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山东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8 年山东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共 60 分) 参考公式: 锥体的体积公式:V= 1 3 Sh .其中 S是锥体的底面积,h是锥体的高. 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2,其中 R是球的半径. 如果事件 A、B互斥,那么 P(A+B)=P(A)+P(B).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满足 M  {a1·a2·a3·a4},则 M  {a1·a2·a3}={a1·a2}的集合 M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2)设 z的共轭复数是 z ,若 z+ z =4,z· z =8,则 z z 等于 (A)i (3)函数 y=lncosx(- (B)-i  2 <x<  2 (C)  1 (D)  i =的图象是 (4)给出命题:若函数 y=f(x)是幂函数,则函数 y=f(x)的图象不过第四象限,在它的逆命题、 否命题、逆否命题三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3 (B)2 (C)1 (D)0 2 x   x (5)设函数 f (x)=   1   2 x  (A) 15 16 (B) - (C) 则 f    f 1, x  2, 1, x > 27 16 的值为    (D)18 1 (2) 8 9 (6)下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可得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A)9 (B)10 (C)11 (D)12 (7)不等式 x x 5  1)  ( 2 ≥2 的解集是 (A)[-3, ] 1 2 1 ,1   2  1 2  (B)[- (D)   ,3] 1 ,1 2     1,3   1,3  (C)   (8)已知 a,b,c为△ABC的三个内角 A,B,C的对边,向量 m = ( 3, 1 ),n=(cosA,sinA),若 m n,且 acosB+bcosA=csinC,则角 A,B的大小分别为   3 6 2 ,   3 6   6 3 (A) (C) , , (B) (D)   3 3 , (9)从某项综合能力或抽取 100 人的成绩,统计如表,则这 100 人成绩的标准差为 分数 5 4 3 2 1 人数 20 10 30 30 10 (A) 3 (B) 2 10 5 (C)3 (D) 8 5 (10)已知 cos(a  )+sina=  6 4 3 5 ,则 sin(a+ 7  6 )的值是 (A)  2 3 5 (B) 2 3 5 (C)  4 5 (D) 4 5 (11)若圆 C的半径为 1,圆心在第一象限,且与直线 4x-3y=0 和 x轴都相切,则该圆的标准 方程是 (A)(x-3)2+( y  )2=1 7 3 (C)(x-1)2+(y-3)2=1 (B)(x-2)2+(y-1)2=1 D.( x  )2+(y-1)2=1 3 2 (12)已知函数 ( ) f x  log (2 a x   b 1)( a  1, a 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a,b满足的关系是 1)
(A)0<a-1<b<1 (C) 0<b-1<a<1 (B)0<b<a-1<1 (D) 0<a-1<b-1<1 第Ⅱ卷(共 9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3)已知圆 C:x2+y2-6x-4y+8=0。以圆 C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 作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和顶点,则适合上述条件的双曲线的标 准方程为 2 x 4 2 y 12  。 1 (14)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若 p=0.8,则输出的 n= 4 . (15)已知 f x (3 ) x 4 log 3 233  2 ,则 f(2)+(4)+f(8)+…+f(28 的值等于 2008 . (16)设 x,y满足约束条件 值为 11 . 2 0, 10 0,  x y      5 x y      0, x   0, y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则 z=2x+y的最大  3 sin( 已知函数 ( ) f x cos(  y=f(x)图象的两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 . 2 )     x (Ⅰ)求 ( f 的值;  ) 8        )(0 x ,  为偶函数,且函数 0) (Ⅱ)将函数 y=f(x)的图象向右平移 调递减区间. 解:(Ⅰ) ( ) f x  3 sin( )    x  cos( )    x  6 个单位后,得到函数 y=g(x)的图象,求 g(x)的单
=2    3 2 sin( )    x  1 2 cos( )    x    = 2sin(    x  ) 6 . 因为 f(x)为偶函数, 所以对 x∈R,f(-x)=f(x)恒成立, 即 sin      cos 因此 sin( 整理得sin x       ) 6  ) 6   cos( cos( x x  sin( x      ). 6  )    6 sin( x  6 ) 0.   sin    cos( x  ) 6  cos    sin( x  ) 6 因为>0,且 x ,R  ) 0. 所以 cos(  又因为 0<<,  6 x  .   故-   6 2 所以 ( ) 2sin( f x 2   所以 =2. 故 f(x)=2cos2x. 由题意得 2    . 2   ) 2  2cos . x  因此 f (  8 )  2cos  4  2. (Ⅱ)将 f(x)的图象向右平移 所以 ( ) g x  ( f x ) 2cos[2( x  6  2 k   6    3 个单位后,得到 ( f x  的图象. )  6 )] 2cos(2  x   3 ).   6 Z), 当 即 2 k   2 x  6 ( k     2 (  k 3 k       x k  时,g(x)单调递减. Z) 因此 g(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k  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 6 , k   2  3 ]( k  Z). 现有 8 名奥运会志愿者,其中志愿者 A1、A2、A3 通晓日语,B1、B2、B3 通晓俄语,C1、 C2 通晓韩语.从中选出通晓日语、俄语和韩语的志愿者各 1 名,组成一个小组. (Ⅰ)求 A1 被选中的概率; (Ⅱ)求 B1 和 C1 不全被选中的概率. 解:(Ⅰ)从 8 人中选出日语、俄语和韩语志愿者各 1 名,其一切可能的结果组成的基本事
件空间  ={(A1,B1,C1),(A1,B1,C2),(A1,B2,C1),(A1,B2,C2),(A1,B3,C1),(A1,B2,C2),(A2,B1,C1),(A2,B1,C2) ,(A2,B2,C1),(A2,B2,C2),(A2,B3,C1),(A2,B3,C2),(A3,B1,C2),(A3,B1,C2),(A1,B2,C1),(A3,B2,C2) ,(A3,B3,C1), (A3,B3,C2)} 由 18 个基本事件组成.由于每一个基本事件被抽取的机会均等,因此这些基本 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 用 M表示“A1 恰被选中”这一事件,则 M={(A1,B1,C1),(A1,B1,C2),(A1,B2,C1),(A1,B2,C2),(A1,B3,C1),(A1,B2,C2) } 事件 M由 6 个基本事件组成, 因而 ( P M  ) 6 18  1 3 . (Ⅱ)用 N表示“B1、C1 不全被选中”这一事件,则其对立事件 N 表示“B1、C1 全被 选中”这一事件, 由于 N ={(A1,B1,C1),(A2,B1,C1),(A3,B1,C1)},事件 N 有 3 个基本事件组成, 所以 ( P N  )  ,由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得 3 18 ( P N 1 6 ) 1   ( P N ) 1    1 6 5 6 .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在四棱锥 P-ABCD中,平面 PAD⊥平面 ABCD,AB∥DC, △PAD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BD=2AD=8, AB=2DC= 4 5 . (Ⅰ)设 M是 PC上的一点,证明:平面 MBD⊥平面 PAD; (Ⅱ)求四棱锥 P-ABCD的体积. (Ⅰ)证明:在△ABD中, 由于 AD=4,BD=8,AB= 4 5 , 所以 AD2+BD2=AB2. 故 AD⊥BD. 又 平面 PAD⊥平面 ABCD,平面 PAD  平面 ABCD=AD, BD  平面 ABCD, 所以 BD⊥平面 PAD, 又 故 BD  平面 MBD, 平面 MBD⊥平面 PAD. (Ⅱ)解:过 P作 PO⊥AD交 AD于 O, 由于 平面 PAD⊥平面 ABCD, 所以 PO⊥平面 ABCD. 因此 PO为四棱锥 P-ABCD的高, 又 △PAD是边长为 4 的等边三角形, 因此 PO  3 4   2 2 3.
在底面四边形 ABCD中,AB∥DC, AB=2DC, 所以 四边形 ABCD是梯形,在 Rt△ADB中,斜边 AB边上的高为 4 8  4 5  8 5 , 5 此即为梯形 ABCD的高, 所以 四边形 ABCD 的面积为 故 V  P ABCD S  2 5  2 1 24 2 3 16 3.   3   4 5  8 5 5  24.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将数列{an}中的所有项按每一行比上一行多一项的规则排成如下数表: a1 a2 a3 a4 a5 a7 a8 …… a6 a9 a10 记表中的第一列数 a1,a2,a4,a7,…构成的数列为{bn},b1=a1=1,Sn为数列{bn}的前 n项和, 且满足 2 n b S n b S n 2 n =1(n≥2). (Ⅰ)证明数列    1 nS    成等差数列,并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Ⅱ)上表中,若从第三行起,每一行中的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均构成等比数列,且公比 为同一个正数,当 81 a   时,求上表中第 k(k≥3)行所有项的和. 4 91 (Ⅰ)证明:由已知,当 n  2 b n 时, b S  n n S 2 n  1 , 又 S n  所以 ( S 2( S n S  1 S S 1 n  即 所以 又 b n , S 2 n  1.  ) 1     S  n ) S 1  ) n  1, b b  2 1 2( S n S  S  n S n n 1  n  b 1 S n  1  a 1 , 1 2 1.   1  n 1 所以数列    1 nS    是首项为 1,公差为 1 2 的等差数列.
1   1 2 ( n 1)   n 1  2 . 由上可知 即 nS  n n 1 S 2 . 1  所以 当 n  2 b 时, n  S n  S n 1   2  1 n    2 n 2 ( n n  . 1) 因此 b n 1,    2 ( n n  1) ,   n  1, n  2. (Ⅱ)解:设上表中从第三行起,每行的公比都为 q,且 q>0. 因为 1+2+…+12= 12 13  2 =78, 所以表中第 1 行至第 12 行共含有数列{an}的前 78 项, 故 a81 在表中第 13 行第三列, 因此 又 所以 4 . 91 , a 81  2 b q  13   2  13 14 b   13 q=2. 记表中第 (k k ≥3)行所有项的和为 S, 则 S  kb k ) (1 q  1 q    2 ( k k  k (1 2 )  1) 1 2    2 ( k k  1) (1 2 )( k  k  3) .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函数 ( ) f x  2 x e x 1  2  ax (Ⅰ)求 a和 b的值; (Ⅱ)讨论 ( ) f x 的单调性; 2  ,已知 bx x   2 . 和 为 的极值点 ( ) f x 1 x (Ⅲ)设 ( ) g x  解:(Ⅰ)因为 3 x 2 3  ( ) f x 2  ,试比较 ( ) f x 与 ( )g x 的大小. x  e x 1  (2 x  2 x ) 3  ax 2  2 bx  xxe 1(  x  2)  (3 x ax  2 ). b 又 x 因此 2 f   和 为 的极值点,所以 ( ) f x 1  x  ( 2)   f  (1) 0.  6 a      3 3 a  2 b  2 b  0,  0,
解方程组得 (Ⅱ)因为 a   1. b 1 , 3 b   1, a     1 , 3  ( ) f x  ( x x  2)( 1 x e   1), 所以 令 因为  ( ) 0, f x  x 解得 1   2, x 2  0, x 3  1. 当 x     , 2) ( (0,1) 时, f x ( ) 0;  当 x   ( 2,0)   (1, ) 时, f x ( ) 0;  所以 ( ) f x 在(-2,0)和(1,+  )上是单调递增的; 在(-  ,-2)和(0,1)上是单调递减的. (Ⅲ)由(Ⅰ)可知 ( ) f x  2 x e x 1   1 3 x 3 x  x 2 , ),    x 1   x 1  x 1  3 x 则 故 故 令 令 所以 2 ( x e 2 ( ) ( ) x e g x f x   1 , ( ) x  x e h x    1. ( ) e h x    1, ( ) 0, x h x   得   ,1 ( ( ) 0, x h x   时, 因为  ( ) . ,1 ( h x x   上单调递减 在  ,1 ( ( ) (1) 0; x h x h   时,   ) ( ) 0, 1, x h x   时,  ) ( ) . 1, h x x   上单调递增 在  ) (1) 0. 1, ( ) h x x    故 时, ( ) 0, , ( h x x    所以 对任意 ( ) 0, ( ) g x f x  ( , x    故 对任意 因此 h 恒有 ( ) f x   所以 恒有 因为  ), ),    又 2 x  0,  ( ). g x (22)(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曲线 C2= |  | x a | y b | 1(  a   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为 4 5 ,曲线 C3 的内切 0) b 圆半径为 2 5 3 ,记 C2 为以曲线 C1 与坐标轴的交点顶点的椭圆. (I)求椭圆 C2的标准方程; (II)设 AB是过椭圆 C2中心的任意弦,l是线段 AB的垂直平分线,M是 l上异于椭圆中 心的点. (1)若|MO|=|OA|(O 为坐标原点),当点 A在椭圆 C2 上运动时,求点 M的轨迹方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