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方面论述 5G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1)概述 5G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与 4G 比较有哪些特点 .. 3
(2)5G 系统的应用背景 .................................... 6
(3)5G 系统网络架构探讨 .................................. 7
(4)5G 系统的关键技术 ................................... 10
(5)5G 系统优势与难点 ................................... 11
(6)5G 频谱资源分配进展 ................................. 14
参考: .................................................. 16
(1)概述 5G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与 4G 比较有哪些特点
发展概况:
① 早在2009年,华为就已经展开了相关技术的早期研究,并在之后的几年里向外界展
示了5G原型机基站。
② 2013年2月,欧盟宣布将拨款5000万欧元,加快5G移动技术的发展,计划到2020年推
出成熟的标准。2013年5月13日,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的核
心技术,这一技术预计将于2020年开始推向商业化。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
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且最长传送距离可达2公里。相比之下,当前的第四代长期演进(4GLTE)
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而此前这一传输瓶颈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一个技术难题,而三星
电子则利用64个天线单元的自适应阵列传输技术破解了这一难题。与韩国目前4G技术的传送
速度相比,5G技术预计可提供比4G长期演进(LTE)快100倍的速度。利用这一技术,下载一
部高画质电影只需十秒钟。华为在2013年11月6日宣布将在2018年前投资6亿美元对5G的技术
进行研发与创新,并预言在2020年用户会享受到20Gbps的商用5G移动网络。
③ 2014年5月8日,日本电信营运商NTTDoCoMo正式宣布将与Ericsson、Nokia、Samsung
等六家厂商共同合作,开始测试凌驾现有4G网络1000倍网络承载能力的高速5G网络,传输速
度可望提升至10Gbps。预计在2015年展开户外测试,并期望于2020年开始运作。
④ 2015年3月1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已成功研制5G网络,并进行100米内的
传送数据测试,每秒数据传输高达125GB,是4G网络的6.5万倍,理论上1秒钟可下载30部电
影,并称于2018年投入公众测试,2020年正式投入商用。2015年3月3日,欧盟数字经济和社
会委员古泽奥廷格正式公布了欧盟的5G公司合作愿景,力求确保欧洲在下一代移动技术全球
标准中的话语权。奥廷格表示,5G公私合作愿景不仅涉及光纤、无线甚至卫星通信网络相互
整合,还将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移动边缘计算(MEC)和
雾计算等技术。在频谱领域,欧盟的5G公私合作愿景还将划定数百兆赫用于提升网络性能,
60GHz及更高频率的频段也将被纳入考虑。欧盟的5G网络将在2020年-2025年之间投入运营。
2015年9月7日,美国移动运营商Verizon无线公司宣布,将从2016年开始试用5G网络,2017
年在美国部分城市全面商用。
⑤ 2016年3月,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4G相比,不仅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网络体验,
同时还将满足未来万物互联的应用需求。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将在2016-2018年进行,分为
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实施。2016年11月,举办于乌镇的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美国高通公司带来的可以实现“万物互联”的5G技术原型入选15项
“黑科技”——世界互联网领先成果。高通5G向千兆移动网络和人工智能迈进。
⑥ 2017年2月9日,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宣布了“5G”的官方Logo。现状上看,我国
是全球范围内较早进行5G研究、研究范围较广泛、发展前景较理想的国家之一。在2017年,
我国工信部发布了5G中频谱信息。
⑦ 2018年2月,我国华为集团已经完成了5G模式下的通话测试。
⑧ 2019年10月31日,我国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公布5G商用套餐,并于11
月1日正式上线5G商用套餐。2019年,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
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5G技术已经迈入商用阶段。2019年9月,我国华为公司结
合自身研究成果,呼吁国际社会给予协同合作,为5G的全球化应用提供保证。2019年作为5G
技术应用元年,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00万人以上的规模。
⑨ 2020年底,我国5G个人用户总量有望达到5000万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5G技
术的研究仍在继续,且部分地区的基站建设、通信设施完善活动正在加速,这为我国5G技术
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支持。
与4G相比的特点:
① 速度的大幅度提升:这是因为5G通信突破了无限传播的一大瓶颈,通过使用高频电
波加快了在空中传播的速度,使信息的传递速度翻了几倍。同时,在5G时代,同一基站下的
两个用户互相进行普通的通信沟通时,他们的交流数据将不再需要基站转发,而是直接从一
部手机到另一部手机。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空中资源,也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
② 基站的要求更高:如今的通信基本都要依赖电磁波,要提高电磁波的传播速率,就
要提高电磁波的频率。但是在实际应用时,频率越高传播途中的损失也就越大。也就是说,
对信号发射基站的要求也就越高,自然对技术的要求也就很高。5G 预期将采用微基站,它
是一种覆盖面积小,体积小,并且成本也相对低很多的基站。
③ 从时延性上来说,5G的时延时间大大降低,这对于很多实时应用的影响很大,比如
说游戏、视频和数据电话、自动驾驶等等。5G每平方千米的最大连接数也是4G的一百倍,支
持的最高移动速度是1.5倍。5G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传输路径的变化。以往我们打电话或者
传照片,信号都要通过基站进行中转,但是5G之后,设备和设备之间就可以直接进行传输,
不需要再通过基站。
④ 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来说,4G可能还是主要解决上网看电影、聊天玩游戏
等,但是5G更多是解决数据问题。高速率对于云技术来说是很重要的,未来数据都上传云端,
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都交给云。
⑤ VR的发展,前两年VR这个概念炒得非常火,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人体验过VR之后,热
度却渐渐降了下来。原因就是,VR的技术显然还没有成熟,体验过后会发现,一些VR头盔会
给人带来眩晕感,而且随着玩的时间加长,这种眩晕感越重。其实就是因为数据传播的速度
跟不上我们大脑和眼睛的反应时间,两者产生了一个时间差,虽然看起来非常小,但却能在
我们的身体上产生很大的反应。5G的低时延性,使VR的发展瓶颈得以突破,所以未来我们会
不会像《头号玩家》里都能在“绿洲”上畅游,也是说不准的事情。
⑥ 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一样,都是速率和容量的大户。5G发展后,物联网
终端设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物流等等方面也会更加智能。就比如,
我们以后的物流信息,可能就不是单纯到了那个城市那么简单,而是能具体到哪条街道这样
详细的信息。
⑦ 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目前的无人驾驶虽然已经上路,但是技术相对来说还不是很
成熟,其中跟网络也有很大的关系。上面我们也说到了,5G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低延时。这
对于自动驾驶来说至关重要。想象一下,一旦前方发生危险,如果网络环境达不到要求,导
致系统无法快速响应,车毁人亡的悲剧不可避免。
总之,和4G相比,5G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按照3GPP的定义,5G具备高性能、低延迟与高
容量特性,而这些优点主要体现在毫米波、小基站、Massive MIMO、全双工以及波束成形这
五大技术上。
(2)5G 系统的应用背景
① 5G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驱动力:一方面以长期演进技术为代表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已全面商用,对下一代技术的讨论提上日程;另一方面,移动数据的需求爆炸式增长,现有
移动通信系统难以满足未来需求,急需研发新一代5G系统。
② 5G的发展也来自于对移动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
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中,新的服务和应用层出不穷,全球移动宽带用户在2018年有望达到
90亿,到2020年,预计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需要在当前的网络容量上增长1000倍。移动数据
流量的暴涨将给网络带来严峻的挑战。首先,如果按照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容量难以支
持千倍流量的增长,网络能耗和比特成本难以承受;其次,流量增长必然带来对频谱的进一
步需求,而移动通信频谱稀缺,可用频谱呈大跨度、碎片化分布,难以实现频谱的高效使用;
此外,要提升网络容量,必须智能高效利用网络资源,例如针对业务和用户的个性进行智能
优化,但这方面的能力不足;最后,未来网络必然是一个多网并存的异构移动网络,要提升
网络容量,必须解决高效管理各个网络,简化互操作,增强用户体验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
挑战,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流量需求,亟需发展新一代5G移动通信网络。
③ 在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业务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加快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商业化的进程。5G通信已经成为现代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网络通信的趋势,使网络资源的应用
得到进一步提升。
④ 国家的发展被推动,因为这项高端技术,对于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和安全的网络时代有
着非常正面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这项技术,我国也在5G通信技术上进行了大力研究,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⑤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5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基础,使5G移动
通信网络有更加高质量的传输和系统效率技术。未来,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其技术
将在三个主要方面得到明显的提升:无线传输、无线通信频率的利用率更高、用户体验方面
更为人性化。特别的,在交互式游戏和3D支撑能力方面可以给用户更好地使用体验。最后,
5G移动通信系统在其室内移动通信业务上也有较大的提升。在新的5G通信技术影响下,无线
信号的覆盖率更高,实现更好的室内移动信号通信。
⑥ 3大应用场景的需求,增强移动宽带、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海量机器类通信。
(3)5G 系统网络架构探讨
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空口。接入网是“窗口”,负责把数据收上来;承载网是“卡
车”,负责把数据送来送去;核心网是“管理中枢”,负责管理这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拣,
然后告诉数据,该去何方。
① 接入网(RAN)变化:在 5G 网络中,接入网不再是由 BBU(主要负责信号调制)、
RRU ( 主 要 负 责射 频 处 理) 、 天 线 这 些 东西 组 成了 。 而 是 被 重 构为 3 个功 能 实 体 :
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单元)、DU(Distribute Unit,分布单元)、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单元)。EPC(就是 4G 核心网)被分为 New Core(5GC,5G 核心网)和 MEC(移
动网络边界计算平台)两部分。MEC 移动到和 CU 一起,就是所谓的“下沉”(离基站更近)。
BBU 功能拆分、核心网部分下沉。把网络拆开、细化,就是为了更灵活地应对场景需求。依
据 5G 提出的标准,CU、DU、AAU 可以采取分离或合设的方式,所以,会出现多种网络部署形
态。这些部署方式的选择,需要同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业务的传输需求(如带宽,时
延等因素)、建设成本投入、维护难度等。A.与传统 4G 宏站一致,CU 与 DU 共硬件部署,构
成 BBU 单元。B.DU 部署在 4G BBU 机房,CU 集中部署。C. DU 集中部署,CU 更高层次集中。
D.CU 与 DU 共站集中部署,类似 4G 的集中化无线接入网(Centralized RAN,C-RAN)方式。
② 承载网变化,承载网是基础资源,必须先于无线网部署到位。5G 想要满足以上应用
场景的要求,承载网是必须要进行升级改造的。在 5G 网络中,之所以要功能划分、网元下
沉。前面再谈接入网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前传、回传等概念说的就是承载网。这里我们再来
具体看看,对于前、中、回传,到底怎么个承载法。
前传:a.光纤直连,每个 AAU 与 DU 全部采用光纤点到点直连组网。b.无源 WDM 方式,将
彩光模块安装到 AAU 和 DU 上,通过无源设备完成 WDM 功能,利用一对或者一根光纤提供多
个 AAU 到 DU 的连接。彩光模块:光复用传输链路中的光电转换器,也称为 WDM 波分光模块。
c.有源 WDM/OTN 方式,在 AAU 站点和 DU 机房中配置相应的 WDM/OTN 设备,多个前传信号通
过 WDM 技术共享光纤资源。OTN(光传送网,OpticalTransportNetwork),是以波分复用技
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
中传(DUCU)和回传(CU 以上):由于中传与回传对于承载网在带宽、组网灵活性、网
络切片等方面需求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可以使用统一的承载方案。主要介绍一下两种方案,
承载网中采用的 FlexE 分片技术、减低时延的技术、SDN 架构等,还需进一步了解。a.利用
分组增强型 OTN 设备组建中传网络,回传部分继续使用现有 IPRAN 架构。IPRAN:是针对 IP
化基站回传应用场景进行优化定制的路由器/交换机整体解决方案;b.中传与回传网络全部
使用分组增强型 OTN 设备进行组网。
③ 核心网变化,网络逻辑结构彻底改变了。5G 核心网,采用的是 SBA 架构(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即基于服务的架构)。SBA 架构,基于云原生构架设计,借鉴了 IT 领
域的“微服务”理念。把原来具有多个功能的整体,分拆为多个具有独自功能的个体。每个
个体,实现自己的微服务。有一个明显的外部表现,就是网元大量增加了。除了 UPF 之外,
都是控制面。网元看上去很多,实际上,硬件都是在虚拟化平台里面虚拟出来的。这样一来,
非常容易扩容、缩容,也非常容易升级、割接,相互之间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核心网工程师
的福音)。简而言之,5G 核心网就是模块化、软件化。就是为了“切片”,就是为了满足不
同场景的需求。如,在低时延的场景中(例如自动驾驶),核心网的部分功能,就要更靠近
用户,放在基站那边,这就是“下沉”。下沉不仅可以保证“低时延”,更能够节约成本,
所以,是 5G 的一个杀手锏。
④ MEC(mobile edge coumputing)移动边缘计算,随着移动端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增
加,传统网络架构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有了基于 NFV 和 SDN 技术的云化核心解决方案,
云计算成为核心网络架构的演进方向,将所有计算放在云端处理,终端只做输入和输出。然
而随着 5G 的到来,终端数量增多、要求更高的带宽、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密度。于是提出
了 MEC 移动边缘计算的概念,在无线侧提供用户所需的服务和云端计算功能的网络架构。用
于加速网络中各项应用的下载,让用户享有不间断的高质量网络体验,具备超低时延、超高
宽带、实时性强等特性。
⑤ 5G 中的 NFV 和 SDN,未来 5G 网络将是基于 SDN、NFV 和云计算技术的更加灵活、智
能、高效和开放的网络系统。5G 网络架构包括接入云、控制云。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架
构引入,控制承载进一步分离,各系统同平台部署,系统互通和协同工作更为方便。
5G 网络架构的三朵云。蓝色的无线接入云,支持控制和承载分离、接入资源的的协同管
理,满足未来多种的部署场景。红色的控制云,实现网络控制功能集中,网元功能具备虚拟
化、软件及其重构性,支持第三方网络能力开放。绿色的转发云,将控制功能剥离,转发功
能靠近各个基站,将不同的业务能力与转发能力融合。其中,网络控制功能会根据物理区域
进行划分,具体分为本地、区域和全局集中 3 种,一般来说控制功能会部署在数据中心,并
通过北向接口来实现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资源控制和路由寻址等功能。总体来看,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