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陕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l 分,共 30 分)
1.相传“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大师是()。
A.苟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2.我国西周的“学在官府”以及欧洲的“政教合一”体现了教育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个性发展功能
D.教育功能
3.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人是()。
A.培根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和创造性
B.长期性和长效性
C.内隐性和间接性
D.延续性和广延性
5.根据学校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开设的插花课是()。A.国家课程 B.地方
课程
C.校本课程
D.综合课程
6.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
A.培养班集体
B.管理学生
C.教书育人
D.组织班级活动
7.学校当中良好的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属于()。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
8.分层次的、一步一步按程序获得知识的课程属于哪一种模式?()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合作模式
D.引导模式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是()。
A.传递一接受法
B.情境一陶冶法
C.自学一辅导法
D.引导一发现法
10.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中,学校教育起()。
A.决定作用
B.重要作用
C.主导作用
D.核心作用
11.教师结合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在实践场所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直接知识的教学形
式是()。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小组教学
D.班级教学
12.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和精神风貌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体现的教学过程
具有()。
A.强制性
B.评价性
C.客体性
D.教育性
13.在学校德育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体现的德育要素是()。
A.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B.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14.在一节课内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属于()。
A.单一课
B.选修课
C.综合课
D.活动课
15.开学考试成绩能够预测学生入学后的学业成绩,这说明该测验具有较高的()。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16.1903 年《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其
作者是()。
A.华生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17.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儿童,其思维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8.有关过度学习的研究表明,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程度为 150%。某同学背一首诗,
读 12 遍的时候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6 遍
B.8 遍
C.12 遍
D.18 遍
19.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20.教师采用减少课后作业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强化方式
是()。
A.奖励
B.惩罚
C.负强化
D.正强化
21.能够解释“模样示范”教育效应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A.试误说 B.从众说
C.观察学习说
D.认识说
22.对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属于()。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符号学习
23.如果 A 大于 8,B 大于 C,那么 A 大于 C,这种知识类型是()。
A.程序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语义知识
D.隐性知识
24.用不同的形式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来获得概念的方式是()。
A.举例
B.比较
C.变式
D.归纳
25.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学习材料的深层意义或添加新信息的意义,帮
助学生获得新知识,这种学习策略是()。
A.精加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6.地方方言影响学生普通话的学习,这种迁移类型是()。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27.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倒 U 形关系
D.线性关系
28.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生理需求
B.归属和爱的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29.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的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3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
A.个别学生
B.正常学生
C.异常学生
D.全体学生
二、判断题(共 10 道,每个 2 分,共 20 分)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
校的性质、任务、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规定入学条件。()
2.现在提倡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我国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包括下延和上延。()
3.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在整个青少年期都呈现上升趋势。()
4.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因此,它只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
()
5.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一般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的,但针对不同个
体的品德培养则具有多开端性。()
6.学习与经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
展创造条件。()
7.人类受到飞鸟的启发而发明了飞机,这种现象属于问题解决中的原型启发。()
8.“顿悟说”认为,学习的本质是通过试误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9.动作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方式,如游泳、打球和书法等。
()
10.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就可以据此断定学生心理有障
碍。()
三、简答题(共 5 道,每个 4 分,共 20 分)
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
2.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有哪些特征?
3.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4.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5.教师在德育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共 1 道,l5 分)
丁宁在取得世界乒乓球赛冠军后,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道:“你的学习榜样是谁?他(她)
身上有什么最重要的品质是值得你学习的?”“宁姐(张怡宁),”丁宁回答,“宁姐严格要求自
己,从不放松训练,在取得冠军之后,依然持续训练,竞技体育运动就是这样,不进则退。”
张怡宁是享誉世界的奥运会冠军,但丁宁看到的却不是她头上的光环,而是张怡宁身上细微
的“光点”,正是这些光点激励着丁宁不断前进,最终夺得冠军。
1.以上案例中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
2.结合案例说出学校在使用这种德育方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设计题(共 1 道,l5 分)
教育与科学
第一段:康德说过“(关于教育)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种科学活动”。
第二段:先给一个科学的定义,接着说以前的科学观念和现代的科学观点。
第三段:通常认为学科中只有数学和物理学这种典型的科目是科学,其他的不是科学。假设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从事跟数学和物理学相关的职业,我们这个世界还会如此丰富多彩
吗?(紧接着给出其他社会科学也是科学的论述)
第四段:提倡“教育家办学”,坚持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强调尊重教育规律,促进人
的全面、健康发展。
设计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步骤)。
参考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卷
一、选择题
1.B[解析]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中的大
部分精力都用于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其中的贤达弟子有七十二人。
2.B[解析]略。
3.A[解析]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
门独立的科学。
4.B[解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树人”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而也体现了教师
劳动的长期性和长效性的特点。因此,本题选 B。
5.C[解析]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
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
此本题选 C:
6.A[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也是班主任的工作目的和主要任务。
7.B[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
程。学校中良好的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就属于潜在的隐性的课程,因此,本题选 B。
8.A[解析]目标模式就是强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都完全遵循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
9.D[解析]引导——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
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
创造能力的方法。故本题选 D。
i0.C[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其中学
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1.A[解析]现场教学是教师结合一定的生产现场和社会生活现场条件,同现场有关人员共
同组织的教学。它给学生提供直接知识,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有着重要
的作用。故本题选 A。12.D[解析]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言行和精神风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
化的影响,体现了教学具有教育性,因而本题选 D。
13.C[解析]“理”体现的是道德认识,“情”体现的是道德情感,因而本题选 C。
14.C[解析]根据一节课所完成教学任务的数量对课程进行划分,可以把课程分为单一课和
综合课。在一节课内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属于综合课。
15.A[解析]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其中,效标关联效度又分为同
时效度和预测效度。预测效度是测验预测被试将来从事某种学习或工作能够达到应有水平的
程度,预测的越准.效度就越高。
16.B[解析]1903 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
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7.C[解析]皮亚杰认为守恒概念的获得是认知发展的指标,未获得守恒概念的儿童处于前
运算阶段,获得守恒概念的儿童则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因此本题选 c。
18.A[解析]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l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 l50%时会因学
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
消极效应。故本题应选 A。
19.C[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开创
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
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因此,本题选 c。
20.C[解析]强化有两种,一种是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这是正强化;
另一种是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厌恶刺激,这是负强化。这两种强化方法都是为
了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因此,本题应该选 C。
21.C[解析]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
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
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因而这种理论能够解
释“模样示范”的教育效应。
22.C[解析]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
和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
关系时产生的。题干中“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既非类
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因此其学习属于并列
结合学习。
23.A[解析]程序性知识主要是通过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的。产生式就是“如果……那
么……”的规则。因此本题选 A。
24.C[解析]题干是对变式概念的理解。
25.A[解析]题干所述为精加工策略的概念。
26.B[解析]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即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也
可以是逆向的,即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方面看,
迁移的影响不总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通常被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被
称为负迁移。根据以上定义可知题干中的迁移类型是负迁移,方言对普通话的学习产生了消
极的影响。
27.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不是线性关
系,而是呈倒 u 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学习效果最佳;动机强
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学习效果
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
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28.D[解析]马斯洛在 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中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 1970 年的新版书中,他又将其改为
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求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29.B[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归因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类:能力、
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能力的高低属于内部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
定的可控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运气好坏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
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故本题选 B。
30.D[解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
二、判断题
1.×[解析]学制规定了入学条件,故题干说法错误。
2.×[解析]就是否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这一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上给出明确答复:
“九年制义务教育,没计划延长。”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这不是一个行政事务,而是一个法
律问题。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故题干说法
错误。
3.√[解析]从年龄特征上来说,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期,这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生长迅速,变化急剧。生理上的迅速
发育,特别是性机能发育成熟,导致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
面都急剧变化。故题干说法正确。
4.×[解析]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
够顺利进行,它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5.√[解析]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过程中,
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的培养顺序,而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
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培养顺序。
6.√[解析]略。
7.√[解析]原型启发是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原型启发是一种创
新思维方法。人类受到飞鸟的启发而发明了飞机就属于原型启发。
8.×[解析]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学习的本质是通过试误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而“顿悟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
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9.×[解析]题干是对心智技能的描述。
10.×[解析]学生偶发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能作为判定学生有心理障碍的依据,题
干说法太过武断。
三、简答题
1.[解析]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是: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意义性;
(3)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4)学习的情境性;
(5)知识学习的内隐性和默会性。
2.[解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方式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有意
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
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四个特征分别是:(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全面发展:
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
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
中。
3.[解析](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4)有效的运用表扬。
4.[解析](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解析](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导向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5)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或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9)灵活施救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
1.[解析]案例中体现了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
就来影响人品德的方法。案例中丁宁从张怡宁身上学到的并不是获得金牌后的荣耀和光辉,
而是在取得成功之后依然能够严于律己,不因胜利而骄傲自满,依然勇往直前、奋斗进取的
精神。
2.[解析]学校在采用榜样示范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区分榜样示范与偶像示
范;(2)通过实施道德“印象管理”为学生创造一种完美的道德人格形象;(3)从多个维度人
手提高教师道德示范对学生的辐射力。
或(1)选好学习榜样。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注意慎重选择榜样,榜样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点和水平,使他们愿意接受。(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要使榜样
示范发挥最好的效果必须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榜样的熏陶,
受到良好的影响。(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学生学习榜样的最终目的是
为了提高认识,规范和调节行为,从而做到知行一致,提高修养。
五、教学设计题
[名师详解]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科学与教育的关系,理解社会科学与自
然科学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
发展。学生能够对科学的概念形成整体、宏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