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黑龙江七台河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 分钟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 120 分
一
二
三
四
总分
核分人
题号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 1——6 题,共 25 分)
1.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楷体..准确、规 X 地板抄写在田字格内。(2 分)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 分)
2007 年 10 月 24 日,“嫦峨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搭载长江三号甲运载.火箭,在细雨后的天穹.
腾空而起。中国人进发星空的维幕正式拉开。11 月 5 日,它成功飞入月球怀抱,与蔚蓝色的地球
完成而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整体,在指控大厅的屏幕上构成了一幅“星月交会”的状观景象。
(1)给加点字注音。(2 分)
载(
)
穹(
)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改为改为
(3)文中划横线语句的内容,可用成语代替。(2 分)
3.仿写。(2 分)
一棵小草以它卑微的绿色,丰富着季节的内涵; , ;一块岩石以它孤独的肩膀,支撑着
倾斜的山体。
4.观察下面图表,将提取的信息写在图表右面。(2 分)
2003——2007 年我国各类教育招生人数
提取信息:
5.古诗文默写。(9 分)
(1)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2),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4)无私奉献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
,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5)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 “,”就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表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6.走近名著。(4 分)
某校园文学社在自己的网页上,开展了“走近名著”活动。注册时需要用名著中的人物作为用
户名。你最想以名著《》中的人物
作为自己的用户名。你为该人物设计的形象宣传语是
。
示例:《水浒传》 武松 疾恶如仇,荡尽天下不平事。
(提示:人物写某某或绰号均可;形象宣传语不受示例形式限制,20 字以内。
得分 评卷人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第 7——11 题,共 13 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表达。(共 5 分)
自全国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后,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并认真落实。但面对升学
的压力,一些学生因忙于学业,疏于体育锻炼;同时仍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存在缩水坝现象,特别
是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体育课往往只是一种回忆……
7.体育课上,你如何邀请不爱运动的小强参加体育运动?(2 分)
答:
8.假如有机会代表同学与校长面对面提出两点建议,你会怎样说?(3 分)
答:
(二)结合材料,综合探究。(共 8 分)
“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作为中学生,为表达对灾区师生的支持与关爱,
初三某班将举行一次“心连心,手拉手”主题班会活动……
9.【爱心奉献】活动中,“爱心捐献”环节由你主持,你将如何向同学们发出呼吁?(2 分)
答:
10.【真情告白】阅读下面的材料,假如让你连线当事人,你想说些什么?(3 分)
5 月 12 日,平武县南坝小学班主任黄玉在看到楼房坍塌后,不顾一切地爬上废墟,边流泪边喊
着学生和同在楼内上课的七岁女儿的名字。当她用木棍撬着石板扒着废墟救出学生赵雪梅后,再
救女儿以来不及了,她连女儿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摘自《新文化报》2008 年 5 月 26 日)
答:
11.【携手共勉】请你在班会活动即将结束之际,用一个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战胜困难或不幸的事例,
与灾区学子共勉。(50 字左右)(3 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 12——29 题,共 42 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 12——15 题。(共 9 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
属: 要: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 分)
答: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 分)
答:
(二)阅读《看科技的奥运》,回答 16——19 题。(共 10 分)
看科技的奥运
①今天,奥运竞技场已经成了现代尖端技术的展示舞台。2008 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将能够看到什
么?
②通过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污水处理方式,奥运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将达到 100%。奥运
工程积极采用雨洪利用、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等技术,将实现多年平均雨水综合利用
率超过 80%。此外,奥运村再生水热能综合利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随着奥运
村建设的推进,逐渐得到应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节约电能 60%。
③奥运村将全面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光热技术,为运动员洗浴提供热水。此外,奥运村
内的路灯照明也将由太阳能供电。国家体育馆 100kw 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于 2007 年 8 月完成电
站安装调试,9 月进行试运行与课题验收。按照“好运”系列赛事的计划,国家体育馆将于 2007
年 11 月、2008 年 1 月举行体操、蹦床、轮椅篮球等一系列赛事。太阳能将成为这一系列比赛的
主要能源。
④市有关部门正运用科技手段改变一些名花的花期,目的是在 2008 年奥运会期间让世界各
国友人看到最美丽的鲜花。目前,某某公园在对荷花、菊花的花期进行实验调整。通过杂交培育、
筛选引进等技术手段,颐和园大约..70%的桂花可在奥运会期间开放。
⑤在环保监测中心的总机房,电子显示屏上不时闪现“好运”比赛场馆周边监测站的情况。
与此同时,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自动无人看管监测站收集来的数据,也正通过计算机传输到
总机房。该监测站的数据,代表着周边 9 平方公里 X 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除了采用地面观测这
种常规手段以外,空气监测还采用了多种非常规的手段来采取空气样本,这主要包括铁塔观测、
飞机观测、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监测等方法。
16.本文从哪四个方面说明了 2008 奥运会是科技的奥运?(4 分)
答:
17.本文主要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2 分)
18.通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 分)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B.第③段告诉我们,为奥运村运动员洗浴血所提供的热水来源于太阳光热技术。
C.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结构,说明了奥运会也是战士现代科技尖端技术的舞台。
D.第④段中,加点的“大约”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在各学科的学习和积累中,你还知道奥运会哪些设计体现了它是“科技的奥运”?(2 分)
答:
(三)阅读《小议传统教育》,回答 20——24 题。(共 11 分)
小议传统教育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
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
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
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
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
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
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
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
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
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
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
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
会有更大的进步。
20.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2 分)
答:
21.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和。(2 分)
2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内容?(2 分)
答:
23.第②段提到的“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读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你的内容,请写出任
意两部书的名称。(2 分)
答:
24.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见解。(3 分)
答:
(四)阅读《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回答 25——29 题(共 12 分)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林睡前,父母每每到我床边掩了褥被,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
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
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
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
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
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
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
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
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
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
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
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
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
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
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还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刚想入睡,耳边传
来了一息低低的叩门声,我一度怀疑这是幻觉,但那声细若蚊蝇的声音再次响起,“睡了吗?”于
是我起身下床。想想是怕惊扰我,才这样小心翼翼吧。
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
间了。那一声清响,传递了一份心灵的默契,就像一首婉约的小夜曲,涓涓细流般流淌进人的心
田。而这份默契与婉约,竟在不经意中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⑩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
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2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 分)
答:
26.结合语境,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2 分)
答:
27.第⑤段中写到“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结合文章⑥⑦两段说说作者“读”出了什
么?(2)
答:
28.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3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