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年江苏扬州市广陵区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年江苏扬州市广陵区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 及答案 (答题时间:120 分钟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2022 年 6 月 26 日)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 分 项 目 得 分 阅卷人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45 分) 一、听老师读短文,完成练习(5 分)。 1.扬州是个好地方。“扬州三把刀”是指 、 和 。 2.现代科技为生活智能化、舒适化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有人据此认为, 源于农耕文明的“扬州三把刀”必将因为落伍而被淘汰。请结合文中相关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整洁、美观(2 分)。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 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三、读拼音,写词语(8 分)。 biān pào zhǒnɡ zhànɡ kònɡ zhì nuó yí yī wēi jì tuō lǐnɡ yù jiān yìnɡ
四、找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用“√”在序号上选择(6 分)。 1.我狼吞虎咽.(①yān ②yàn ③yè)地把食物吞进咽.(①yān ②yàn ③ yè)喉。 2.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 ①huí ②huái )外,又剩.(①shèn ɡ ②chènɡ)些什么呢?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①hú ②hào)将至,思援弓缴.(①jiǎo ②zhuó)而射之。 五、许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理解成语意思。请借助文言文 里学过的字的意思,在括号内写出加点字的意思(4 分)。 走.马观花( 玉石俱.焚( ) ) 置之弗.论( 上援.下推( 六、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6 分)。 ) ) 1.下面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增进了友谊。 B.只要你为大家做好事,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 C.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的作文水平提高了。 D.我们认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详写“等粥” 部分,依次写了“盼粥”“看粥”“分粥”“猜粥”四个场景。 B.唐朝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与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关。 C.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 终于回到了法国。 D.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
的品格。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围绕“为人民服务”,主要讲了“我们 这个队伍”的性质、如何对待“死”、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和如何 对待死去的同志这五层意思。 B.《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列举了波义耳通过观察地图提 出“大陆飘移学说”、魏格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阿瑟林斯 基发现脑电波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 C.文言文《学弈》通过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 就。 D.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一文,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中间接表 达出来。 七、根据内容填空(14 分)。 1.将诗句补充完整:(1)春城无处不飞花, 。 (2) (5) ,脉脉不得语。(3) ,草色遥看近却无。(4) ,老大徒伤悲。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将宋词补充完整: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 。(选自《清平乐》)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虽听之, 《学弈》) , 4.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 。不管是什么人, ;一人 。(选自 , 。(选
自《为人民服务》)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25 分)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5 分)。 (一)(12 分) 材料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 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 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 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 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 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北京的春节(节选) 材料二: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到了。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天是那么高, 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 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 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像花红那 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再配上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 闻着就微微有些醉意了! 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摆起 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漂亮工细。玩兔儿 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当然,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 亮。 同时,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街上的店铺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 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 热闹,挂起中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的中秋(节选) 1.“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与句子中“光景”一词意思最接近的 词语是( )(1 分)
A.时光 B.景物 C.景观 D.情景 2.关于“材料一”中“除夕”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人们都在欢庆除夕,除夕是那么红火热闹。 B.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除夕夜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C.除夕并没有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作者写得很简略。 D.除夕“守岁”既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又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 3.把下列诗句与对应的传统节日用线连起来(3 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中秋 端午 春节 4.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各种习俗。中秋,也有相应的习俗,请细读“材料 二”,将下列习俗补充完整。(3 分) 中秋:送节礼、( )、( )、( ) 5.两则材料都描写了传统佳节的习俗,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相同之处吗? 请判断以下说法,对的打“√”,错的打“×”。(3 分) (1)都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传统佳节的一些风俗。 ( ) (2)都表达了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的独特情感体验。 ( ) (3)都反映出老百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 ) (二)山谷中的谜底(13 分) 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 松。 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 1983 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他们支起 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 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 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 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 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 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 所以除了雪松之外 柘 柏 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帐篷中的旅行者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感到高兴。一位说:“我敢肯定, 东坡也曾长过杂树,只是由于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得到了一个启 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 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1.给文中画“ ”的句子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 分) 2.文章用一句话概括了“谜面”,这句话是: “谜底”是 (2 分) 3.有同学认为,文中画“ ”句子可以改为“就这样,反复地积、弯、 落、弹……”,语言表达更简洁。其实,作者连用 4 个“反复”是为了 (2 分) 4.文章中,“正面抗争”指的是 ,“弯曲”指 的是 。(2 分) 5.你想到了哪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成语和谚语?请各写一个。(2 分) 成语 谚语 6.“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请联 系生活实际,结合一例,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第三部分:习作(30 分) 《山谷中的谜底》一文,通过探究现象背后的秘密,告诉我们一个深 刻的道理。在生活中,相信你也能通过某种现象、某件事情,感悟其中的道 理。请你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话题,通过某种现象或某件事情写一写。 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 400 字。
400 听力材料 测试要求:监考教师先组织学生默读试题要求,再以中等速度、声音响 亮地朗读材料一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