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甘肃省白银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根据如图“南极地区略图”,完成 1~2 题.
1.(2 分)我国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 昆仑站 B. 中山站 C. 泰山站 D. 长城站
考点: 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
分析: 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
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
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
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解答: 解: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能见到极昼极夜现象的科学考察站是中山站、泰 山站
和昆仑站,都位于南极圈内;北极科考站是黄河站也有极昼极夜现象;
见不到极 昼现象的是长城站;结合选项.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建立的极地科考站,比较记忆即可.
2.(2 分)请你判断:长城站位于昆仑站的(
)
A. 西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东北方向
D. 西北方向
考点: 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分析: 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 方向,指
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
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
定方向.
解答: 解:读图可知,该图表示南极地区,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其四周全是北;地球自
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据此读图可知,长城站位于昆仑
站的西北方向.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在极地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属基础题.
3.“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隔地中海相望,西隔大西洋远眺北美洲东海岸”.该描述的地
区是(
)
A. 南美洲 B. 欧洲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考点: 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分析: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
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解答: 解: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
海和黑海.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
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分
界线为:直布罗陀海峡).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与亚洲
合称为亚欧大陆.依据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欧洲的位置,属于基础题,理解解答即可.
4.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巴西亚马孙平原人口都很稀少.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交通
D. 资源
考点 : 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
分析: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有些地方稠密,有些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和社会
条件的影响.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个地区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
美洲的东部等;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是气候严寒的高纬度地区、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地
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和气候干旱的沙漠地区.
解答: 解: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口稀疏,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俄
罗斯,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稀疏.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
5.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下列气候类型中,在我国没有分布的是(
)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考点: 气候复杂多样和主要气候类型.
分析: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
彩,使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具特色.
解答: 解: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
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
候.青藏高 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故选:A.
点评: 考查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要理解记忆.
6.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下列有关我国濒临的海洋,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海和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内海
B. 台湾岛东海岸濒临印度洋
C. 香港、澳门濒临南海
D. 黄河东流注入黄海
考点: 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分析: 我国既有辽阔的陆上国土,又有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从北到南所濒临的海洋依次
是:渤海、黄海、东 海、南海.
解答: 解:渤海和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内海,故 A 错误;
台湾岛东海岸濒临太平洋,故 B 错误;
香港、澳门濒临南海,故 C 正确;
黄河自西向东流注入渤海,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濒临的海洋,学生应结合地图进行识记.
7.黄河、长江是我国重要的大河.有关两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江的结冰期较短,含沙量较小
B. 黄河进入汛期较早,汛期较短
C. 黄河流量小且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小
D. 长江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价值高
考点: 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分析: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少,
冬季河流不结冰.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水量不大,汛期较短,且冬季
河流有结冰现象.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很
大.
解答: 解:A、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
含沙量少,冬季河流不结冰.所以长江无结冰现象.故 A 不符合题意;
B、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随着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
水位上涨,形成汛期.南方的河流先进入汛期,且汛期长.所以黄河进入汛期较晚,汛期较
短.故 B 不符合题意;
C、黄河位于东部季风区,水位的流量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故 C 不符合题意;
D、长江从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这一江段流程超过 840 千米,落差不足 20 米,水流平稳,
江面开阔,不少河段江面宽度超过 10 千米,航运价值高.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
二、综合题:共 16 分。
8.某校学生户外社团计划到如图(某区域等高线图)所示区域开展户外活动.读图完成下
列要求.
(1)有团员建议乘车到 D 地后徒步爬乙山.量得该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 2 厘米,则至少得
徒步
千米;
(2)若团员们要开展攀岩活动,图中 ABC 三处最适宜的是
处;
(3)图中小河 E 的流向是
;
(4)根据图中相关信息判断,甲 山的高度最有可能是
;
A.650 米 B.680 米 C.730 米 D.810 米.
考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
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
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 解:读图分析可知:
(1)已知图上量得距离 2 厘米,比例尺为 1:250000,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得出,实地距离=2×250000=500000 厘米=5 千米;
(2)结合图示得知:图中 A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B 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
部,C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队员想要开展攀岩活动,应该到 A 处合适;
(3)图中有指向标,按 指 向标来判别方向,图中小河 E 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流;
(4)读图可知,该图的等高距是 100 米,因此甲山的海拔可能是 700﹣800 米.
故答案为:(1 )5;(2)A;(3)由西北向东南;(4)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理解答题即可.
9.读如图“黄土高原部分地区景观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由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呈现出
特点;
(2)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地表景观的自然原因;
(3)请你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
考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分析: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
太行山,面积约 50 万千米 2.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 100 米以上,最
大厚度超过 200 米.
解答: 解:(1)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 黄土高原
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
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具体措施是大力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故答案为:(1)沟壑纵横;(2)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3)
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陡坡种草种树,保护植被.缓坡兴修梯田等.
点评: 考查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要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