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全国 1 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 1 至 7 页。第 II 卷
8 至 12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
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题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题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第 I 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甲市 2008 年户籍人口出生 9.67 万人,出生
率为 0.699%;死亡 10.7 万人,死亡率为 0.773%。
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 14 年。图
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
成 1—2 题
1.甲市可能是
A. 西宁
B.延安
C.上海
D. 广州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题目中给出的有关信息,
可以计算出该市的总人口和死亡率,可以发现该地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负增长,从而可
以判定应选----上海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
C. ③
B. ②
D. ④
【解析】从上题可知甲市人口增长为现代型,图中四地为现代型的只有 A
图 2 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
中 N 地气压高于 P 地.读图 2,完成 3—5 题。
3. N 地风向为
A. 东北风
C. 西北风
B. 东南风
D. 西南风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N 处在高压脊上 ,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只向低压,
在北半球右偏----东北风
4.
M、N、P、Q 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A. M 地
C. P 地
B. N 地
D. Q 地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P 处低压槽部,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应选 C
5. 当 M 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 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 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解析】 M 处在北半球,气压最高的月份在冬季 1 月,故选 D
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
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
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
图(图 3)。读图 3,完成 6—8
题。
6. 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
为
A. 80M
B. 110M
C. 170M
D. 220M
【解析】从题目当中很清楚看出,两地高度分别为 260 和 150, 故高差为 110 选 B
7.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道路重合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①水平距离最长,不会是直线,③水平距离最短,两地之间的最高
点可达 375 米左右,排除法,可选 D.
8.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A.道路③
B.道路①
C.道路①和② D.道路②和③
【解析】运输重型机械,最好选平坦的道路,故选 B.道路①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 94700km²,表 1 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
盖类型面积构成,图 4 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 据此完成 9-11 题。
表 1 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
类型
箭竹及灌丛 阔叶林 旱地
水田 石砾地、裸地 高山灌丛草甸
比重(%) 28.90
25.30
10.40
3.10
5.70
9.在该水源地内
A.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
B.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
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 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
【解析】从图 4 可以看出,阳坡面积大于阴坡,面积越大,坡度越小选 A,而根据题目
中提供的数据可以算出阔叶林面积不是最小,
1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
【解析】根据图表,阳坡水土流失较重,选 B.
11.该水源地位于
A.长江三峡谷地 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 D.江南丘陵
【解析】该地为亚热带,且为调水的水源地、谷地。选 C,汉江谷地。
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
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较早在中央机构就设有的重要官职,根据材料的推
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
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 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解析】可采用逐一排除法。a 项错误,当时南方经济落后北方;c 项错误,相当长时
期内,北方文化处于领先地位;d 项迷惑性很大,刘邦得天下和原楚怀王都是汉人统治,
民族融合应该是两个或者几个不同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所以 d 不对。刘邦得天下
后因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所以:“楚歌”得以流行天下。
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一下嘴能体现
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解析】 初唐书法“娟秀淡雅” 反映了南方文化的特征。
15.表 2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朝代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区域
北方
南方
965
111
149
65
493
257
459
830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 2 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南方的户数逐渐增加,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
故选 D 项。
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解析】逐一排除法。A 错误。辽是契丹所建立,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西夏是党项
族的一支。B 中,北宋建立于 960 年,辽建国于 907 年,国号契丹,916 年始建年号,早于宋。
D 错误,约为兄弟之国的是宋辽,西夏向宋称臣。故 C 正确。
17.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
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收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 B 项。
18.1917 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
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
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咋此强调
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
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
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
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
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四次战役特征的认识,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
等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 18 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
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
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解析】从时间判断 18 世纪的法国是封建专制制度 ;从有效信息上看 ,“国王把大事全委
托给大臣或办事员 ”从反面说明国王权力至上的特征 。
21.1787 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
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解析】首先可以根据美国当时民主现状,黑人和印第安人并没有同白人对等的权利排除
b ;再可以根据美国总统和议会由选举产生是其民主性排除 a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自由主
义 ,工业革命时期成为流行的社会思潮和政策 ;“不得授予贵族爵位”信息应该是防止和
反对专制特权的。这个题是内涵式文综题。内涵式综合是指用其他学科知识解答本学科的问
题。此题关键是弄清楚共和主义的实质:即共和主义。核心是民族国家的构建和民主制度的
建设。这是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根本要求和本质内容。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原则。 共和是政体。之后针对针对美国独立前 13 个州,英国是分治,美
国联邦宪法目的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国情来确定。此题并没有超纲。只是一个标准的文综题。
解答此题要用到政治学科的政治学部分国体、政体的内容来解答。
22.19 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
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
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 世纪中期”,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确立,再结
合材料中的“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说明当时工厂纪律严格。
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 1998 年写道,20 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
热战冷战不断,但 20 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
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
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 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解析】从材料中的“全球化”等信息可以看出,达伦道夫强调的是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24.某小企业 2008 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 8 元,产量为 10 万件,甲种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 6 元。如果该企业 2009 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10%,其他条件不
变,那么,该企业 2009 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 2008 年相比
A.增加 8 万元
B.增加 6 万元
C.减少 14 万元
D.不变
【解析】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
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
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在本题中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非仅指
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应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
品的价值。因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某小企业生
产的甲种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6 元出信,即 10 万×6 元=60 万元,又
因为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即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10%,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10%(10 万件×(1+10%)=11 万件),其它条件不变(重要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
所以,该企业的销售收入为 11 万件×6 元=66 万元,所以,比上年度销售收入增加 6 万元。
所以本题选 B
25.某餐馆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 5%。小明和爸爸去该餐馆吃饭共消费 200 元,在结账索要
发票时被告知,如果不要发票,可以获得一瓶价值 4 元的饮料,小明和爸爸表示接受,
上述做法
①使餐馆少缴纳 6 元税款
②使餐馆多获得 6 元收益
③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④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十分灵活,贴近生活,最容易迷惑学生的就是选项①,也是学生错误最多的。
因为在小明和他爸的这次消费中,该餐馆应纳税额是:200×5%=10 元,不开发票,就意味
着餐馆偷税 10 元。如减去 4 元的饮料成本,应是餐馆在偷税的基础上多获得 6 元的收益,
但餐馆偷税额仍是 10 元,这是不变的。另外,消费不开具发票,也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
益。所以本题选 B
26.当下,我国很多地方摊贩经营非常活跃,但存在经营不规范现象。有的地方以建立固定
经营场所的方式给小贩提供经营空间,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促进这类
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①实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
②扩大政府调控范围
③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
④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从审题中,首先可排除①,因为“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
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而材料和本题设问很显然是个体经济。从材料中也不能体现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