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5年湖北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5 年湖北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概念(共 5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8 分)配第-克拉克定理:指提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早 在 17 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 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 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 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 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 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的。克拉克认为他的发现只是 印证了配第在 1691 年提出的观点而已,故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可以表达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 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 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这不仅可以 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国家 在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 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 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 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 2.(8 分)罗斯托基准:指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主导产业选择提出的准则。罗斯托在 借用赫希曼的前向、后向联系思想的同时,提出旁侧波及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联系 更广泛的基准——扩散效应基准。这一基准的含义是,选择具有扩散效应(回顾,旁侧,前 瞻)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关联链上的各产业 中,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3.(8 分)贝恩指数:指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之一乔·S·贝恩提出的通过考察利 润来确立垄断势力大小的指数。他的理由是,在一个市场中,若持续存在超额利润,一般 就反映了垄断的因素。与测量需求的价格弹性或边际成本相比,现成的利润统计资料是容 易找到的。当然,一个问题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纯利润,与会计角度上的利润不是一 回事。因此,为了能够计算超额利润,人们至少必须把会计上的利润换算成资本的机会成 本或正常的收益率。贝恩把会计利润定义为:πA=R-C-D。其中 R=总收益,C=当期成 本,D=折旧。于是超额利润或经济纯利润的定义就等于πe=R-C-D-iv。这里 v=业主 的投资额 i=从投资中可以获得的收益率因此利润率就等于πe/v。 上述利润率看来是和价格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差额有关的。勒纳指数考察的是价格与边 际成本之间的差额,所以这两种指数似乎是一回事(如果 MC=AC);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 着一个基本区别。一个纯粹或非纯粹的垄断者可能持续获得经济利润,但是并不是说必然 会得到这种利润。而且,如果对他或她的产品需求不足的话,即使是一个纯粹的垄断者也 无法获得经济利润。所以贝恩指数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虽然持续的高额经济利润率可能 表示有垄断存在,但缺少这种经济利润并不就意味着垄断势力消失了,它告诉我们的是可 能的垄断势力而不是对垄断势力的直接计量。
4.(8 分)韦伯工业区位论:指韦伯的专门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优化的理论。 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包括经济 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的理论。20 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系统、完整地建 立了工业区位理论模式,成为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韦伯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区位因 素决定生产场所,即生产费用最低、经济效益最大的地点。他认为,运费、劳动费用以及 集聚等因素是工业区位指向的决定因素,并由此得出三条区位法则,即运输区位法则、劳 动区位法则、集聚或分散法则。以韦伯为代表的古典工业区位论,是微观、静态、局部均 衡的特殊区位论,主要从成本一效益角度进行工业区位研究。 5.(8 分)“马歇尔冲突”:指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端之间 存在冲突的观点。马歇尔把市场形态归结为两种,即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并把前者视为 基本的和正常的形态,把后者视为非基本的和非正常的形态。他在研究分工与机器、某一 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与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企业形态等问题时,触及到规模经 济问题。他也承认规模经济的好处,即大量生产带来的好处,并认为这种好处和产业组织 有关。同时,马歇尔还注意到,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会带来垄断的发展,而垄断会阻碍价 格机制的自由运行,阻碍自由竞争的发展。马歇尔试图协调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端之间的矛 盾,企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生成一发展一衰退”的过程模式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 蔓延的,或者说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均衡的。在他晚年的著作《工业和贸易》中, 他还不忘记协调这一矛盾。他认为,产业组织中虽然有竞争和垄断的区别,但二者之间并 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只是程度上不同而无实质上的差别。马歇尔的这种观点后来受到抨 击。“马歇尔冲突”中的规模经济和垄断之间的关系,正是产业组织理论所要探讨的中心问 题之一。 二、简答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15 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标志。 答:产业结构高度化通常指那些新兴产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所处地位日益重要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 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若从广义产业结构的角度看, 所谓产业结构的高度话,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二和第 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逐步上升。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较大。通常情况下,三 次产业结构的重心是沿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的,如果分配在第一产业的资 源居多,或第一产业创造的 GDP 占全部 GDP 的比重过大,则这种产业结构就是低水准的。 反之,如果分配在第三产业的资源居多,或者第三产业创造的 GDP 占全部 GDP 的比重居多, 则这种产业结构就是高水准的。因为这个趋势不仅说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还说明了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和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的不断提 高。
第二,工业结构中加工组装工业占的比重较大。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工业结构中, 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如果是以原材料工业、初级产品工业为主,那么这种工业就是 低度水准的工业;如果加工组装工业占的比重较大,则这种工业结构就是高水准的。当一 个地方的工业结构转变为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时,这个地方的产业结构便已经接近或实现 了高度化。 第三,产业资源分布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的比重较大。按资源分布的密集程度,产业 结构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 门要吸收农村中剩余的劳动力,而且资金短缺,这时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 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阶段,需要积累足够的资金,因而这时的产业结构以资金密集型为主; 当经济发展进入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工业时期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就会占据 主导地位。所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发展为资金密集 型产业为主,再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 2.(15 分)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答: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自然垄断指某些行业或部门为了有效生产而只需要一个生产者或厂商的市场状况。这 种行业可能始终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若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厂商生产将产生较高的 平均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自然垄断部门一般有电力、石油、天然气、自来水和电 信等行业。自然垄断的形成,使得一个大规模厂商能够依靠自己的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 本,使得规模经济的益处由该厂商充分加以利用。自然垄断有时来源于某些地理条件。在 自然垄断的部门中,政府通常对厂商加以认可,以批准该厂商进入该行业经营,或者在不 利后果发生之前进行制止,以免损害公共利益。 规模经济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 收益的增加。在长期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 得到各种益处,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时降低。 (1)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的理论基础之一 西方自然垄断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大概经历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三个 阶段,它们各自解释了自然垄断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从总体上推进了社会对自然垄断的认 识。 规模经济是第一个阶段。任何企业进行社会生产时,它总会面临生产成本问题。如果 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过高,则其必然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 本相对较低,则它就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但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 了技术等因素的作用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也可以随着生产总产量的 增加而趋于下降,原因在于当企业的总产品不断扩大时,原先的固定成本被逐渐摊薄。这 在固定成本投资较大的企业表现的尤为明显。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时,
规模经济就出现了。当社会对某些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速度与幅度提出要求时,这 个行业往往就是自然垄断。规模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单一领域行业的自然垄断。 (2)多数情况下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高度一致 铁路行业是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虽然规模经济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决定自然 垄断的是成本弱增性.但在多数情况下,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是高度一致的,在一定范围内,成 本弱增性正是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铁路行业是典型的网络产业,需要建立从生产设备到用 户室内服务所需的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的规模(使用者数量和距离)越大,越需要庞大的固 定资本投资.一般情况下铁路线路的短期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在 50%-s0%.根据实际调查, 铁路线路基础设施确实存在规模经济性,因而其提供者具有自然垄断的地位.但是铁路运营 并不具备规模经济性。 (3)自然垄断需要管制 由于企业处于自然垄断的地位,如果政府对价格放手不管,垄断企业必然会把价格定 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交点上,获得垄断利润。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当价格 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总福利才最大。而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企业必然亏损。因为平均成 本的不断下降,说明边际成本必然小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定价必然使总成本大于总收入, 这就是自然垄断理论中的定价矛盾。这一矛盾使社会陷入社会福利与企业利益之间进行取 舍的两难状态,使得对自然垄断的治理成为必要。 传统的这种自然垄断认识和看法建立在单一产品基础之上,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认 为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会导致低效率,政府必须对进入与价格等事务进行干预。而 规模经济属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有利现象,与政府的管制无关。 三、论述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 80 分) 1.(40 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答:(1)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 因素。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 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 济的向前发展。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 ①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 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②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 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 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③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 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④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 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 发展为基础的。 (2)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既取决于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取决于产业发 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致方向是: ①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既要发展物质产品制造产业,又要发展服务产品提 供产业;既要发展消费品制造产业,又要发展资本品制造产业。 ②在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这不仅是增 加就业、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制 造业竞争力的需要。 ③在战略产业领域中,掌握控制力,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能源和基础原材 料产业,高度重视重要装备制造业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④在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⑤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不断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①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 的投入力度,鼓励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支持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以及 有机食品优势产业带。以良种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产业链开发,大力发展农畜产品 深加工。 ②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 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产业,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重点 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基础性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讯与下一代互连网 等一批关键技术和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信息技术产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和特有的生物资 源,鼓励研究开发基因操作、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等前沿技术,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支 持开发符合我国资源和环境特点、具有技术特色和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光电子材料、 高性能结构和新型特种功能材料等产品。积极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在突 出产业、资源和经济特色的基础上,有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推进高新技 术产业的集聚。
③以增强产业整体素质为核心,加快产业技术装备升级。把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作 为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汽车、 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冶金、轻纺、建设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以增强 重大装备研发能力为重点,加快装备工业升级,围绕新型发电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设备、 环保装备、数控机床、测控设备、突出抓好重大装备的国产化工作。 ④以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扭转服务业发展 长期滞后局面,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服务业比重,扩大服务业门类, 增加服务业产品。加速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振 兴现代物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文化、体育和非义务类教育的产业 化步伐。优先支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素质和水 平。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升级,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 ⑤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地区 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 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国家对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着 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或产品,积极引导东部地区资金、技 术、人才等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在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按照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和优化第 二产业,加快重点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鼓励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 ⑥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结合起来,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完善国有资本有 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 领域。引导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快重组步伐,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参与国有经济战 略性改组,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垄断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推动建立和完善公 开透明、监管有效的垄断行业管理体系。 2.(40 分)我国振兴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战略及其意义。 答:老工业基地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在东北振兴计划中,东北三省都将发挥东北老 工业基地在人才储备、技术积累、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建设机床、航空、汽车、 造船、发电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工业的制造业基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 国民经济具有装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体系,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基地。 (1)我国振兴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战略 ①提高东北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第一,制订和实施振兴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法律,推动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迅速发展。
国家应当以立法形式确保东北地区制造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发展,尽早制订和实施振兴 东北地区制造业的相关法律(如产业竞争力强化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法等)。在制订的法 律中应明确振兴对象、制订振兴计划、确保资金和企业行为这四个环节及其运行机制,以 确保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产业政策的权威性、系统性、持续稳定性和协 调性。 第二,高度重视并强化产业技术竞争力。 为确保振兴东北地区制造业相关法律和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国家应当制订加强以东 北地区制造业为中心的制造业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法律和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确保与产业结 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实施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加强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法 律,应明确国家、产业、地方团体、大学及企业在加强产业技术竞争力方面的责任,决定 相关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国家产业技术战略明确我国在新世纪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重 点技术领域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各主要行业应以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为指导,制订本行业的 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建议国家设立产业竞争力委员会,下设东北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分委 会,政府管理与实施机构应强化其战略职能,推动产、学、研、官的四结合研究开发体制 的健全运作和发展。 第三,制订相应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并营造良好宽松的经济环境。 政府应当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外部环境,营造良好宽松的经济环境,提 供企业健全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此,政府要彻底转变职能,改革与企业相关的诸项制度; 制订一系列公平、公正的法令、法规,保护合法竞争,主要采取计划、指导、金融税收等 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宽松的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事业创新和经营创新的环境条件。另 外,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 WTO 规则,并通过立法和必要的干预,克服市场缺 陷,充分利用多边规则维护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第四,制订推进地区高技术产业开发政策,推进产业聚集,充分发挥地方活力。 国家应制订推进特定地区高技术产业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特定地区促进以高技术及 其产业发展为中心的工业开发法制化、正规化。这将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的产业聚 集,充分发挥地方活力,建设各俱特色的高技术开发园区。制订这项政策应明确推进地区 高技术开发的主导思想、政策目标,决定高技术开发指导方针、高技术开发计划的实施及 政策措施;规定高技术开发地区应解决的课题和申请参加地区高技术开发的必备条件。在 推进地区高技术产业开发过程中要坚决克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和产业分散的弊端。 ②解决技术“瓶颈”的政策措施。 第一,制订法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应当借鉴日本政府几十年来振兴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本做法和思 路、成功的经验,从国家的高度,制定和实施振兴东北地区制造业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法 律及长期综合战略,以提高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技术竞争力。
第二,加速产业技术开发体制的建设。 从提高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和增强技术竞争力的高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技术开发体制。在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中,切实解决和处理好出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 对其中可能产生的某些弊病进行分析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 技术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加大力度培育大 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给大企业集团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 技术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 第三,振兴制造基础技术、充实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开发。 建议针对未来 10-15 年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市场需求预测和技术预测, 在此基础上制定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发展战略,明确重点技术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关系 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计划及其目标。下大力气,采取“产、学、官” 合作的方式和措施,稳步提高基础机械、机械基础件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推进科 技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基础材料的研究开发。 第四,加速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强化新成果的转化和管理。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科技部门应通过立法的手段,来加强宏观管理,利用 市场规律和价格手段规范研究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行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做 好有关创新活动的政策导向、咨询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军用技术 向民用的转移。 第五,完善“产、学、官”协作体制,推进技术创新。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学、官”各自潜力,增强产业技术竞争力,建议实行如下 制度:产业技术研究资助制度(由国家对大学年轻研究人员提供资助)、产业技术实用化资助 (政府对民间企业资助)、产业技术合作研究制度(政府出资雇用或派遣研究人员)、外部评价 制度(由政府委托民间企业等实施评价)。 第六,加速知识基础储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标准化活动。 国家及产业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当前东北地区制造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方向和重大 课题,突出重点,研究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对策,提出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知识产 权及其保护战略研究报告。 第七,推进产业领域的信息化,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加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推进东北地区制造业的信息化。 在深入调查和分析主要行业信息化的现状基础上,制定东北地区制造业信息化中长期计划,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为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建立法律保障体系。着力开发相关关键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大 力开发软件技术、接口技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