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四川省资阳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5 四川省资阳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24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肖强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 先和最后出现的是哪两种?”其正确的回答应是 A.甲骨文、隶书 C.金文、篆书 B.甲骨文、金文 D.金文、隶书 2.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体现了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 B.佛教在西汉初年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东汉时期张陵等人在民间创立道教 D.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3.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余读《离骚》、《天问》……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 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作者的意思是 A.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B.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和追求 C.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D.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 关。”此诗赞颂的右图人物的功绩是 A.抗击“洋枪队” B.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 C.设立新疆行省 D.在廊坊抗击八国联军 5.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在 1905 年的是 A.香港岛为英国管辖 B.外国商人在重庆、苏州开设工厂 C.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D.北京东交民巷有中国人居住 6.陈凯将以下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其正确的顺序应是 ①五 四运动 ②辛亥革命 ③ 西藏和平解放 ④红军长征 ⑤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⑤ ③ C.②①⑤④③ D.③④②①⑤ 7.1985 年起,我国开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1992 年后国有企业改革加 快了步伐,大中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促使其改革步伐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公司制、股份制的推行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确立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8.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 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 民当家作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C.保障人民参政议政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D.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9.从右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①航线②是哥伦布开辟的 ②航线③证明了地 圆学说的正确性 ③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 ④ 个整体 ④新航路开辟后太平洋沿岸工商业经济迅 速繁荣 A.①② C.②③④ B.②③ D.①③④ ② ① ③ 10.托洛斯基(1842 年—1889 年)出生于俄国农奴家庭,他的经历中可能出现的是 A.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C.参加十月革命 D.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1.有人将法德关系作如下比喻:以前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 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 撞车了。这里相同的“民主”规则的含义是指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法德关系的和解 D.欧洲的经济一体化 12.下列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是 ①《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②珍珠 港事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④经济 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 ③ C.①②④ D.②③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6 分) 13.中日是当今世界两个大国,近代日本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回 顾两国关系的历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3 分)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日本发动的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这次战 争后,中日签订了什么条约?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2 分) (2)根据资阳市 2015 年开展深化课改实验的要求,历史教师唐老 师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导学案的部分内容,如果你是唐老师学生,请将此 材料一 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 导学案填充完整。(3 分) 九 一 八 事 变 背景: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国民党发动内战,给日本帝国主义 以可趁之机。 过程:时间_____年 借口:______事件 结果:占领沈阳后,日军陆续侵占_________。 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材料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幅图片
场 北 ) 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前线指挥作战 中国军队守卫台儿庄(李宗仁指挥) (3)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战争的特点。(2 分) 材料三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布表 战争爆发时 1942 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战 中国战场 (不含东 东南亚、 太平洋战 35 个师团 10 个师团 7 个师团 37 个师团 15 个师团 111 万余人 不到 11 万 人 材料四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 放战争,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死伤三千五百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 五千亿美元的巨大代价。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4 分)抗日 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何重要影响?(2 分) 14.美国是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途径感 知美国历史,借鉴美国崛起的经验,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影视学史 】影视纪录片能生动地再现特定的历史。《大国崛起》在讲述“美 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出现,虽然只有 230 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时出现了右图所示的精彩镜头。 (1)请写出宣告“这个国家”诞生的文件名称和“这个国家”诞生的历史意义。(4 分) 【名言析史】名言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感染力。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 态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l858 年 6 月 林肯 (2)造成“房子裂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房子裂开”问题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2 分)
【图表证史】图表数据是历史现象的有力佐证。下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图。 (3)在以上图表中找出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时段,(2 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相 同原因。(3 分) 【以史为鉴】 (4)借鉴美国崛起的经验,请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合理建议。(2 分) 15.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局部地 区仍动荡不安,民族振兴与发展困难重重。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0 分) (1)梳理历史知识、辨别历史正误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基本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 同学对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的知识梳理,请你为其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2 分) 1947 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纳赛尔出任印度总理,翻开印度历史 新篇章; 1960 年非洲出现 17 个独立国家,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 年埃及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5 分) (3)读右图,图片所示巴以和解为何没能最终实现?(3 分) 1993 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达成和 解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2 题 24 分) 1—5:ABCBD 6—10:BCDBA 11—12:DC 二、综合题(共 36 分) 13.(13 分)(1)《马关条约》;(1 分)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 分)
(2)1931 年、柳条湖、东北三省。(3 分) (3)特点:国共合作抗战;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配合抗战。(答出一点即可)(2 分) (4)地位:中国抗日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重要组成部分;(2 分)中华民族付出了重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 大贡献。(2 分) 影响:抗战的胜利,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 折点。(2 分) 14.(13 分)(1)《独立宣言》,(1 分)意义:国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 家的独立,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 分)国际:推动欧洲 和拉丁美洲的革命。(1 分) (2)奴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或两种制度的矛盾);战争(2 分) (3)时段: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初(或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2 分) 相同原因:稳定的社会环境;制定适时的经济政策;重视科技;积极拓展世界市场;(答 出三点即可,3 分) (4)建议:坚定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 (任意两条即可。2 分) 15.(10 分)(1)改错:纳赛尔改为尼赫鲁、埃及改为纳米比亚(2 分) (2)相同点: 背景:二战削弱帝国主义力量;二战后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支持 和对帝国主义势力的牵制。(任答 2 点即可,2 分) 方式:独立斗争形式多样,民众积极参与。(1 分) 作用:扫除了发展障碍,促进了本国的发展;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冲击了国际经 济旧秩序和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国内、国际各 1 分,2 分) (3)没能最终实现和解: 大国的控制与干涉;民族、宗教冲突不断;巴以内部纷争,政局动荡。(3 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