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综合真题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综合真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顶选择题(1-65) 22、向幼儿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沂幼儿东郭先生让狼藏进了自己的书袋.后来猎 人赶来了。这时候向儿童提问“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这一问题考察的是 () A.空间认识 B.道德判断 C.自我观念 D.心理理论 【解析】D,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即对自己 或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一般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立在“信 念-愿望系统”之上,4 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成功标志是成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任务, 6 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本题中“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 即为“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23、根据塞尔曼对观点采择的研究,儿童能从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 与行为,这属于() A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C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D.相互观点采择 【解析】D,自我中心观点采择阶段,3-6 岁,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的不同;社会信息 的观点采择阶段,6-8 岁,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原因;自我反省的观 点采择阶段,8-10 岁,能考虑他人观点,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相互观点采 择阶段,10-12 岁,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从中立的第三者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 的想法和行为,需要儿童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因此属于相互观点采择阶段。 24、认为儿童的侵犯行为是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的理论是() A.生态系统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知觉学习理论 D.条件反射学说 【解析】B,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 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 化,其中替代强化是通过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着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25、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性质)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根本 特征是获取,而成年时期智力活动的性质是运用。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沙伊 B.莱文森 C.哈维格斯特 D.艾里克森 【解析】A,沙伊根据智力适应理论,把人的一生智力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见图。沙伊认 为,儿童、青少年期智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皮亚杰及其他一些 儿童心理学家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已对这一发展过程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26、斯金纳训练鸽子学习走“8”字形线路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连续接近技术 B.始予线索技术 C.消退技术 D.负强化技术 【解析】D,斯金纳在研究中,连续几天对鸽子喂少于他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 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而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 15 秒落下 食丸,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可以看出,给予鸽子食物是一种消除鸽子的饥饿的行为,对 于鸽子来说是一种负强化,通过消除饥饿这一不良刺激,使鸽子重复在获得食物之前的行为。 27、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最大的因素是() A.直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劝说 D.情绪唤醒 【解析】A,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 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 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 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 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8、关于学习的含义,错误的表述是()
A.人与动物都需要学习 B.学习就是有机体的行为改变 C.学习是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 D.学习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解析】B,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思维的持久变化的过程,并不仅限于行为的改 变。经验所引起的变化既可以是行为上的,也可以是思维上的。A 中,动物也是学习的主体, 动物确实也需要学习。 29、某学生在学校的数学计算测验中表现良好,购物时却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适合解释这 一现象的迁移理论是() A.结构匹配理论 B.关系转换理论 C.建构主义迁移理论 D.产生式迁移理论 【解析】C,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的意义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理解。学习迁移就是知识在 新的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学 习迁移就变成了在新条件下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以及对知识的心理应用 范围的扩充,学习迁移的机制实质上等同于学习的机制。 30、因自己的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情感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解析】D,奥苏泊尔对学习动机的分类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 中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 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 要。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得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31、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建立成就目标的是() A.社会目标 B.绩效目标 C.表现目标 D.掌握目标 【解析】D,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两种不同的内隐观点,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 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而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确立表现目标。 32、在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A.学习阶段 B.保持阶段阶段 C.干扰阶段 D.回忆阶段 【解析】B,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包括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干扰阶段和回忆阶段。 33、下列选项中,测定启动效应常用的方法是() A.双耳分析法 B.对偶联合法 C.知觉辨认法 D.分散注意法 【解析】C,测量启动效应是知觉辨认的方法。 34、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中,“不同情境”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解析】不同情境是自变量。 35、下列变量中,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隐记忆的是() A.年龄 B.记忆 C.加工水平 D.感觉通道转换 【解析】D,年龄和注意会影响外显记忆。加工水平会影响外显记忆,但不影响内隐记忆。 感觉通道转换会影响内隐记忆,但是不影响外显记忆。 36、康拉德( R.conrad )的实脸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音形编码 【解析】A,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37、心理学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通常不包括() A.被试分配 B.研究假设 C.材料选择 D.实验设计 【解析】B,研究假设不属于研究方法部分。 38、声笼法实验主要用来探讨的听觉特性是() A.音高特性 B.响度特性 C.音色特性 D.方位特性 【解析】D,此题考查各种实验方法的研究目的。需要重点记忆。 39、某企业考察不同工龄员工的离职意向,将整个企业 3000 名员工按工龄分为三组,两年 以下有 1000 人,两年至五年有 1500 人,五年以上有 500 人。如果采用按比侧分层随机抽样 的方法取容量为 600 的样本,那么,从两年至五年工龄的员工中应抽取的人数为() A.100 B.200 C.300 D.400
【解析】C,任意一层应该分配的人数为 =300。 40、按一定速度给被试依次呈现材料中的各个项目,让他们学习和记忆。第一次呈现时,要 求被试识记材料;从第二次呈现起,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出现时,说出紧邻其后的下一个项 目。这种记忆研究方法属于() A.全部呈现法 B.重建法 C.重学法 D.提示法 【解析】D,提示法是指系列中的刺激项目按顺序排成一列,以事先定好的速度逐项向被试 呈现。被试把刺激系列全部学习一遍以后,即回到系列的开头,开始第二遍学习,但这次要 求被试在看到一个项目时,必须努力猜出它的下一个项目。由于刺激系列是等速逐一呈现的, 所以不管被试能否猜出第二个项目,猜得对还是不对,几秒钟后,第二个项目总会以固定的 速度呈现,起到强化和纠正的作用,同时它也提示被试继续设法猜第三个项目。这样一遍一 遍地反复呈现,直至被试完全记住整个刺激系列。 41、研究者通常通过控制温度、照明、噪音以及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各种额外变量,以 突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这些做法损害最大的效果类型是()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统计结论效度 【解析】B,实验的内部效度越高,控制的额外变量越多,其结果就越能确认是由实验处理 造成的。因而它的外部效度被影响的可能性越大。 42、序列反应时方法的基本逻辑来源于() A.加法反应时法 B.减法反应时法 C.开窗实验法 D.排除-包含法 【解析】B, 序列反应时任务正是序列学习范式中的经典任务之一, 它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 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依据 减法法反应时的原理。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 43-45 题 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听到 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1)感觉可辨度低,词义可辨度高;(2)感觉可辨度低,词 义可辨度低;(3) 感觉可辨度高,词义可辨度低;(4)感觉可辨度高,词义可辨度高;感觉 可辨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是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 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词义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词义可辨
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分属不同范畴。实脸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 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词义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课辨别度低时回 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余感觉可辨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数量 4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A.2 B.3 C.4 D.5 【解析】A,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感觉可辨度,一个是词义可辨度、因变量为非靶子词的回 忆数量。 44、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A.追随的信息得到了全部加工 B.非追随的信息也得到了加工 C.左右两耳所追随的信息数量是一致的 D.非靶子词比靶子词得到了更多的加工 【解析】B, 非靶子词代表了非追随耳的加工程度,C、D 选项没有办法看出来。题干中说, 无论词义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度高时 回忆的非靶子词数量。这说明了感觉可辨度低时,对非追随耳程度比感觉可辨度高时更好。 A 选项就不对了。 45、该实验结构支持的理论是() A.早期选择理论 B.晚期选择理论 C.特征整合理论 D.资源有限理论 【解析】A,因为词义辨别度高或低代表了信息有无充分加工,充分加工是晚期选择模拟的观 点。没有被加工是早期选择理论的观点。题目中说词义辨别高低对非靶子词无影响,所以说 明信息没有充分加工。 46、一个实验有三组被试,各组被试人数相同,方差分析的总自由度为 29,该实验的被试 数为() A.8 B.9 C.10 D.11 【解析】C,方差分析的总自由度=N-1=29,则实验处理的总次数为 30,k=3,则每组的人数 为 30/3=10。
47、下列关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优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B.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选择 C.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结构功能性的交化 D.可以同时提供结构和功能的图像 【解析】C,fMRI 优点:无创性、同时提供机能性和结构性的图像、极高的空间分辨率、成 像速度快、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选择.缺点:由于不是直接检测神经活动,而是检测滞 后于神经活动 5-8 秒的氧信号因此时间分辨率低于 EEG 和 MEG;不适合幽闭恐惧症患者;噪 音大妨碍听觉上研究的应用;系统造价较高。 48、对偶比较法通常用来制作() A .顺序量表 B.称名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解析】A,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49、研究者筛取了 28 对夫妻.考查双方承受压力的差异,正确的验证方法是() A .独立 t 检验,双侧假设检验 B .配对 t 检验,单侧假设检验 C .配对 t 检验,双侧假设检验 D .独立 t 检脸,单侧假设检验 【解析】C,夫妻两个,二者之间共同生活,是有一定关联的,肯定是配对样本。考察双方 承受压力的差异,题目并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偏向(比如谁比谁高或谁比谁低),所以需要 用双侧检验。 50、统计功效是() A.ɑ B.β C.1-ɑ D.1-β 【解析】D, 1-β反映正确检验出真实差异的把握度,称为统计检验力或统计功效。 51、某被试作答了由 30 道题目构成的一个测验,所有题目对被试提供的项目信息量总和为 25 ,那么此测验对被试的测量精度(估计标准差)是() A.0.83 B.0.2 C.0.1 D.0.04
估计标准误  -1 V  【解析】B,根据 2  V 2 S S x 25 30  2.0 52、比较不同心理特质的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应采用的统计量是() A.差异系数 B.四分位差 C.平均差 D.标准差 【解析】A,变异系数又称差异系数,它是一种相对量数。变异系数 ,适用于比较同一团体 不同属性特质观测值的离散程度。也适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使用的是同种观测工具,所 测的特质相同,但样本间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 53、斯带芬森(Step henson)1953 年提出的的研究自我概念的方法是() A.语义区分法 B.Q 分数技术 C.两难故事法 D.内隐联想法 【解析】B,语义区分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其同事所创立。两难故事法由科尔伯格 创立。内隐联想法是格林沃尔德(A. G. Greenwald)在 1998 年首先提出的。 54、抽取一个容量为 50 的样本,其均值为 10,标准差为 5,其总体均值 95%的置信区间为 () A.[8.60 ,11.40] B.[8.04 ,11.96] C.[7.65 ,12.35] D.[6.90 ,13.10] 【解析】A,总体方差未知时,σ _ x=S/ 带入公式 _ X-1.96σ _ x<μ< _ X+1.96σ _ x,是 [8.60,11.40]。 55、关于心理测量中的行为样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被试有代表性的行为 B.能反映被试行为特征的一组行为 C.被试出现的可观测行为 D.被试行为取样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 【解析】D,行为样本是从总体行为中抽取出来的,能够反映个体特定心里特质的一组行为, 可根据对这一组行为的测量结果推断其心理特质。被试的行为样本要有代表性,不能存在偏 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