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年重庆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卷一.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20 年重庆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卷一 材料一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是的,我们都是追梦人。追梦,我们收获满满;追梦,我们希 望满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征程,就是一个追梦之旅。改革 开放之初,我们党以非凡的胆略、坚定的自信设计了用 70 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追梦路上,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奋斗的力量,也是梦想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 但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并且“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在这 样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 奇迹! 梦想是拼出来的,奇迹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的辉煌成就背后,是 40 多年的不懈努力。未来中 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汗水的浇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 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力量。只要有梦想,则时光不弃, 未来可期。 材料二 BD 药业是一家在全球肿瘤药物领域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公司。说起 BD 药业的故事和梦想,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先生有很多的感慨。 2002 年,借着国家政策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东风,留洋十年的丁先生背起行囊,与几位合伙人一 道回国创业。就在第二年,BD 药业成立,开始追逐“做创新药”的大梦想。有人说,丁先生身上有不少光环, 比如国外著名大学的医学博士、执业医师等,回国创业就意味着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高额的薪水,白手起 家,这个抉择很需要勇气。而在丁先生看来,这个选择顺理成章。“像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数还是有故土 情结的,总是梦想着科技兴国。”除了游子的思乡情结,还有一点对丁先生来说非常重要——“国家鼓励海归 创新创业,在国内可以做到在国外做不到的事”。他说,在国外,科学家只能做药物研发的其中某一段的研发, 很少有几个科学家合作完成一个新药所有的研究,并将其产业化,只有在中国有这种机会。 与很多企业选择做仿制药不同,BD 药业一开始就立志做新药,要在全球药业竞争中拥有完全知识产权。虽 然面临各种技术难题、资金链断裂等“生死劫”,但有志者,事竟成,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BD 药业克服了重 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他们研制的抗癌药获得国家颁发的新药证书,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的同类抗癌新药。该药还被列入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新药研发年度报告,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机构认可的中国
创制新药。 2016 年 1 月 8 日对于丁先生来说很特别,也很难忘。这一天他作为 BD 药业相关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在 2015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捧起了光荣的奖杯。“这是奋斗者的奖杯,这个奖杯上不仅有我的名字,还有我 们团队的名字,其实更应该有国家的名字。”当时,在深冬北京的暖阳中,丁先生郑重地一手拿着大红证书, 一手举起奖杯,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拍了一张照片。这是国家对 BD 药业创新能力的巨大肯定。 “拥有自主创新,才能拥有话语权。”丁先生常说,“要真正把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起来,得把中国人用 药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近年来,BD 药业飞速发展,其源源不绝的动力就来自“创新”二字。自主研发是 BD 药业的看家本领,丁 先生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创新研发投入已经超过 10 亿元。“我们正不断加强自主研发这一块。有自主研发做保 障,我们就有底气开拓市场和开展合作。”BD 药业把眼光投向全球,通过与国际知名医药企业合作,及时掌握 国际市场信息,在全球的抗肿瘤药物市场中奋勇开拓。 如今,丁先生又种下了一颗新的梦想种子——以 BD 药业为基础,打造一座“医药梦工场”,搭建更大的创 新平台,为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新引擎。丁先生说,这是一个为科学家、创业者造梦圆梦的项目,目标是 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生物医药专业众创空间。未来,这里也将集聚一批医药领域的创业者。 研制新药去拯救病患,搭建创新平台去服务全行业。丁先生说,这些都是出自一个企业家的担当,“我们 脑子里想的更多的是新药研发,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作为过来人,丁先生还想告诉创业者的是,企业家要 有企业家的担当,企业家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格局与胸襟,也要有坐住板凳的定力和意志。“就拿我们医药行业 来说,与一般的制造业不同的是,医药行业一方面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新产品的研发时间 长、投入大、失败的风险高,要成功很难。”经历了风风雨雨,丁先生一直坚持“做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 还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患者进行免费赠药,赠药数量甚至超过了销售数量,这就是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心。胸 怀远方,迎接岁月的磨砺,才有了如今的 BD 药业。 材料三 一身时尚的服装,坐在一辆新买的小汽车中,车中音响里播放着快节奏的流行歌曲,这一切都使得小王和 十多年前刚从乡下老家来时判若两人。在 S 市这座大城市坚持了十多年后,快递员小王觉得自己离这个流光溢 彩的大都市越来越近了,这个城市对他来说也不再那么陌生和疏离。他离梦想更进了一步,在这个大城市扎根, 不再有外乡人的距离感。 十多年前,21 岁的小王站在 S 市一栋高楼下,仰着头看,看得脖子发酸。这是一个农村人第一次看到 20 多层高的大楼。彼时,物流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令中国物流行业呈现新的面貌。虽然面临高油价、人 力资本上升的压力,但当时整个行业仍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就是在此大背景下,小王从乡下老家来到 S 市当 了一名快递员。 小王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出来送快递,当天的 10 票快件,从早上 8 点送到了晚上 12 点他才送完。虽然
磕磕绊绊一整天,但收工时,他感到很高兴,很有成就感。入职两个月后,小王的业绩就做到了网点的前三。 那时候,民营快递行业基本还是固定工资制,小王一个月可以拿到 2000 元工资。 很长一段时间,晚上空闲的时候,小王和几个朋友会一起骑上电动车到处兜风。江边高楼大厦林立,五颜 六色的灯光闪烁着。江面上游船来来往往。江上的夜风温暖。一切都是新鲜的,令他激动。他梦想着早日融入 这个城市,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员。 那时,电商客户还少,快递业以个人散件为主。全网点只有几个快递员。对 S 市人来说,快递员还是一份 边缘职业,受人歧视。有一次,小王正准备进门收件,门内的客户却把他拦在了门外,“别别别,刚拖过地”, 客户边不耐烦地嘟囔着边把门关上了。等了会儿,门才稍稍开了一条缝,客户把邮件递出来。至今,这条门缝 还令他内心有强烈的刺痛感。不过,奔走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小王也常常感受到了这个城市里人情的温暖。 夏天的时候,很多热心市民和商家在街道上摆放了专门的冰柜,免费提供饮料。每次路过这些蓝色帐篷下的冰 柜,小王都觉得特别暖心。 快递业的好时代起始于 2008 年。这一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也是中国物流发展的关键一年,很多电商 开始助推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由于电商快件的特性,需要快递公司全国性的网络,加盟承包制开始兴起,全国 性的快递系统开始运转。2009 年 10 月 1 日起,新《邮政法》实施,确定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合法地位,民营快 递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3 年,民营快递企业市场占有率开始超过国有快递企业。 小王也分享了行业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2013 年,小王每天最多收件可以达到 800 件,谦和的态度和勤奋 努力让他的业绩做到了网点第一,他每个月已经可以拿到 8000 元的工资,在 S 市也算不错的收入了,他的消费 也升级了,开始去大型商城购物了。 随着快递业加盟制问题的逐渐暴露,各大快递公司逐渐收缩加盟网点,开始直营化。经营模式的改革助推 了快递业的发展。2016 年,中国快递业突破 300 亿,连续 6 年每年增长超过 50%,此后多家快递公司成功上市, 快递公司已不再是当年靠着几辆自行车送件的小作坊了。 2016 年,小王所在网点被总部收回直营,开始按照更为成熟的公司管理模式运营。小王被任命为网点运营 经理,参与网点的管理。现在小王每个月的工资已超过一万元。他买了一辆十几万的小汽车,并且回老家拆掉 了当年的土坯老屋,新盖了一栋三层的小楼,让村里人羡慕不已。 小王很早就办理了 S 市的市民卡。市民卡不仅兼具医保卡和储蓄卡的功能,还能优惠享受到泊车、乘坐公 交车、租赁公共自行车等公共服务。为了推动外地人融入城市,S 市还推出了积分入户政策,只要积满一百分 就可以落户。小王越来越感受到了这个城市很多制度传递出的温情,在这个城市工作了十多年,小王很感谢 S 市这个大城市,让他有了一份稳定且有上升空间的工作。当然,“我在 S 市也离不开快递业,离不开我们的服 务了。”小王说。 材料四 只因看了一眼岩山,从此她就与岩山结缘。她就是 D 市岩山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小孙。几
年前,小孙从一所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 D 市商务局工作,有一次,市委、市政府组织“机关干部下 基层”社会实践活动,她随着实践小组来到了岩山。 “太美了!”小孙被岩山美丽的风景深深震撼,花红柳绿,山清水秀,真是如诗如画。当地淳朴的民风、热 情好客的村民更令她印象深刻。不过,令她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岩山的贫困。岩山村共有 1345 户、4130 人, 其中贫困户占 60%,人均耕地不足 0.8 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 脱贫是这里的村民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如果能帮助岩山村这样长期贫困的地方摆脱贫困,人生该是多么有价值 啊!小孙的心里涌起一个强烈的念头。 此时,D 市正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巧合的是,岩山村正是商务局的对口扶贫村。小孙主动请缨,担任 岩山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从驻村工作开始的第一天起,帮助岩山这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沉甸甸的责任,便落 在了小孙的肩上。刚入村时,小孙准备先找村民了解情况,但却听到了这样的风凉话:“咋还派个女干部?一 个城里女人能干啥?” 为了开好头,获取村民的信任,她和工作组同事,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走家串户查找穷根,入村不到两 个月,就完成了对全村所有贫困户的走访,做到村里的“大事小情、家长里短”都了然于心。 随后,小孙与工作组同事组织村民参加手工纺织、月嫂服务等培训班。与此同时,他们筹集资金,在全村 开工建设引水上山工程,彻底改变了村里几十年来山上缺水的状况。春节前,贫困户饲养的年猪还在愁销路, 工作组全程参与推销,终于换来了 80 多万元沉甸甸的“过年钱”……一连串雪中送炭的实质性帮扶拉近了村民 和工作组的距离,村民们被小孙这位“女干部”的真情付出深深打动。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驻村帮扶的首要工作。”小孙深有感 触地说。为此,她和工作组同事带着村民党员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为了提高村 干部、村民代表引领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小孙多次带领他们到县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明显 感觉到岩山的民心齐了,村干部的干劲足了,水平高了。”小孙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强了。 如何用工业化理念改变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快引进增收产业项目为村民创造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 就业岗位,实现更多人的致富奔小康,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每天都要琢磨的“大事情”。工作队得 知外省一家大型现代纺织企业老总是 D 市人,有回乡投资的想法,便第一时间与他取得联系,进行对接和项目 考察。小孙在充分了解到该纺织项目是非常适合岩山村的好项目后,便积极与企业老总沟通招商想法。针对企 业提出的十几个落实投资的实际问题,工作组到市、县、乡项目主管单位咨询政策、寻求支持。仅仅 5 个多月 的时间,工作组就协助企业完成了项目选址、各项手续办理、厂房建设、员工培训等一系列重要工作。目前, 一个依托“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建立起的纺织产业园区,正在岩山渐渐成型。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村民不 仅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而且可以实现既拿薪金又领股金还得租金的长效增收,岩山村的脱贫梦正在逐步实现。 “咱们岩山再也不是那个靠天吃饭的穷地方了。现在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村民喜滋滋地指 着驻村工作组的办公室说,“变化就是从孙书记和她的队员到咱村来的那一天开始的。”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北方最大的坯布集散地。”一个更大的梦想在小孙心中一点点描绘。环境越来越好, 梦想越来越大,“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信念和情怀不会变。” 材料五 A 大学陈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有着创新的历史和文化基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 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中国不少民营企业在全球科技领域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推动了经济发 展方式的转换、经济结构的调整,比如中国的无人机、生物医药、移动支付等方面有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有着比国外同类产品更好的用户体验。他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科技创新的突破,就难 以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就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实现了豆浆机、电饭煲等数十款智能厨电的物联网应用。”著名的民营企业副总裁高总说。在用户 需求倒逼之下,该企业对产品进行了智能化升级,目前产品已销售到世界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过 70 亿元,拥有专利技术 2047 项。过去 10 多年,该企业凭借传感器等方面的制造优势,成为某些跨国大公司的 重要供应商。“我们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等方面有长期积累,在创新中更容易将好点子转化为好产品。”高总 说。 陈教授认为,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走出了一条从模仿、追随到引领的发展轨 迹,而这背后的“秘诀”便是创新。市场需求催生了中国民营企业对生产的创新、商业的创新,比如新零售、 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等。这种创新不是短期的、偶然的,而是长期的、自发的,是一种迥然不同于欧美国家的 创新路径,是深刻在中国经济肌体中独一无二的事实特征。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经历了 40 来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科研、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基础。 特别是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能源、5G 通信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此外,中国的移动互 联网发达,拥有业态优势;网民群体庞大,比欧美日网民数量之和还多,拥有大数据优势。中国古代思想家管 子说过:“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当前政府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 动力”,无疑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政治环境。 问题一 给定资料 2 中提到,“这是奋斗者的奖杯,这个奖杯上不仅有我的名字,还有我们团队的名字,其实更应 该有国家的名字”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0 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 250 字。 问题二 请根据给定资料 3,以城市的温度为题目,为《S 市日报》写一篇评论。(30 分) 要求:紧扣资料,立意明确,思路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 400 字。 问题三
给定资料 4 中提到村民眼中的变和小孙心中的不变,请你结合全部给定资料,围绕“变与不变”进行辩证 思考,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 字) 要求:论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字数 1000~1200 字。 问题一 参考答案 这句话指自主创新的成就不仅有个人的努力,更有团队的贡献和国家政治环境支持。 体现在:1.个人具有故土情结,梦想科技兴国。放弃优越条件,白手起家;让利于民,服务百姓,体现社 会责任。2.团队坚持自主研发。不惧技术、资金难题,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拥有知识产权;与国际名企合作, 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并奋勇开拓。3.国家政策扶持。鼓励海归创新创业,提供产业化发展机会;提供产权保护, 支持技术创新,从而获得国际机构认可。 因此,我们应坚持梦想、创新、实干,勇于担当,既有格局与胸襟,也要有定力和意志,以此掌握创新话 语权。 问题二 城市是人的聚合。一座城市的外来人越多,往往意味城市的吸引力越大。让外来人感受到城市温度,推动 城市的温度 其融入城市。 首先,城市市民需转变观念。以热情、耐心、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 到人情的温暖,缩减距离感,提升认同感。其次,助力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及时跟进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 外来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时俱进的改革经营发展模式,提供稳定且有上升空间的工作,使外来人不仅能在 城市留得住,还能留得好,提升安全感。最后,通过完善制度传递温情。办理功能多样的市民卡,让远道而来 的人在享有医保卡与储蓄卡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务;出台政策,采用积分制,解决其落户难 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多方合力,城市才有温度,充满情怀,温暖你我。 问题三 坚守为民初心 奋力脱贫致富 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岩山村的脱贫梦、致富路正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从靠天吃饭 到产业脱贫,改变的不仅是农村的经济、农民的生活,更是听天由命向自力更生转变的心。而村庄巨变,只有 依靠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基层干部初心不变、为民不止的奋斗,才能够绘就出“全民奔小康”的蓝图,兑现“一 个都不掉队”的誓言。
农村脱贫致富,最基础、最重要的是物质经济条件的改善。村庄的巨变最直接表现为乡村面貌、生活条件 的改变,而这又取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脱贫前,岩山村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单一、交通 不便利,农民收入低、就业机会少,物质生活相对贫乏。面对村民的殷殷期待,扶贫干部深感责任重大、任务 艰巨。他们走访调研,大胆创新、勇于借鉴,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今,村里 的产业起来了,就业岗位增多了,在外打工的农村人纷纷返乡,企业家、青年也来此创业。岩山村并非个例, 一些地方的有识之士还将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商业模式带回家乡发展。这不仅推动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深 化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更拓宽了村民致富创收的途径。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塑造奠定 了基础,村容村貌也由此焕然一新。 乡村在变,人也在变。村庄的巨变更体现为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这归功于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对未来 生活的信心。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到互帮互助摘穷帽、齐心协力奔小康,村民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 主动改变、乐于改变是村民当下精神状态的写照。美好生活都始于梦想,成于实干。村民自身脱贫意愿的觉醒, 再加上扶贫干部一连串雪中送炭的实质性帮扶。这不仅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还切实增强了村民为美好生活 奋斗的干劲和底气。果园里热情地忙碌着、农家乐欢快地吆喝着、工厂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家庭手工业如 火如荼地开展着……随处可见的是村民对当下生活的热情与满足,是对幸福生活的殷切希望。村民相信,跟着 扶贫干部、跟着党员,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万变不离其宗,村庄的巨变离不开基层干部不变的理想信念,担当实干,履职尽责,践行为民情怀,不折 不扣落实中央政策,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 出的庄严承诺,今年更是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一线,基层干部功不可没。他们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肩负起改变村庄面貌的使命,推动精准扶贫政策开花结果;他们深入群 众,查找“穷根”,主动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确保村民有生活、有技能、有未来;他们助力村民摆脱贫 困、圆梦小康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生价值,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正是因为有这样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紧 紧依靠人民的基层战斗堡垒,才大大增强了全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勇气和信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在十八洞村的华丽转身、悬崖村的蝶变升级里,我 们看到了村庄变美了、生活变富了,也感受到了村民满心希望奔小康的热情,更见证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信念和情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