,如 b 果乙病基因在 X 染色体上,则Ⅲ-10 的基因型是 AaX Y,B 错误;若Ⅱ-3 无乙病致病基因, b B ,Ⅱ-7 和Ⅱ-8 均患甲病 X 则乙病为伴 X 隐性遗传病,Ⅲ-9 的基因型为 1/2aaX X B Y 生出不患甲病的女儿和儿子,所以Ⅱ-7 和Ⅱ-8 都为杂合子,故Ⅲ-12 的基因型为 1/3AAX B 或 2/3AaX Y。若Ⅲ-9 与Ⅲ-12 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 1/3+1/2×2/3=2/3,生育 的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 1/2×1/4=1/8,故生育的子女患病的概率为 2/3+1/8−2/3× 1/8=17/24,C 正确;们生了 1 个女孩,患甲病的概率为 2/3,但是肯定不患乙病,所以该女 孩不患病的概率为 1/3,D 正确。 B 或 1/2aaX B 【点睛】顺利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做到:(1)熟悉各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2)在系谱 图中迅速找到标志性的遗传特点;(3)情况不能确定时,要在可能性大小上仔细揣摩; (4)有时还要注意利用假设来反推,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12.下图 a、b 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 3 个营养级组成 C.两个生态系统中均存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BD 【解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A 正 确;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 定只有 3 个营养级或许更多,B 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功能,因 此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中均存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 正确;流经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 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例如:市民吃的蔬菜、水果、面粉等食物均为 外来输入,D 错误。 13.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 B.红绿色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父母都患有伴性遗传病,则女儿一定患有伴性遗传病 D.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答案】CD 【解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 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与性别有关,A 项正确;控制红绿色 盲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 项正确;父母都患 有伴性遗传病,则女儿不一定患有伴性遗传病,例如伴 X 显性遗传病:X (患病)→1X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如果是伴 X 隐性遗传病,则女患者少于男患者,D 项错误。 b B Y(患病):1X Y(正常),C 项错误;致病 B B (患病):1X X b B (患病)×X X B Y B X b (患病):1X 14.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油脂的鉴定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橙黄色,于是滴 1~2 滴质量分数为 50% 的盐酸洗去浮色 B.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 C.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D.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一般用碘液,而不用本尼迪特试剂作指示剂 【答案】BD 【解析】油脂的鉴定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橙黄色,可滴加 1~2 滴质量分数为 50%的酒精洗去 浮色,A 错误;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B 正 确;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已经失去细胞分裂能 力,不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C 错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一般 用碘液,本尼迪特试剂需要水浴加热的条件,故不用本尼迪特试剂作指示剂,D 正确。
【考点定位】高中生物教材的相关实验 15.元素组成不相同的一组化合物是( ) A.糖原和脂肪 C.ATP 和质粒 【答案】BD B.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抗体和血红蛋白 【解析】A、糖原的元素组成是:C、H、O,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A 正确; B、甲状腺激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I,胰岛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S,B 错误;C、ATP 和质粒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 C 正确; D、抗体的元素组成是:C、H、O、N、S, 血红蛋白的元素组成是 C、H、O、N、Fe, D 错误. 评卷人 得 分 三、综合题 16.(共 11 分)遗传学家摩尔根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1910 年 5 月摩尔根在实验室的 大群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尔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想知道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便做 了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你能获得哪些结论? ① 。② 。③ 。 中果蝇性别表现,摩尔根提出的假设 (2)根据 F 2 是 (红眼基因为 B、白眼基因为 b)。 。试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表达摩尔根的上述假设 (3)为验证此假说是否正确,摩尔根选用 杂交后代果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时,则假说是正确的。 类型果蝇交配,若此 【答案】本题满分 11 分,第(1)问每空 1 分,(2)、(3)每空 2 分,图解 2 分 (1)①果蝇的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或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②果蝇的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2)控制白眼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Y 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图解: (3)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 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①果蝇的红眼对白眼是显性,②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③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雄性)相联系。(2)根据图中 性状表现,摩尔根提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Y 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遗 传图解如下: (3)为验证此假说,采用测交法,即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如后代红眼雌果 蝇∶白眼雄果蝇=1∶1,则说明假说成立。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 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