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河南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河南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 一、选择题(教育学 1—20,心理学 21—40。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 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 ) A.教育是传递生活经验的活动 B.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C.教育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 D.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 2.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在我国,科举制度实行了 1300 年,停止科举是在 A.1903 B.1905 C.1906 D.1911 ( ) ( ) 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 )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5.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6.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7.“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 ) ( ) ( ) 8.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肓 9.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 )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10.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 )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隐私权决定的 C.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荣誉权决定的 1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管理能力 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1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13.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 ( ) (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4.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15.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 ) ( ) (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7.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称为测验的 (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8.小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影响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有一次小 李跟同年级的另一个班的同学打架,班主任劝退小李。这行为侵犯了小李的 ( ) A.人身权 B.财产权 C.受教育权 D.人人平等权 19.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如果各组均值不变,被试间差异增大,那么 ( ) A.F 值会变小 B.F 值保持不变 C.组间方差会变小 D.误差方差会变小 20.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21.心理的实质是 A.对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B.改造客观世界的意志 C.生理活动 D.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22.中枢神经系统是由______组成的。 A.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 B.小脑和大脑 C.脊髓和大脑 D.小脑和大脑皮层 ( ) ( ) 23.心理过程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它包括 ( ) A.认知、情感、行为 B.感觉、知觉、行为 C.情感、意志、行为 D.认知、情感、意志 24.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 A.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B.理论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D.分析原则、综合原则和抽象概括原则 25.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是 A.触景生情 B.闻过则喜 C.谈虎色变 D.打草惊蛇 2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 ) ( )
A.对比 B.适应 C.相互作用 D.联觉 27.“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是人的知觉特征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8.记忆过程包括______几个基本环节。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9.长时记忆的编码有 A.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B.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 C.图像记忆编码和语音编码 D.图像记忆编码和声像记忆编码 30.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 A.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B.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慨括 C.形成概念和进行问题解决 D.进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 ) ( ) ( ) ( ) 31.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创造了祥林嫂的艺术形象,他是把旧中国许多妇女的遭遇集中后创 造出来的形象,这种形象的构成方式属于 ( ) A.综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32.某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想去向老师认错,但怕受批评丢验;又怕被揭发后受更大的 处分,这学生此时的动机冲突形式属于 (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分析冲突 33.王芳解开一道数学题后,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快,这种情感是 ( ) A.美感 B.激情 C.理智感 D.道德感 34.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 出 某 种 办 法 采 取 活 动 ( 手 段 ) 段 , 来 减 小 这 个 差 异 。 这 种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或 策 略 是 (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3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能力结构理论称为 ( ) A.二因素说 B.智力结构三维模型 C.群因素说 D.能力层次结构理论 36.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包括 A.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B.气质、能力、兴趣 C.气质、能力、性格 D.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37.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包括 ( ) ( ) A.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 B.积极性、消极性、强和弱的程度 C.兴奋性、激动性、外显和内隐度 D.增力性、减力性、饱和度和外显度 38.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是 (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39.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是性格的 ( ) A.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B.社会属性的体现 C.分类标准 D.结构的组成部分 40.智商是 119,其等级为 ( ) A.优秀 B.中上 C.中等 D.中下 教育学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41.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____________ 、体态语言三种。 42.初等教育又称____________。 43.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____________构成。 44.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 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____________。 4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纳所著的____________一书,体现了美国 60 年代进行的一次教学 改革的指导思想。 4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47.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口号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48.新生儿与____________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49.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是强制性、免费性、____________。 50.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 5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辅助形式有个别辅导、现场教学。 52.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____________。 53.在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____________,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54.1956 年美国 心理学家布鲁 姆制定出了《 教育目标的分 类系统》,他把 教育目标分为 ____________、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55.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着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之为 ____________。 56.____________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57.1920 年,美国的 H. H.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____________,在良好的条件下,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5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隋况、____________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 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9.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____________、激励作用和评 价作用。 60.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综合性、____________和灵活性。 三、简答题(共 16 分) 61.教育评价有哪些功能?(4 分) 62.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3 分) 6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4 分) 6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 分) 四、案例分析题(9 分) 6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教育教 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 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 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困难。 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 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愿意向他倾诉,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1)试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3 分) (2)上述材料启发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6 分) 五、论述题(10 分) 66.试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心理学部分 六、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67.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68.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____________。 69.感觉的产生是整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导神经和 ____________。 70.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叫____________,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 71.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____________。 72.一个刺激被觉察出有差异所需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成正比例,这个定律被称之为 ____________。 73.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这是知觉 的____________。
74.电影的胶片是一片一片的,但按每秒 24 片的速度放映,看上去却没有间断感,而是一个 连续的整体,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75.个体感知过的事物一旦成为记忆的内容,是以某种具体的形象保存在脑中的,这种形象称 为____________。 76 . 根 据 识 记 的 材 料 是 否 有 意 义 或 学 习 者 是 否 了 解 其 意 义 , 我 们 又 可 以 把 识 记 分 为 ____________和意义识记两种。 77.按照注意时有无预定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三种: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 ____________。 78.概念获得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____和概念同化。 79.根据想象内容新颖性的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____________和创造想象。 80.“优柔寡断”“冒失”与意志的____________品质相反。 81.情绪与人的____________相联系,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82.用奖励性手段强化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行为使其出现的频率增加的条件反射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 83.把提供的各种信息重新组合,朝着一个方向、寻找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方案的思维称为 ____________。 84.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____________。 85.个性特征中最为稳定的特征是____________。 86.意志行动可分为____________的阶段和执行决定的阶段。 七、简答题(共 18 分) 87.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5 分) 88.简要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4 分) 89.注意的心理功能有哪些?(4 分) 90.能力和知识之间有何关系。(5 分) 八、案例分析题(7 分) 91.王亮和王峰是双胞胎,同年入学,现在已经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他们两兄弟个子一 样高,相貌也极其相似,但是他俩的性情却大不相同。王亮易激动,性情豪爽,办事果断,敢作敢 为,行动迅速,喜欢参加各种争斗性活动,当受到挫折时恕发冲冠,爱打抱不平而不考虑后果。王 峰则性情温和、安静、稳定、办事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即使在经受挫折时仍心平气和,不动神色, 而两人的成绩却不相上下,齐头井进。 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试以气质类型学说加以分析。 九、论述题(10 分) 9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答案及精析 教育学、心理学 一、选择题 1.【精析】B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将 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精析】B “兼爱”属于墨家的主张;“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思想;“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属于道家的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属于《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3.【精析】C 1905 年,洋务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 势,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下诏次年起(即 1906 年),所有的岁科考试、乡 试,会试一律述止,正式废除科举制度。 4.【精析】A 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爱弥儿》是卢梭的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 育》是昆体良的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著作。 5.【精析】C 20 世纪 60 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 6.【精析】B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的发展不但揭示了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这些规律,而且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 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 7.【精析】B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拔苗助 长,不能陵节而施。 8.【精析】C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 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9.[精析】D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 10.【精析】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斗合法 权益。因此,教师不得有对学生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人格 尊严权决定的。 11.【精析】C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职业的 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教育能力,才能承担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 12.【精析】D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因 此,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核心。 13.【精析】C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 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 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14.【精析】B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
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 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 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5.【精析】C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 会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 16.【精析】D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 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 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17.【精析】A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 致性程度。 18.【精析】C 班主任劝退小李的行为侵犯了小李的受教育权。 19.【精析】D 略。 20.【精析】C 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 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21.【精析】D 心理的实质体现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a.客 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b.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22.【精析】C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分为脑干、间脑、小脑、大脑两半球等部分。 23.【精析】D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4.【精析】A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①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 系统性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5.【精析】C 条件刺激在本质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物理性刺激,称为 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另一类是抽象刺激,即语言符号,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在生括中,望 梅生津、杯弓蛇影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谈虎色变、谈梅生津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作用。 26.【精析】B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入 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 27.【精析】C 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 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 重要的。“窥一斑而见全豹”,比喻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或比喻可以从观察的部分推测到全貌,体现知 觉的理解性。 28.【精析】D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29.【精析】A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两种形式,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30.【精析】B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