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安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高度重视
( )
A.农村义务教育 B.城乡义务教育 C.学前教育 D.职业教育
2.《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 》 规定: 要规范教学行为, 科学安排作息时间,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
A.7 小时 B.8 小时 C.9 小时 D.10 小时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4.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
中受到感化, 这种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法
5.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教师会形成个性化的, 独特的, 富有规律性的做法。这些做法属
于( )
A.本体性知识 B.通识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实践性知识
6.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激疑, 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贯彻了教学的(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教师的教学风格属于( )
A.观念性隐性课程 B.物质性隐性课程 C.制度性隐性课程 D.关系性隐性课程
8.黑色的炭在日光下是黑色的, 在月光下我们仍然认为它是黑色的。这主要体现了知觉的
(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9.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对教师提出质疑, 勇于向权威挑战, 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具有( )
A.深刻性 B.灵活性 C.敏捷性 D.批判性
10.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能力, 如观察力、 记忆力、想象力、抽象概括
能力等, 这些能力属于( )
A.特殊能力 B.一般能力 C.模仿能力 D.创造能力
11.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加工、 改造已有的知识经验, 来解释有关现象, 生成新的意义的过
程。 该观点属于( )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
12.人们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 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来,这是(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二、 判断题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 对未满十周岁的小学生的信件、日记、 电
子邮件, 教师可以代为开拆查阅。( )
14.“ 揠苗助长” 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
15.教科书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知识的范围、 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
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
16.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
17.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
18.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 因此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
19.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 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20.不管刮风下雨, 学生们都能坚持锻炼, 毫不动摇, 这是意志果断性的表现。( )
三、 简答题
21.简述谈话法的含义及其运用的基本要求。
22.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四、 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在二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环境、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评价管理的重构,要求教育者基于人的生长性及可塑性。 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
有“美” , 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所需要的教育, 获得个性化成长,逐渐形成了“成全每
一个孩子” 的理念。学校创设了《“激活课堂” 评价表》, 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
具体要求。 例如情境创设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能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要确保教师对
学生不同理解的倾听,避免教师用自己的思考压制和取代学生的思考;要为师生的共同成长
提供契机。走进教室, 随处可见孩子们手捧书籍, 静静阅读; 在操场上, 足球、 篮球、
田径等运动项目则开展得如火如荼……师生关系良好、 生生关系平等、家校关系和谐, 洋
河花园实验小学朝着实现“成全每一个孩子”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资料来源: 尹从昭、 曹海燕: 《在这里, 成全每一个孩子》 , 载《人民教育》,
2018 年第 2 期, 有改动。
(1)新时代的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2)成为“成全每一个孩子” , 新时代的教师应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A【解析】 十九大报告指出: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办好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
而有质量的教育。
2.C【解析】 《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 》 规定:要规范教学行为,科学安排
作息时间,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 小时。
3.C【解析】 “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4.C【解析】 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潜移默化
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
5.D【解析】 实践性知识指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6.A【解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
们通过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7.A【解析】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观念性隐性课程。 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 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
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 价值观、 知识观、 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建筑、 教室的设置、 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组织机构、 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 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 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8.D【解析】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 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
9.D【解析】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批判地评价他人的思想与成果, 也善于批判地对待自
己的思想与成果。
10.B【解析】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 记忆、 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们完
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又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
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
11.B【解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
识的过程, 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
构者。 学习者综合、 重组、转换、 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 新事物、
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 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12.C【解析】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人
们感知过的事物、 体验过的情绪情感、做过的活动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 以
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
二、 判断题
13.×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
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 日记、 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
得隐匿、 毁弃; 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 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
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 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 查
阅外,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查阅。
14.√ 【解析】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
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
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拔苗助长” 、“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的规律的。
15.× 【解析】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 教
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16.√ 【解析】
17.× 【 解析】 激情, 是一种爆发性、 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18.× 【 解析】 动作技能的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 要有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19.√ 【 解析】 题干描述的属于需要的概念。
20.× 【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意志坚韧性的表现。
三、 简答题
21.谈话法亦称问答法, 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
知识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 谈话前, 要在明确教学目的、 把握教材重点、摸透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认真拟定
谈话的提纲, 精心设计谈话的步骤, 审慎选择谈话的方式, 正确解析谈话的问题。
(2) 谈话过程中,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都应紧扣教材, 难易适当, 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因人而异。
(3) 谈话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小结, 使学生零乱的知识得到整理, 错误的地方得到纠
正, 含混的答案得到澄清。
22.(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
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
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维持好奇心。 (6) 根据
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7)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8) 正确指
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四、 案例分析题
23. (一) 新时代的教师应树立这样的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
特的人完整的人, 有自身的独特性, 与成人有巨大差异。 (3)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4) 学生是责权主体。 (5)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结合材料即可)
(二)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 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④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⑤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
往。 (结合材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