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王海玲统计学讲义.pdf

第1页 / 共162页
第2页 / 共162页
第3页 / 共162页
第4页 / 共162页
第5页 / 共162页
第6页 / 共162页
第7页 / 共162页
第8页 / 共162页
资料共16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目 录     (1) (6) (13) (25) (35) (45) (62) (87) (109) (134) 第一章 统计学概论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采集与展示 第三章 数据集中趋势度量 第四章 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第五章 抽样分布 第六章 参数估计 第七章 假设检验 第八章 方差分析 第九章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十章 时间序列分析      
统计学考点精讲 第一章 统计学概论 本章考点分析 考点内容 考点 1:统计学的概念、涵义 考点 2:统计数据的类型 考点 3:统计学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统计学?(statistics) 重要等级 ★★★☆☆ ★★★☆☆ ★★★★★ 考试提醒 名解 简答 名解、简答 (一) 辞典说 1.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不列颠百科全书) 2.统计是一门收集、分析、解释和提供数据的科学 (韦伯斯特国际辞典第 3版) (二) 涵义说 统计包括三方面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活动: 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实际资料的全部工作过程。通常被划分为统计数据的采集 或调查、统计数据的整理或展示、统计数据的推断或分析三个阶段。 2.统计资料: 是通过统计活动获得的、用以表现研究现象特征的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数据资料 和图表资料等等。 3.统计学: 是指导统计活动的理论和方法,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 显然,统计的三个涵义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统计资料与统计活动是成果和过程的关系,统计 活动与统计学则是统计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三) 简言说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 统计是研究总体数量方面的科学。 二、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 按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 1.定性数据: 又叫分类数据。是指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现事物品质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数据。又分为定类数 —1—
考试点(www.kaoshidian.com)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4006885365 据与定序数据。 定类数据是分类的结果,表现为类别;如人口按性别分为男、女,可用 1、0代码分别表示。 定序数据是按一定的排序进行分类的结果,表现为有顺序的类别,如考试成绩分为优、良、 中、及格、不及格,分别用代码 5、4、3、2、1来表示。 2.定量数据: 是指用数值来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又分为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 定距数据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类别和顺序,还能反映类别和顺序之间的数量差距;如 90~100为 优、80~90为良、70~80为中、60~70为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定比数据不仅能表现事物之间的数量差距,还能通过对比运算,体现相对程度的数据;如计算 平均考试成绩、结构、比例等等。定比数据是包含信息量最多的数据,大多数统计数据都属于这 一类。 (二) 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绝对数、相对数与平均数 1.绝对数: 是反映现象或事物总规模、总水平或绝对数量特征的数据。该类数据最大特点是数值是用绝对 数表现,并带有明确的计量单位。如某地国内生产总值 1250亿元,某企业人数 200人,小张年龄 30岁等等。 2.相对数: 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相对数量特征或相比关系的数据。该类数据特点是数值是对比的结果。 计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保留原对比数据的计量单位,叫有名数;另一种叫无名数,是把对比的数 据的计量单位抽象化,以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或万分数等表现的相对数。由于对比的时 间、范围、内容和意义不同,相对数可分为: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 数、强度相对数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3.平均数: 是反映现象或事物平均数量特征的数据,用以表现现象某一方面集中趋势或一般数量水平的数 据。按时间状态不同分为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按计算方式不同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 数、几何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等。在后面章节里要介绍此类数据的计算方法。 (三) 按来源不同,分为观测数据与实验数据 1.观测数据: 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而得到的。有关社会经 济现象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观测数据。 2.实验数据: 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方式而获得的关于实验对象的数据。比如,对一种新药疗效 的试验,对一种新的农作物品种的试验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数据大多数都为试验数据。 —2—
(四) 按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截面数据与时序数据 1.截面数据: 是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空间状态不同,时间状态相同),描述现象在某 统计学考点精讲 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故也叫静态数据。 比如,2011年我国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2.时序数据: 是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 (空间状态相同,时间状态不同),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比如,2000年至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也叫动态数据。 三、统计学几个基本概念 (一) 总体与总体单位 1.概念: 总体:统计所研究事物的全体,即所研究现象全部元素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个体, 即总体单位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每个个体事物 (每个元素)。 2.种类: 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有限总体的范围能够明确确定,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的。无限 总体所包括的元素是无限的,不可数的。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总体大多数是有限总体。 3.特点: 统计总体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 大量性———总体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是足够多的; (2) 同质性———每个总体单位起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3) 差异性———除了同质性外,各单位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 的基础和前提。 (二) 标志、变异和变量 1.标志: 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或概念。所以,标志由两部分构成: 标志 =标志名称 +标志表现 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每个单位上的具体体现。 标志的种类:根据标志表现的不同,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其标志表现为属性表现。如 “性别”,是品质标志名称, “男” “女” 是其标志表现 (用文字描述); 数量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其标志表现为数量表现。如 “年龄” 是数量标志名称, 可能表现为 20、24、30、35… (用数字描述),这些数字或数值叫做标志值。 —3—
考试点(www.kaoshidian.com)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4006885365 2.变异: 标志表现在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被称为变异。也正是前面提到的总体 “差异性” 特点。这种变 异有属性上的差异,如性别、文化程度等;也有数量上的差异,如年龄、身高等。 总体的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前提,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统计所研究的标志一般都是变异 标志。 3.变量: 有变异的数量标志和指标都称为变量。 变量的数值表现是变量值。变量值就是标志值,但是标志值不一定是变量值。 常用的变量包括以下几种: (1) 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身变化会引起其它变量的变化的量,称为自变量;受其它变量影响而变化的量,称为因变 量。如施肥量、浇水量是自变量,而亩产收获量是因变量。 (2) 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离散型变量它的变量值在某个区间,可以一一列举,并且可以用整数表示。如 “企业数”、“职 工人数”。 连续型变量的取值是连续不断的,不能一一列举,如 “产量” “销售额” 等,都是连续型变 量。一些变量严格上讲是连续型变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以整数表示,所以,把它当做离散型 变量。如 “年龄”、“考试成绩” 等。 (三) 指标和指标体系 1.指标: 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及数值表现。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指标所属的 时间、空间范围、计量单位以及指标数值等要素。例如,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 471564亿元。 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绝对指标 (也称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前面数据 类型中已有介绍) 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就是总量指标、绝对指标,反映的是现象绝对量的多少,如 工 业 总 产 值、利 税 总 额等。 质量指标反映的是现象内部及现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如各种相对数和平均数。如男、女比 例、劳动生产率等。 指标按其反映现象范围大小不同,分为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 总体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在统计抽样中被称为总体参数,是抽样推断的目标。 样本指标反映的是样本的数量特征,在统计抽样中称为统计量,抽样推断的目的就是以统计量 去估计总体参数。在后面统计抽样的章节中会用到这些概念。 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正是前面所提到的截面数据和 —4—
定序数据。 静态指标反映既定时间上现象的规模、水平和数量关系,如一般平均数、绝对数、结构、比 例、效益等。 动态指标反映的是现象在不同时间内发展变化情况,如序时平均数、发展速度、增减量和增减 统计学考点精讲 速度等。 2.指标体系: 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统计总体的特征通常具有复杂多样性,单个指标只能反映总体某个侧面特征,所以,将若干个 统计指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这就是指标体系的作用。 指标体系有根据专门的目的和专门任务所设计的专题指标体系;也有反映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的 基本指标体系。 (四) 参数和统计量 1.参数: 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即统计指标。在统 计抽样中,常用的参数主要有总体均值 (μ)、标准差 (σ)、总体比例 (π) 等,总体参数通常用 希腊字母表示。 2.统计量: 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它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些量,是样本的函数, 被称为样本指标。统计抽样中常用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 (x)、样本标准差 (s)、样本比例 (p) 等,样本统计量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另外,还有一些是为统计分析的需要而构造出来的 统计量,比如用于统计检验的 z统计量、t统计量、F统计量等,它们的含义将在后面相关的章节中 介绍。 本章小结 1.统计学的概念 2.统计数据的类型 3.统计学常用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种类、参数与统计量) —5—
考试点(www.kaoshidian.com)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4006885365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采集与展示 本章考点分析 考点内容 考点 1:统计学数据来源、收集 考点 2:统计调查方案的结构 考点 3:统计数据的整理 考点 4:统计数据的展示 (图表) 一、统计数据的来源 (一) 数据的间接来源 重要等级 ★★★☆☆ ★★★☆☆ ★★★★☆ ★★★☆☆ 考试提醒 选择、简答 简答、论述 简答、计算 简答 间接来源于别人调查或实验的数据,对使用者来说,称之为第二手数据。二手数据主要是公开 出版或公开报道的数据,如统计部门和政府部门公布的有关资料,如各类统计年鉴,各类经济信息 中心、信息咨询机构、专业调查机构等提供的数据,各类专业期刊、报纸、书籍所提供的资料,各 种会议,如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及专业性、学术性研讨会上交流的有关资料,从互联网或图书 馆查阅到的相关资料。 (二) 数据的直接来源 数据的直接来源是原始数据,也称为第一手数据。主要是通过统计调查、采集和实验获得。对 社会现象而言,通常取自有限总体。目前,经常采用的调查方式有: 1.抽样调查: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数据 收集方法。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等特点。 2.普查: 为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非经常性全面调查,通常是周期性的。我国进行的普查主要有: ①人口普查,每 10年进行一次,末尾数字为 “0” 的年份进行 ②农业普查,每 10年进行一次,每逢 “6” 的年份进行 ③经济普查,每 5年进行一次,每逢 “3” 和 “8” 的年份进行,包括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 查、建筑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 3.统计报表: 统计调查方式中重要方法之一,曾经是我国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 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其他各种调查方式,如典型调查、重点调查、问卷调查等。 —6—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