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年安徽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年安徽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公布,我国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 34984 种,脊椎动物有 6445 种,真菌 1 万多种。这体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中( ) 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B. 基因的多样性 D. 环境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 富性,如我国有高等植物有 34984 种,脊椎动物有 6445 种,真菌 1 万多种,体现了生物种 类的多样性。 2.下图是某生物细胞内两种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动物细胞 B. ①过程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 C. ②过程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D. 进行①和②过程的结构都是能量转换器 【答案】D 【解析】 ①结构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因此①是细胞内的叶绿体;②能将有机物和 氧气转换为水和二氧化碳,②是细胞内的线粒体。 该细胞内有叶绿体,所以该细胞为植物细胞,A 错误; ①是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B 错误; ②是线粒体,可以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C 错误; ①是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②是线粒体,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 内的能量转换器,D 正确。 3.某同学对野外观察到的苔藓和蕨类进行了比较,正确的是( ) A. 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B. 叶都无叶脉背面有孢子囊
C. 都有根、茎、叶的分化 D. 植株都矮小且茎内无导管 【答案】A 【解析】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二者均生活在阴湿处,生殖过程离不开水,靠孢子生殖,A 正确。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只有茎和叶的分化,C 错误。 苔藓植物植株矮小且茎内无导管;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有叶脉)的分化,根、茎、叶 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BD 错误。 4.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下列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主要通过叶上下表皮的气孔进行 B. 散失的水分主要来自有机物分解 C. 可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D. 能提高大气的湿度从而增加降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 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 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这不是对水的浪费,蒸腾作用有其重要的 意义。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大量 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蒸腾作用是根 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详解】气孔是体内水分散失的门户,因此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上下表皮的气孔进行,A 正 确; 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中吸收的,B 错误; 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C 正确; 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D 正确。 【点睛】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理解和掌握。 5.某同学为了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利用如下的装置进行了实验。一段时间后向试管中 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打开阀门并往瓶子里注入清水后发现,甲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浊,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本实验结果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 B. 漏斗口塞上消毒棉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灰尘进入
C. 如果将两个装置都密封,实验会更快效果也更好 D. 若乙的石灰水稍浑浊,说明煮熟的种子呼吸较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详解】种子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甲 装置广口瓶中放的是萌发的种子,放出的气体能使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乙装置广 口瓶中放的是煮熟的种子,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 水无明显变化。因此证明了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了较多的二氧化碳。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 6.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实验法的是( ) A. 使用望远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 B. 使用监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 C. 通过和黑猩猩交朋友来观察研究其行为 D. 利用特定的装置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法的概念和观察法的区别解答。 【详解】使用望远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属于观察法,未施加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 A 错误。 使用监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属于观察法,未施加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B 错误。 通过和黑猩猩交朋友来观察研究其行为属于观察法,未施加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C 错误。 利用特定的装置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属于实验法,施加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了,D 正确。 故选 D。 7.下列身体分节的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 蚯蚓 B. 蜈蚣 C. 螃蟹 D. 果蝇 【答案】D 【解析】 蚯蚓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A 不符合题意;
蜈蚣的身体是由许多体节组成的,每一节上有一对足,属于节肢动物的多足纲,B 不符合题 意; 螃蟹生活在水中,身体分节,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上披坚硬的头胸甲,属 于节肢动物的甲壳纲,C 不符合题意。 果蝇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身体外有外骨骼等,属于节肢动物的昆虫 纲,D 符合题意。 8.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下列关于其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皮肤和肺呼吸 C.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答案】A 【解析】 B. 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D. 卵在陆地上发育成幼鳄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属于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体温不 恒定。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卵在陆地上发育成幼鳄, 生殖和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9.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球状小体为食。为探 究栖居蚂蚁对金合欢生长的影响,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实验说明栖居 蚂蚁对金合欢的生长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10 个月中的存活率(%) 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 欢 43 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 72 幼生长高 度(厘米) 5 月 25 日至 6 月 16 日 0→6.2 0→31.0 6 月 17 日至 8 月 3 日 6.2→10.2 31.0→72.9 A. 有促进作用 C. 有利也有弊 【答案】A 【解析】 B. 有抑制作用 D. 无任何影响 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并且通过两 个时间的对比,可以看出有蚂蚁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的金合欢生长速度快,因此说明栖居蚂 蚁对金合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没有害处。
10.下列关于鸟类适于飞行特点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胸肌发达,能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B. 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C. 体温高而恒定,能保证飞行时所需能量的供应 D. 消化能力强且粪便排出及时,能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答案】C 【解析】 胸肌发达,能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适于飞行,A 正确; 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适于飞行,B 正确; 鸟的体温高而恒定,是恒温动物,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与飞行生活无关,C 错误; 消化能力强且粪便排出及时,能减轻体重利于飞行,与飞行生活有关,D 正确。 11.如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其中神经中枢是( ) B. ③ C. ④ D. ⑤ A. ① 【答案】B 【解析】 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 神经、③神经中抠、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缩手反射属于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 脊髓灰质。 12.下列关于制作泡菜和米酒的比较,错误的是 A. 制作泡菜和米酒所用菌种不同 B. 都利用菌种中的酶转化葡萄糖 C. 发酵都是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D. 所用的菌种都能进行出芽生殖 【答案】D 【解析】 米酒要用到酵母菌,制作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泡菜和米酒所用菌种不同,A 正确; 制作泡菜和米酒都利用菌种中的酶转化葡萄糖,都是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如酿酒时要用到
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制作泡菜,在无氧的 条件下,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BC 正确; 酵母菌细胞向外突出形成芽体,进行出芽生殖,也能进行孢子生殖。制作泡菜用的乳酸菌只 能进行分裂生殖,D 错误。 13.下图是发霉馒头上长出的曲霉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①是其繁殖器官 B. ②细胞内有叶绿体 C. ③能吸收馒头中的有机物 D. ①②③细胞内都没有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孢子,②是直立菌丝,③是营养菌丝。 【详解】A.图示中①是孢子,属于生殖细胞,不是繁殖器官,故 A 错误。 B.②是直立菌丝,直立菌丝细胞不含有叶绿体,故 B 错误。 C.③营养菌丝生长在馒头的内部,能从吸收馒头中的有机物,故 C 正确。 D.①②③均属于真菌的细胞,每个细胞结构为: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 等,体内不含叶绿体,故 D 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分类单位中,“属”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 仅比较动物的形态结构,就能对动物进行分类 C. 越小的分类单位,所属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 D. 越大的分类单位,所属生物之间共同特征越多 【答案】C 【解析】
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不是属,A 错误;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所以仅比较动物的形态结构,不能 对动物进行分类,B 错误; 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 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C 正确; 越大的分类单位,所属生物之间共同特征越少,不是越多,D 错误。 15.某小组同学为探究牛奶腐败的原因,利用三个规格相同经过消毒的锥形瓶进行下表所示 的实验操作,在室温(24℃)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编号 甲 乙 丙 加入的物质 50 毫升灭菌鲜牛奶 50 毫升鲜牛奶 50 毫升灭菌鲜牛奶 瓶口的处理 不做处理 用消毒塞密封 用消毒棉球塞住 A. 本实验的变量是瓶内空气的有无 B. 乙瓶和丙瓶内牛奶不会腐败变质 C. 上述实验操作应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D. 与室温相比 5℃条件下牛奶会先腐败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食物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或空气中原有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接触到食物,并依附其上利用食物中的有机物,生长和大量的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 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等微 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详解】本实验的变量是瓶内细菌的有无,A 错误; 乙瓶会提前腐败,丙瓶会较长时间的保存,B 错误; 上述实验操作应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C 正确; 温度低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5℃条件下牛奶会晚些时间腐败,D 错误。故选 C。 【点睛】食品的腐败原因。 1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森林大面积减少会危害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B. 大批引进外来物种可丰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措施
D. 控制蚊、蝇等有害动物数量不破坏基因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大面积减少后,动物的栖息地也会大量减少,森林是生态系 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没有了生产者动物会缺少食物,破坏了食物链,导致许 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A 正确; 我们知道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 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 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随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生物入侵,B 错误; 建立自然保护区,将生物连同其生活的环境一起加以保护,这样不但是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 也包括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 正确; 对于鼠、蚊、蝇等有害动物,我们要适当控制其数量,减低其危害,反而利于保护生物的多 样性。D 正确。 1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 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方法 C.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一直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生物进化 【答案】D 【解析】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 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唯一 证据。A 错误; 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 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研究 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B 错误; 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是适应当时环境的,有利于生物生存的,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不 一定适应新环境,C 错误;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D 正确。 点睛: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证明了生物的进化趋势。 18.为了给居民提供科学的健康膳食信息,做到合理营养,中国营养学会设计了“平衡膳食 宝塔”(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