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液体点滴速度检测装置.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液体点滴速度检测装置 陈林辉 夏效禹 伍玉 摘要:本系统以单片机为最小控制核心,由主站控制模块、从站控制模块、滴数 测量模块、容量测量模块、报警模块等构成。系统通过 RS232 串行通信总线, 根据自定协议,实现了可由一个主站控制多个从站的液体点滴速度检测装置。主 站可定点、巡回检测或设定所有从站点滴速度,声光报警并显示报警从站号;从 站根据红外对管测得的点滴速度使输液瓶上下调整以达到设定值,从站亦可以设 定自身点滴速度、测试容量,声光报警并手动解除报警。滴数范围是 20 滴/分钟 ~ 150 滴/分钟。人机界面友好,达到了很好的性能指标。 一、 方案比较与论证 1、液滴测速方案 方案一:采用液位传感器来检测。将液位传感器放置在受液瓶中,根据受液 瓶中液面的增长来检测一定时间内滴下液滴的数目,由此计算出液滴速度。但是, 由于液滴很小,液位增长不明显,液位传感器精度有限,会引入很大的误差。 方案二:采用红外对管来检测。将红外对管固定在滴管两侧,当液滴滴下时, 红外光被散射,对管检测到的光强减弱,由此可以对液滴进行计数,从而计算出 液滴滴速。由于滴管较细,且我们在对管周围包裹一层黑色胶带,液滴滴下时, 红外对管检测到的光强与无液滴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液滴的检测误差很小。 综上所述,选取方案二。 2、电机选择方案 方案一:采用直流电机。其中直流电机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但运动精度较 低,难以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如用直流电机调整输液瓶的高度,将难以控制其 精确位置,系统稳定性较差,较难达到题目的要求。 方案二:采用步进电机。 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机 构。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 个固定的角度(及步进角)。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 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 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综上所述,选取方案二。 3、 剩余液量检测方案 方案一:采用液位传感器来检测。可是传感器不好放置,且精度有限。 方案二:采用压力传感器来检测。将输液瓶悬挂在压力传感器装置下,当瓶 内液体少于一定值时,施加在传感器上的压力值减小到一定范围,我们可以根据 传感器的输出判断出瓶内液面高度。输液瓶下的滴管也有一定质量,且输液瓶离 地面高度不同时滴管对压力传感器上的压力值的贡献也不一样,但是由于题目允 许液面在一定范围内时报警,那么滴管造成的误差不会对报警的液面高度产生很 大影响。 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值较小,且变化幅度小,若直接测得电压值,会产生 较大误差。于是我们采用一款电压频率转换芯片 KA331,将输出电压转化为频 率测量,小幅度的电压变化也可造成较大的频率变化,使得系统控制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选取方案二。
二、 总体方案论证 根据以上方案论证与比较,本系统由主站和从站两部分构成。主站由键盘 与显示模块、从站控制模块、串行通信接口、报警电路等构成。主站通过 RS232 总线监测或控制从站液滴滴速,并在液面降到定值时声光报警。从站由步进电机 及其驱动模块、红外对管滴速监测模块、压力测量及电压频率转换模块、声光报 警模块、键盘与显示模块等构成。从站根据主站的控制对滴速进行调节,在主站 无控制信号时可自主控制滴速,在液面低于定值时声光报警,并可以手动解除报 警。其系统框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系统框图 三、 理论分析与具体电路 1、滴速测量方案 采用红外对管 ST180 来检测是否有液滴落下。将红外对管固定在滴管两侧, 发射管和接收管的光轴在一条直线上,当无液滴滴下时,接收管能接收到发射管 发出的大部分光强,输出高电平;当液滴从对管间滴落时,红外光被液滴散射, 接收管接收到的光强大大减弱,以至于输出低电平。液滴连续低落时,会产生与 液滴频率相同的电脉冲信号。将该信号通过比较器和施密特触发器整形后,可以 得到稳定的、与液滴同频率的方波信号。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在对管所在处包裹一层黑色的胶布,使外界对红外对管 传感器的影响最小。 由于液滴并不是严格均匀滴下,不能直接通过测量两液滴之间的时间差来求 得液滴速度。于是我们通过测量多个液滴滴下的时间差以求得液滴速度的平均 值,理论上测量的液滴数越多,平均速度越准确,但考虑到测量时间不能过长, 综合考虑后,先以 4 滴的间隔初测滴速,根据该滴速分段设置测量间隔。若初测 滴数大于 100 滴/s,以 15 滴为间隔;若初测滴数小于 100 滴/s、大于 60 滴/s,以 10 滴为间隔;若初测滴数小于 60 滴/s,以 5 滴/s 为间隔。 红外对管电路图如图 2 所示。 2、剩余液体容量测量方案 将输液瓶悬挂在压力传感器下,传感器将输液瓶与瓶内液体对它的压力转化 为直流电压输出。当瓶内的液体少于一定量时,传感器输出的直流电压相应地会 小于定值。单片机通过测量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来判定瓶内的液量。
该压力传感器内部是一个桥式电路, aR 和 dR 为压敏电阻,输液瓶的压力导 致 aR 变化,桥式电路的输出微伏级的电压,采用仪表放大器 INA118 将传感器输 出的电压放大 1000 倍。其电路图如图 3 所示。 由于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较小,变化范围也很小,若用 A/D 转换器直接 读取该电压值判断液面的升降可能会存在较大误差。于是我们先用仪表放大器 INA118 将电信号放大 1000 倍,再采取一款电压频率转换芯片 KA331,将电压 转换为频率在 700Hz 附近的方波信号,通过对方波频率的测量间接地判断瓶内 液体的容量。V/F 转换电路如图 4 所示。 图 2 红外对管电路图 图 3 压力传感器及放大电路 图 4 V/F 转换电路 O p t o i s o l a t o r 1 2 2 0 o h m R 1 1 2 3 4 5 6 7 8 L M 3 1 1 D 1 1 K R 2 G N D + 5 1 3 K R 3 G N D + 1 2 1 2 U 1 A D M 7 4 L S 0 4 M 1 2 U 2 A D M 7 4 L S 0 4 M V o u t G N D 1 K R 4 R d R a R c R b + 1 2 G N D - V 4 I N + 3 I N - 2 O U T 6 R E F 5 R G 1 R G 8 + V 7 I N A 1 1 8 P 5 1 o h m R g G N D + 1 2 G N D V o u t 7 1 6 5 3 8 4 2 K A 3 3 1 * 0 . 1 u F C i n 0 . 0 1 u F C t 1 0 0 K R i n G N D 1 0 0 K R L 1 u F C L 4 7 o h m G N D G N D 1 2 K 1 K R ? R e s A d j 2 G N D G N D 6 . 8 K R t + 1 2 1 0 K + 5 F o u t V i n
3、报警检测方案 报警电路使用蜂鸣器和发光二极管报警,由于单片机 I/O 口驱动能力不够, 故采用了一个三极管作为开关管,同时上拉了一个 10K 的电阻。当单片机输出 高电平蜂鸣器报警,发光二极管亮。其电路图如图 5 所示。 4、 串行通信接口方案 图 5 声光报警装置 我们采用 RS-232-C 串行接口标准。RS-232-C 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 制定 的一种串行物理接口标准。RS 是英文“推荐标准”的缩写,232 为标识号,C 表示 修改次数。RS-232-C 总线标准设有 25 条信号线,包括一个主通道和一个辅助通 道,在多数情况下主要使用主通道,对于一般双工通信,仅需几条信号线就可实 现,如一条发送线、一条接收线及一条地线。RS-232-C 标准规定的数据传输速 率为每秒 50、75、 100、150、300、600、1200、2400、4800、9600、19200 波 特。RS-232-C 标准规定,驱动器允许有 2500pF 的电容负载,通信距离将受此电 容限制,且 RS-232 属单端信号传送,存在共地噪声和不能抑制共模干扰等问题, 因此一般用于 20m 以内的通信。 完全可以满足题目中对主站和从站的通信距离 的要求。 Max232 产品是由德州仪器公司推出的一款兼容 RS232 标准的芯片。该器件 包含 2 驱动器、2 接收器和一个电压发生器电路提供 TIA/EIA-232-F 电平。该器 件符合 TIA/EIA-232-F 标准,每一个接收器将 TIA/EIA-232-F 电平转换成 5-V TTL/CMOS 电平。每一个发送器将 TTL/CMOS 电平转换成 TIA/EIA-232-F 电平。 主站中单片机输出的信号经过 MAX232 将电平转换成 RS-232-C 标准后,经 过串行总线输入到从站,从站上的 MAX232 又将 RS-232-C 标准的电平转换为 TTL 电平输入给单片机。 5、 步进电机驱动方案 电机采用四相八拍工作方式,需要对电机的每“一相”进行驱动。驱动电路 中,选用 TIP41C 达林顿三极管,功率电阻 Rc 参数为 8Ω 、2W,在 C 极与电机 电源之间接入一个保护二极管(型号 IN4002),防止功率管 T 从工作状态变为截 止状态时,由于感性电机绕组电流的连续性而会在三极管 C 极上产生一个较强 的反向电动势(电流),而损害三极管;E 和 C 极间的二极管(型号 IN4002)的 加入是为了增大三极管的反向耐压值,起到泄流保护作用。驱动电路如下: 其工作原理是:当在 A、B、C、D 电平输入端输入高电平时,使光敏二极 管发光,从而光耦三极管工作。因三极管的 C 极、E 极的电流大约满足相等的关 系,故 C 极与 E 极相当于导通,从而形成电源到地的回路,使达林顿三极管无 法工作,再使电机的该相不能工作。反之,当 A、B、C、D 电平输入为低时, 使用权光耦三极管不工作,从而使达林顿三极管工作,最终驱动步进电机转动。 L E D S p e a k e r 2 N 3 9 0 4 1 K R 1 2 2 0 o h m R 2 G N D 1 K R 1 + 5 V c o n
图 5 步进电机驱动部分电路图 四、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部分也分为主站和从站两个模块。 图 6 程序流程图 U 1 O p t o i s o l a t o r 1 U 2 O p t o i s o l a t o r 1 U 3 O p t o i s o l a t o r 1 U 4 O p t o i s o l a t o r 1 Q 1 N P N 1 Q 2 N P N 1 Q 3 N P N 1 Q 4 N P N 1 D 1 D i o d e 1 N 4 0 0 2 D 2 D i o d e 1 N 4 0 0 2 D 3 D i o d e 1 N 4 0 0 2 D 4 D i o d e 1 N 4 0 0 2 D 5 D i o d e 1 N 4 0 0 2 D 6 D i o d e 1 N 4 0 0 2 D 7 D i o d e 1 N 4 0 0 2 D 8 D i o d e 1 N 4 0 0 2 7 4 0 R 1 7 4 0 R 2 7 4 0 R 3 7 4 0 R 4 8 R 6 8 R 7 8 R 8 8 R 9 G A N D 3 . 6 k R 1 0 3 . 6 k R 1 1 3 . 6 k R 1 2 3 . 6 k R 1 3 + 5 V + 1 2 V 黑 褐 红 红 橙 黄 i n p u t A i n p u t B i n p u t C i n p u t D
主站通过按键控制,具有定点和巡回检测从站液滴速度,设定某一从站液滴 速度,以及时时检测液面高度,在液面低于一定值时自动报警并可以手动解除报 警。 从站接收主站的控制信号,向主站发送液滴速度,或根据主站设定的液滴速 度进行调节,还能时时监测液面高度并声光报警。从站的软件设计中最核心的部 分是点滴速度控制模块。输液瓶最初置在最低处。首先,根据设定的液滴速度, 估测输液瓶的高度,使步进电机转动一定的圈数后,液滴速度达到设定值附近。 之后根据每次测得实际液滴速度与设定值的差值,使输液瓶高度进行细调,直到 实际值和设定值间的误差在题目范围之内。 其软件流程图如图 6 所示。 五、 系统调试结果 1、测试仪器 清华同方计算机:奔腾 4 CPU + 128M 内存 + Windows XP 操作系统 直流稳压稳流电源: 型号 SG173SB3 60M 双信道数字存储示波器: 型号 Tektronix TDS 1002 数字信号源: 型号 Agilent 33120A 4 位万用表: 型号 FLUKE17B 2、测试数据 点滴速度从 20 滴/MIN 调整到 150 滴/MIN 的时间为 1 分 14 秒 点滴速度从 150 滴/MIN 调整到 20 滴/MIN 的时间为 1 分 22 秒 1 20 20 20 0 0 2 35 34 34 1 2.8 3 50 50 51 1 2 设定滴数 显示滴数 实际滴数 误差 相对误差% 六、 实验总结 4 85 84 84 1 1.14 5 100 100 98 2 2 6 130 128 128 2 1.53 7 150 150 152 2 1.33 本系统完成了题目要求的所有指标。为了达到 20 滴/s 至 150 滴/s 的速度要 求,且受到医院输液房中设备的启发(一般都是挂在 2m 左右高处),我们采用了 架高支架的方法,将输液管稍微压紧,则在输液瓶很低时能达到 20 滴/s 的速度, 在输液瓶最高时可以达到 150 滴/s 甚至更快的速度。 我们采用压力传感器测量瓶中剩余容量,由于输液瓶在高处和低处时,输 液管对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不同,会对结果有影响,误差较大,但由于题目中要求
比较模糊,只要求液面在低于一定范围时报警,我们的方案也可以勉强满足要求。 若采用学长当年的方法,将输液瓶用两片导体板包裹,形成一个电容值随液面高 低变化的可变电容,再通过接入振荡电路,测量振荡出的频率值来判定容量,可 能效果更好。 系统初始化时,让输液瓶自由悬挂,此时的高度作为最低高度,输液瓶升 高的高度可以通过记录步进电机的转动圈数来计算,输液瓶的高度与滴速是对应 的,这样可以防止线圈反绕,且在设定滴速后,将输液瓶升至一定高度再细调, 可以大大缩短调整时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