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1999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阅读(80 分) 考生注意:填空、简答题的空格数是答案字数的最大限度,要求答题在准确的前提下,文字 力求简明。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11 分)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 (1)桥是路的一部分,没有路,当然就没有桥;桥不能没有联系的路而孤立存在。 (2)桥的存在是为路服务的。 (3) 既然是为路服务。就要能满足路的要求: (4) 第一,所有路上的车辆行人,都要能安全地顺利地在桥上通过。 (5) 第二,车在桥上走,要能和在路上走一样,不能因为过桥而使行车有所限制,比如减轻 载重,降低速度,一车单行等等。 (6) 第三,路上交通运输,总是天天发展的,路还可以跟着改造、加强,桥就不那么简单, 一定要造得比路更为坚固耐久。 (7)满足了以上这些要求,桥和路才能成为一体、合为一家。 (8)否则那就是“路归路,桥归桥”,不能密切合作,共同为陆上运输服务了。 桥和路不但要为陆上运输而合作,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 过河的桥。下面要走船,水涨 船高, 桥要造得高, 路也要着高。桥在过河的地位上要服从路,路在两岸的高度上,必要迁就桥。 桥和路都是越高越难造的,但是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难留给自己。桥和路跟船合作得好, 这个困难就解决了。 不论行车或走路,总不要因为桥而使人感到不适,或是激烈震动,或是骤然改变方向,使桥 形成一个 “关”,如果车在桥上走,如同在路走一样;船在桥下过,如同河上没有桥一样,有桥恍同
无桥,这种桥就算是造得真好了。对行人来说,有桥也并非坏事,能在一座桥上走走,饱览 河上风光,两岸景色,岂不令人心旷神怡! 1、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除引用外,还有 (2 分) 2、第二自然段在层次划分上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1)/(2)/(3)(4)(5)(6)/(7)/(8) B、 (1)/(2)(3)/(4)(5)(6)/(7)(8) C、(1)/(2)(3)/(4)(5)(6)/(7)/(8) D、(1)(2)/(3)(4)(5)(6)(7)/(8) 答: 3、第三自然段空格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虽然 但是 而且 B、如果 那么 况且 C、因为 不但 而且 D:由于 不过 因此 答: 4.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是: 第三自然段的中心是: (2 分) 5、第四自然段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3 分)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 6—12 题(19 分)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 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 在《琵琶行》 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 ”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装进, ”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 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 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 。只浓不淡,则嫌 。只淡不浓,则嫌 。 (1)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 (2)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 (3)或以强烈见长, (4)或以柔和取胜,
(5)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 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投紧,就 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 《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 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 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 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 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 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闻笔浪墨”大笔勾 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 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 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 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 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 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 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 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 “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6.在第二自然段的空格中分别填上作者的姓名和诗句(3 分) 《琵琶行》的作者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 银瓶乍破水浆迸 7.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中员合适的词语是(2 分) A.繁缛 空松 单薄 B.单薄 繁缛 空松 C.空松 繁缛 单薄 D.空松 单薄 繁缛 8.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1)/(2)(3)(4)(5) B、(1)(2)(3)/(4)(5)
C. (1)(2)/(3)(4)(5) D. (1)(2)(3)(4)/(5) 9.第四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这是为了论证 的观点。(4 分) 10.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 “绿叶”比喻 (用文中词语回答)(3 分) 11.全文从文艺作品的 和文学艺术家的 两个角度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规律。(2 分) 12.文最恰当的题目是(3 分) A.起与伏 B.张与弛 C.艺术结构与艺术创作 D、辩证法与文学 三)阅读下文,完成 13—19 题(20 分)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 段有力的洪 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岩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 的流走,一路上他享乐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 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 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 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 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 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 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 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 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 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例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 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久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今,勇敢 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 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南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
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技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 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 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 的中年, 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 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 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 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 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臀儿来接引他,他 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 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 喝,然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 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 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材,不生 长的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 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委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 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3.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不论是逆境(如遇到巉岩前阻;遇到暴风雨), 还是顺境(如经过细细的平沙,遇到晚霞和新月),都要 的前进。(用本段词语回答)(3 分) 14.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中最合适的词语是(2 分) A.茂密 荫遮 B.茂盛 荫庇 C.茂密 荫庇 D.茂盛 荫遮 15.第三自然段是以 作为描写顺序的。(2 分) 16.在文中分别找出反问句、对偶句、排比句各一例。(6.分) (1)反问句 (2)对偶句 (3)排比句 17.第五自然段的作用是(2 分)
A.使文章更严密更全面 B.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C.使文章更通顺更流畅 D.使文章更概括更精练 18.文章把生命比作江水和小树,展示了生命是一个 、 的过程。(2 分) 19、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四)阅读下文,完成 20—24 题(14 分]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幕夜樵采,独行山中,不 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 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 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 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 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 若真,膏 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20.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是(4 分) 貌露而伟( ) 姓名不著( ) 如吾薪( )易售 尝荷至演剧所( ) 21.下面两个“若”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 分) 若( )为远相 若( )真,青吾斧矣 22.与“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范增数目项王 B.云青青兮欲雨 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3.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吾屑今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24.本文叙述了两件事,表现了“髯樵”性格的两个侧面,一是 ,二是 。(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25-30 题(16 分)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 勒兵乎?”对 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 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 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 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 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 “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 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 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 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日:“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徙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 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25.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4 分) 子( )之十三篇 皆中规矩绳墨( ) 王徒( )好其言 北威( )齐、晋 26.下面两个“使”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 分) 于是孙子使( )使( )报王曰 27.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词境入括号内(2 分) 可试( )以妇人乎 2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 分) 卒以为将 译文 29.本文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除“列传”外,《史记)记述人物的体裁还有 、 (写两种)(2 分) 30.孙武拒绝吴王赦免宠姬的理由是 (用文中词句回答)(3 分) 二、写作(70 分) (一)写作第一题[20 分)
31.请以“开考时刻”为题,写一篇二百五十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1)“开考”的“考”,指的是 1999 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2)适当描写场景,着重写出自已的心情。 (二)写作第二题[50 分) 32.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 700-800 字的文章。 回 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如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 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 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 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 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参考答案 一、 (一) 1、举例子 作比较 2.D 3.C 4.桥和路要为陆上运输面合作 桥和路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 5.怎样才是造得好的桥(或:造得好的桥的标准) (二) 6.白届易 小弦切切如私语 铁骑突出刀枪鸣 7、C 8.D 9.例证法 对比论证法 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10.主线主题“闲笔浪墨”;所谓闲笔浪墨(既没有引号,又没有”所谓”给 1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