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制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 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的 4 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丞相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内阁制度
2.下列说法与朱元璋有关的是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
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
3.1895 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可能参加哪支队
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左宗棠的部队
C.邓世昌的舰队
B.徐骧或刘永福的部队
D.唐景崧的部队
4.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
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B.二万五千里长征
C.取得抗战胜利
D.千里跃进大别山
5.下图历史事件集中反映的时期是
A.甲午战争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1949 年 10 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7.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C.它们都属于建国初期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8.“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
/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 1981 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
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外交活动是
A.1954 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1972 年尼克松访华
C.1955 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D.2009 年奥巴马访华
9.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
三次则是以法律。”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是指
A.万民法
B.自然法
C.公民法
D.《十二铜表法》
10.某著作中写道:邦联建立不久,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它就像一个“四肢指挥头脑的怪
物”。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子扭成的绳子”。这些比喻旨在讽刺美国
A.各州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
B.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C.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D.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11.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
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 1871 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这段材料主要是说巴
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12.美苏“冷战”格局结束以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
A.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C.联合国实力得到加强
D.若干政治力量的发展壮大
13.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本”
是指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海外贸易
14.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
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据此推断这一报道
的时间应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5.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
梁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
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
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三大改造运动
16.1910 年,32 岁的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发表科幻小说《绘图新中国》,他预言
100 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浦东。整整 100 年后,他的预言已经
成功实现。小说中的百年梦想之所以能变成现实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1990 年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成就显著
③政府的大力支持
④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
⑤上海自身的综合实力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7.1882 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
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
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18.以下四幅图片的作物原产美洲,15、16 世纪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
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这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美洲的独立运动
D.新航路的开辟
19.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美国,人们将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屋”,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
叫“胡佛村”,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胡佛总统的经历与此有关
B.人们对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发泄
C.人们对胡佛总统任职时福利政策的赞颂
D.人们以此纪念胡佛总统
20.有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
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回答时代
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1.“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
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22.2017 年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20 周年,自成立以来三国贸易翻了 3 倍,2008 年达到
9490 亿美元。这说明
A.美、加、墨三国完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
B.美国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国
C.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快了三国贸易的发展
D.北美自由贸易区合作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23.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汉武帝创设太学
C.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D.明朝八股取士
24.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
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
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对雨果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C.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了保护作用
D.雨果指出中国落后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25.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与这场运动相符合的一组是
A.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
B.蔡廷锴、李大钊、胡适
C.胡适、康有为、蔡廷锴
D.蔡元培、康有为、陈独秀
26.“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
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春天是指新中国的建立
B.强调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百花齐放能促进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7.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在他 70 岁的时候,宁愿选择死也不
愿妥协,他的死既服从了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了自身的思想和人格尊严。他是
A.普罗塔戈拉
B.苏格拉底
C.芝诺
D.西塞罗
28.2010 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瑞士联邦建交 60 周年,瑞士驻华使馆和瑞士伯尔尼
历史博物馆在北京特别举办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展览。爱因斯坦于 1899 年正式
申请瑞士公民权,居住至 1914 年。爱因斯坦留居瑞士期间做出的突出贡献是
A.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提出狭义相对论
C.提出太阳中心说
D.提出量子理论
29.与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A.牛顿
B.哈维
C.巴斯德
D.达尔文
30.一位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有以几个小标题:“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
代”、“彩色时代”。该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B.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C.电影的发展历程
D.电视的发展历程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2 分。第 32 题 14 分,第 33 题 14 分,共 40 分)
31.(12 分)21 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雷莱爵士曾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
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马克思曾指出:“对于一种地域性的侵略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
性的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
——摘自萨拉等主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
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摘自《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 年)
材料三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 年)
材料四 英国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
船利炮打开了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
国商品打开门户。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扼要概括海洋有哪些可以利用的价值?(2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海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这些问题最
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4 分)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近代中英在发展海军方面的差异。综合上述材料,从
中你得到那些认识?(6 分)
32.(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1640—1688)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
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
主制。
——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环顾当时的世界,大清王朝 268 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 44 年。但是英国,这个
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达到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三 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 1870 年至 1900 年,小学生人数由 690 万增加到 1500
万。1900 年,每 1 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 31.4 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
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 8.3 人,法国有 7.6 人,英国只有 6 人。
——摘自齐世荣等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
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
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
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
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全新的政体”指什么政体?其与“君主
制”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傲视全球”在经济方面
的主要表现。(4 分)
(3)材料三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某工业大国在哪些方面领先于英国?(6 分)
33.(14 分)20 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 100 年。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
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
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
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发展中生产力是
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举例说明在 20 世纪上半
期孙中山是怎样顺应“潮流”的?(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重要贡献是什么?(4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哪些重大问题?从三位伟人身上你学
到了哪些优良品质?(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