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 毕业设计(论文)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一个升压斩波器与电压型逆变器组合的系统,由于要考虑最大
功率点跟踪(MPPT)、实现市电并网(同相同频),所以它和普通的逆变器又有很大的区
别。本文研究了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核心问题-最大功率点的跟踪、正弦脉宽调制技术
(SPWM)、并网过零同相检测,比较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简易的理论
分析和研究和实际制作,采用C8051F120实现了数字化控制的软件平台。
本文介绍的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两级式的拓扑结构,避免使用工频变压器,
缩小了实验装置。用C8051F120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使系统具有很好的动态响应,提高
了并网效率。本文设计采用闭环控制扰动法能够实现光伏发电系统中太阳能电池的最大
功率输出,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最大功率点跟踪速度;针对单相全桥式逆变器的特点采
用数字式正弦脉宽调试技术(SPWM)实现逆变;利用C8051F120外部上升沿捕捉功能实现
同相电流检测,保证与市电同相同频;加入一定的控制算法-数字PID使系统具有很好的
动态响应,提高了并网效率。 通过试验证明该系统采用C8051F120用单片机实现最大功
率点跟踪(MPPT)、数字化SPWM波控制方式、数字PID算法是可行的,比传统的模拟控制方
式有一定的优越性,而且逆变器电源效率高、体积小、设计灵活、性能可靠,输出波形
稳定,谐波小的优点。
由于所学识水平的不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本文仅对光伏并网逆变
器系统进行了最初步的探索与简易的实际制作。针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了将系统应用于实际,还需要对以下各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 没有真正实现数字PID算法的软件调试,同时没有进行数字PID参数Matlab的仿真。
2、 实现动态响应过程中的步进算法有待细调,需要多次实验进一步验证与完善。
3、 单相全桥式SPWM控制技术只研究上下桥臂不同时导通、左右互相导通的控制技术,
对移相调压方式实现逆变的方法有待去细究。
4、Boost升压斩波电路的硬件调试只理论分析四种基本电路,只在实际中验证过推挽、
单振激式升压斩波电路波形与电压。
5、新的控制策略的研究,提高并网电流波形的质量,降低系统工作噪声和减小谐
波的输出。采用更为高效可靠的MPPT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成本。
6、“孤岛效应”检测与防止“孤岛效应”也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很重要的核心问题
之一,它是指在电网失电情况下,发电设备仍作为孤立电源对负载供电这一现象。“孤岛
效应”对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存在重大隐患,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当检修人员停
止电网的供电,并对电力线路和电力设备进行检修时,若并网太阳能电站的逆变器仍继
续供电,会造成检修人员伤亡事故;另一方面,当因电网故障造成停电时,若并网逆变
1
xxxxxx 毕业设计(论文)
结论与展望
器仍继续供电,一旦电网恢复供电,电网电压和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相位上可能存
在较大差异,会在这一瞬间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从而损坏设备。本系统并没有对这部
分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为了实际应用,需要研究检测和防止孤岛效应的控制策略,以
保证整个系统运行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7、数据检测和通信
针对光伏并网系统的发散性对统一管理带来的困难,有必要开发统一的管理和远程
通讯软件,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运行状况或故障情况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并
且使其具有通用性,可以开发通过短波的无线电通信和通过Internet的多种传输方式,
使用户方便快捷的了解系统运行的情况。
8、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控制,增加对局部电网的无功检测和补偿及谐波对抗。
9、当多台并网系统一起工作时,问题的研究:
(1)、多台并网系统的功率相对于电网的局部来说,如果功率可以比拟(如果在一个居民
小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对于电网和并网系统的正常运行会不会有所影响;
(2)、当光伏并网系统大规模使用时,如何进行多台并网系统工作状态的自动控制和调
整。
2
xxxxxx 毕业设计(论文)
致谢
致谢
随着松香烟味的淡淡散去,论文即将付梓;大学生活紧跟论文的脚步而结束,人生
征程又是一个起点。此次毕业设计的完成,凝聚着居多人的关怀与帮助。首先感谢我平
易近人的指导教师王海涛在学术上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个
方面的典范作用,在科研中创造的良好学术气氛,在系统研究和调试过程中给予的及时
帮助。这些使我的本科学业得以顺利完成,并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开拓进
取,勇往直前。在此,我再一次对王老师的培养和关怀表示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要感谢院领导与“3+1”的全体老师,是他们奠基我施展才华的基石。为期一年
半的实验室学习,我收获满囊!老师的敬业品德、工作严谨、学术专研、耐心教导培养
我们良好的做事风格与提升我们专业水平。
借致谢机会,我要特别感谢曾经在大专教过我的老师:朱星华、邓文娟、黄鑫、张
胜群、付志坚;他们给予专业知识与陪伴成长!
非常感谢老师们,他们在大学生涯中正确指导学习与生活;在论文期间给我许多帮
助与建议。他们兢兢业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我做出了好的表率,时刻鞭策着我
向他们学习。
非常感谢我的同学们,在与他们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他们给予了我及
时的帮助和建议,开拓了我的思路。在与他们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他们给
予了我及时的帮助和建议,开拓了我的思路。
非常感谢我的论文搭档张文明同学,在学习与生活中互相学习与互相帮助;在论文
制作期间,共同探讨理论研究与齐心协力解决问题!
3
xxxxxx 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克尼汉.C程序设计语言(第2版新版) . 徐宝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兆安.电力电子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 张毅刚.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3版).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陈国呈.PWM变频调速及软开关电力变换技术.2003.8,p175一185
[6] 李俊林.单相逆变器重复控制和双环控制技术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7]
KaiZhang,YongKang.etal.RePetitive waveform correction technique for CVCF-SPWM inverters[J].IEEE,Trans on
Power elec,2000,147(2):153-158
[8] K J. Astrom,Tore Hagglund.The future of PID control [J],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01
[9] 陈道炼.DC一AC逆变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5一110
[10] 潘玉良,施浒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输出效率探索[J].电子工程师,2001,27(9):50-53
[11] Mummadi Veerachary , etc.Neural-network-based maximum-power-point
tracking
of
coupled-inductor
Interleaved-boost-converter-supplied PV system using controller [J].IEEE Trans Ind Eleetron,2003,50(4):749-758
[12] 李春鹏,张廷元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综述[J].电工材料,2006,3:45-48
[13] 童长飞.C8051F系列单片机开发与C语言编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1
[14] 梁玉红.新型全数字SPWM波形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湖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008.6
[15] 朱腾.基于 MPPT 的光伏电池电力应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中国知网..东华大学学位论文.2005.3
4
xxxxxx 毕业设计(论文)
附录
附录
入: 无
出: 无
/******************************************************************************
** 函 数 名: PCA0Int
** 功能描述: PCA0 中断,实现 SPWM 波形输出
** 输
** 输
** 全局变量:
** 调用模块:
** 作
** 日
******************************************************************************/
#if PCA0_INTERRUPT_EN > 0
void PCA0Int(void) interrupt PCA0_PRIOR_ORDER
{
者: xxx
期: 2009-9-6
//PCA0 计数器/定时器溢出中断
//PWM 中断计数器加 1
//周期标志取反
PCA0IntFlag = PCA0CN;
PCA0CN &= 0x40;
if(PCA0IntFlag & 0x80)
{
PCA0IntFlag &= ~0x80;
PCA0H = 0xff;
PwmCntI++;
if(PwmCntI >= PWM_POINT_N)
{
PeriodFlag = ~PeriodFlag;
PwmCntI = 0;
if(PeriodFlag)
{
PWMnPulseClr(0);
}
else
{
}
}
PWMnPulseClr(1);
//i = (uint8)((uint16)SPWM[Ci] * 2 / 7);
if(PeriodFlag)
{
if(SPWM[PwmCntI] == 0)
{
PWMnPulseClr(1);
}
else
{
}
}
else
{
//PCA0CPH1 = 255 - i;
PCA0CPH1 = ~(SPWM[PwmCntI]) + 1;
5
xxxxxx 毕业设计(论文)
附录
if(SPWM[PwmCntI] == 0)
{
PWMnPulseClr(0);
}
else
{
//PCA0CPH0 = 255 - i;
PCA0CPH0 = ~(SPWM[PwmCntI]) + 1;
}
}
}
//SFRPAGE
= SFRPAGE_SAVE;
// 恢复 SFRPAGE
}
#endif
6
xxxxxx 毕业设计(论文)
附录
1
2
3
4
5
6
D
C
B
A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原理图
+3.3V
DC_12V
C_PW M0
10uF/50V
R0_DC2
100R
EL0
1
C_PW M0
104
PWM0
GND
PWM1
EL2
1
C_PW M1
10uF/50V
C_PW M1
104
R1_DC2
100R
R0_DC1
300R
E0_DC0
10uF/50V
R0_DC0
10K
R1_DC0
10K
E1_DC0
10uF/50V
R1_DC1
300R
3
PHOTO
3
PHOTO
+3.3V
DC_12V
C_PW M1
NC
IN A
GND
IN B
NC
OUT A
VCC
OUT B
TC4427
1
2
3
4
+12
8
7
6
5
C_12
104
E_12
10uF/100V
+24V
COM
K1
R10
39R
DC_12V
Q1_DC
60NF06
10K
T1
103/2KV
+12
1
4
BRIDGE1
D1
2
TRANS5
3
10K
103/2KV
+P
60/10W
E1
220uF/450V
N
R11
39R
Q2_DC
60NF06
R3
R5
R8
R9
75K/0805
R18
75K/0805
R32
75K/0805
R20
75K/0805
R33
75K/0805
R23
75K/0805
R115
75K/0805
R25
75K/0805
R61
75K/0805
75K/0805
75K/0805
75K/0805
R1
5
0
8
0
/
K
5
7
R6
5
0
8
0
/
K
5
7
R2
5
0
8
0
/
K
5
7
R7
5
0
8
0
/
K
5
7
R4
5
0
8
0
/
K
5
7
R10
5
0
8
0
/
K
5
7
D12
LED
Z10
8.2V
VDD
HIN1
SD1
LIN1
VSS
8
9
10
11
12
13
14
Q_MOS1
VDD
HIN
SD
LIN
Vss
IR2110
HO
VB
Vs
Vcc
COM
LO
7
6
5
4
3
2
1
Z1
18V
D3
1uF
C1
104
D1
R3
100R
D2
R4
100R
MOS1
R1
100K
Z2
18V
MOS2
Z3
18V
R2
100K
+P
1
2
N
MOS3
R7
10K
MOS4
R6
10K
D3
R4
Z4
18V
100R
D4
R5
100R
Z5
18V
Z3
18V
1uF
D5
104
7
6
5
4
3
2
1
Q_MOS2
HO
VB
Vs
Vcc
COM
LO
IR2110
VDD
HIN
SD
LIN
Vss
8
9
10
11
12
13
14
VDD
HIN2
SD2
LIN2
VSS
1
2
3
4
PWM1
1
U1A
74HC04
PWM2
3
U1B
74HC04
2
4
R_U1A
10K
U2A
1
2
74HC08
221
U_C1
R_U2A
RES2
R_U1B
10K
U2B
4
5
74HC08
221
U_C2
U3A
1
2
74HC08
U_C3
221
4
5
R_U2B
RES2
U3B
74HC08
221
U_C4
3
HIN1
6
LIN1
3
HIN2
6
LIN2
L1
68UH
104
1
2
ACL
ACN
Title
Size
B
Date:
File:
5
Number
4-Jan-2003
G:\电路图.Ddb
Revision
Sheet of
Drawn By:
6
D
C
B
A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