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9年新疆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9 年新疆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 10i 2-i A. -2+4i B. -2-4i C. 2+4i D. 2-4i 解:原式  10i(2+i) (2-i)(2+i)    2 4 i .故选 A. 2. 设集合 A   | x x   3 , B  x |    x x   1 4  0    ,则 A B = A.  B.  3,4 C. 2,1 D.  4.   解: B  x |    x x   1 4  0      x | ( x  1)( x  4) 0    x  |1   x 4   . A B  (3,4) .故选 B. A   , 则 cos A  3. 已知 ABC 中, cot A. 12 13 解:已知 ABC 中, cot A   , B. 12 5 5 13 12 5 5 13 C.    A  ( 2 , )  . D.  12 13 cos A   1 1 tan  2 A   1 1 (   5 12 2 )   12 13 故选 D. 4.曲线 y  在点 1,1 处的切线方程为 x x  2 y   1 2 0 A. x B. x y   2 0 C. x 4 y   5 0 D. x 4 y   5 0 解:  y | x 1   x 2 x (2 1 2   2 1) x  | x 1  [   1  2 1) (2 x ]| x 1  1   , 故切线方程为 1     ,即 1) y x ( x y   2 0 故选 B. 5. 已知正四棱柱 ABCD A B C D 1 1 1  1 AA 中, 1  ,E 为 1AA 中点,则异面直线 BE 与 1CD AB 2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A. 10 10 B. 1 5 C. 3 10 10 D. 3 5
解:令 AB  则 1 AA  ,连 1A B 2 1 1C D ∥ 1A B 异面直线 BE 与 1CD 所成的角即 1A B 与 BE 所成的角。在 1A BE  中由余弦定理易得 cos A BE 1  3 10 10 。故选 C 6. 已知向量   a 2,1 , a b   10,| a b   | 5 2 ,则| |b  A. 5   a b   50 | 2 | |   a 2 | 解:  B.   a b  2  10  b |  2 |   5 20 |  C.5  b | 2  b  | 5 | D. 25 。故选 C 7. 设 a  log ,  b  log 2 3 3, c  log 3 2 ,则 A. a   b c B. a   c b C. b   a c D. b   c a 解:  log 3 2  log 2 2  log 2 3   b c log 2 3  log 2 log 3 log   2 3 3       a b a b c .故选 A. 8. 若 将 函 数 y  tan x         4     0  的 图 像 向 右 平 移  6 个 单 位 长 度 后 , 与 函 数 y  tan  x       6  的图像重合,则的最小值为 B. 1 4  6 向右平移 个单位    y C. tan[ (  x 1 3  ) 6  D.   ] 4  ta  n x     1 2    6  A. 1 6 解: y  tan x        4  又    4   6 1  2 2   6    k     6 k  1 2 ( k Z  ) ,    min 0 .故选 D 9. 已知直线 y   k x  k  与抛物线 0  C y : 2 x 相交 8 于 A B、 两点,F 为C 的焦点,若| FA | 2 |  FB | ,则 k  A. 1 3 B. 2 3 C. 2 3 D. 2 2 3 解 : 设 抛 物 线 C y : 2 x 的 准 线 为 : l x   直 线 8 2 y   k x  2  k  恒过定点 P 0  2,0 .如图过 A B、 分 别作 AM l 于 M , BN l
于 N , 由 | FA | 2 |  FB | , 则 | AM | 2 |  BN | , 点 B 为 AP 的 中 点 . 连 结 OB , 则 | OB |  1 2 | AF | , |  OB | |  BF | 点 B 的 横 坐 标 为 1 , 故 点 B 的 坐 标 为 (1,2 2)   k 2 2 0  1 ( 2)    2 2 3 , 故选 D 10. 甲、乙两人从 4 门课程中各选修 2 门。则甲、乙所选的课程中至少有 1 门不相同的选法 共有 A. 6 种 B. 12 种 C. 30 种 D. 36 种 解:用间接法即可. C C  2 4 2 4  C 2 4  种. 故选 C 30 11. 已知双曲线 2 2 x C : a  2 2 y b  1  a  0, b  0  的右焦点为 F ,过 F 且斜率为 3 的直线交 C 于 A B、 两点,若 A. 6 5 B.  4 FB C. AF 7 5 m ,则C 的离心率为 5 8 9 5 D. 解:设双曲线 2 2 x C : a  2 2 y b  1 的右准线为l ,过 A B、 分 别 作 AM l 于 M , BN l 于 N , BD AM D  于 ,由 直 线 AB 的 斜 率 为 3 , 知 直 线 AB 的 倾 斜 角 为 60  BAD  60 ,|  AD |  1 2 | AB | , 由 双 曲 线 的 第 二 定 义 有 |  | AB | AM 1 2 |  又  |  BN 1 2 AF | | AD   AF | (|  4 FB  AF |  |  FB |) |   1 (| e  | FB 1   e 3| |) .  FB  FB e |   | |  5 2 6 5 故选 A 12.纸制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根据其方位分别标记为上、下、东、南、西、 北。现有沿该正方体的一些棱将正方体剪开、外面朝上展平,得 到右侧的平面图形,则标“  ”的面的方位是 A. 南 C. 西 B. 北 D. 下
解:展、折问题。易判断选 B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9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3.  解: x y  y x x y  y x 4 4 C  2 4 6 的展开式中 3 3 x y 的系数为 6 。  2 2 x y ( x  y 4 ) ,只需求 ( x y ) 4 展开式中的含 xy 项的系数: 14. 设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 5 a S a 则 9 S 5 35  9 . 解:  na S 为等差数列, 9 S 5   9 a 5 5 a 3  9 15.设OA 是球 O 的半径, M 是OA 的中点,过 M 且与 OA 成 45°角的平面截球 O 的表面 得到圆C 。若圆C 的面积等于 7  4 ,则球O 的表面积等于 8. 7 . 4 7  4 4 r 由 ,得   r 2 解:设球半径为 R ,圆 C 的半径为 r , 2 因为 OC  2 2  R 2  2 4 R 。由 2 R  ( 2 4 2 R ) 2  r  1 8 2 R 面积等于8.  得 2 R  .故球 O 的表 2 7 4 16. 已知 AC BD、 为圆 O : 2 x 2 y  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弦,垂足为  4 M 1, 2  ,则四边形 ABCD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 d 解:设圆心 O 到 AC BD、 的距离分别为 1 d、 ,则 2 d 1 2 2 d + 2 OM 2  3 . 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S  1 | 2 AB CD  | | | 2 (4   d 2 1 d )(4- 2 ) 2 8 (   d 2 1  d 2 2 ) 5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 10 分) 设 ABC 的内角 A 、 B 、 C 的对边长分别为 a 、 b 、 c , cos( A C  ) cos  B  , 3 2 2b ac ,求 B 。 分 析 : 由 cos( A C  ) cos  B  , 易 想 到 先 将 3 2 B   ( A C  ) 代 入
cos( A C  ) cos  B  得 3 2 cos( A C  ) cos(  A C  )  3 2 然后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 展开得 sin sin A C  ;又由 2b 3 4 ac ,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得 2 sin B  sin sin A C ,  或 。大部分考生做到这里忽略了检验,事实上,当 B  2  3 进而得 sin B  3 2 .故 B 时,由 cos B   cos( 应舍去。 2   3 3 1 2 ) A C    ,进而得 cos( A C  )  cos( A C  )    ,矛盾, 2 1 3 2 也可利用若 2b ac 则b  a b c 或 从而舍去 B  2  3 。不过这种方法学生不易想到。 评析:本小题考生得分易,但得满分难。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直三棱柱 ABC A B C 1 1 1  中, 为 1AA 、 1B C 的中点, DE  平面 BCC 1 (I)证明: AB AC AB AC D  , 、 E 分别 (II)设二面角 A BD C   为 60°,求 1B C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的大小。 (I)分析一:连结 BE,  ABC A B C 1 1 1  为直三棱柱,  B BC 1  90 ,  E 为 1B C 的中点, BE EC   。又 DE  平面 BCC , 1   BD DC AB AC   (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而 DA  平面 ABC , (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 分析二:取 BC 的中点 F ,证四边形 AFED 为平行四边形,进而证 AF ∥ DE , AF BC ,得 AB AC 也可。 分析三:利用空间向量的方法。具体解法略。 (II)分析一:求 1B C 与平面 BCD 所成的线面角,只需 求点 1B 到面 BDC 的距离即可。 作 AG BD 为二面角 A BD C  于G ,连GC ,则GC BD AGC  的平面角, , AGC  .不  60 O
妨设 AC  2 3 ,则 AG  2, GC  .在 RT ABD 4 得 AD  6 . 中,由 AD AB BD AG    ,易 设 点 1B 到 面 BDC 的 距 离 为 h , 1B C 与 平 面 BCD 所 成 的 角 为  。 利 用 S  BCD  , 可 求 得 h  2 3 , 又 可 求 得 1 h B C  4 3 1 3 S  DE   B BC 1 sin   h B C 1 1 3 1 2     30 .  即 1B C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为30 . 分析二:作出 1B C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再行求解。如图可证得 BC  面 AFED ,所以 面 AFED  面 BDC 。由分析一易知:四边形 AFED 为正方形,连 AE DF、 ,并设 交 点 为 O , 则 EO  面 BDC , OC 为 EC 在 面 BDC 内 的 射 影 。  即为所求 。以下略。 ECO  分析三:利用空间向量的方法求出面 BDC 的法向量 n ,则 1B C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  即为 1B C  与法向量 n 的夹角的余角。具体解法详见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总之在目前,立体几何中的两种主要的处理方法:传统方法与向量的方法仍处于各自半 壁江山的状况。命题人在这里一定会兼顾双方的利益。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已知 1 1, a  S   1 n 4 a n  2 (I)设 b n a  n 1 2  ,证明数列{ }nb 是等比数列 a n (II)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解:(I)由 1 1, a  及 1 n   S 4 a n a  ,有 1 2  a 2  14 a  2, a 2  3 a 1     2 5, b 1 a 2  2 a 1  3 由 1 n   S 4 a n  ,...① 则当 2 n  时,有 2 S n  4 a  1 n  .....② 2 ②-①得 1  n a  4 a n  4 a n 1  ,   a 1  n 2 a n  2( a n  2 a n 1  ) 又  b n a  n 1 2 a  n ,   b n 2 b  1 n { }nb 是首项 1 b 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3
(II)由(I)可得 b n a  n   3 2n 1  n , 数列{ } n n 是首项为 ,公差为  a 2 n n   ( n  1) n  , 1 4 1 2 a  1 2 3  4 3 4 a 2 1 2 a  1 n  1 n 2  a 2 n n  3 4 3 4 na 的等比数列.  (3 n 1) 2n    2 评析:第(I)问思路明确,只需利用已知条件寻找 b n b 与 的关系即可 . 1 n 第(II)问中由(I)易得 a 1 2 a   n n   ,这个递推式明显是一个构造新数列的模 3 2n 1  型: 1 n   a pa n  n , q p q ( 为常数),主要的处理手段是两边除以 1nq  . 总体来说,09 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 I、Ⅱ这两套试题都将数列题前置,主要考查构造新 数列(全国 I 还考查了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前 n 项和的方法),一改往年的将数列结合不等式 放缩法问题作为押轴题的命题模式。具有让考生和一线教师重视教材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基本技能,重视两纲的导向作用。也可看出命题人在有意识降低难度和求变的良苦用心。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某车间甲组有 10 名工人,其中有 4 名女工人;乙组有 5 名工人,其中有 3 名女工人, 现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层内采用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从甲、乙两组中共抽取 3 名工人进行 技术考核。 (I)求从甲、乙两组各抽取的人数; (II)求从甲组抽取的工人中恰有 1 名女工人的概率; (III)记表示抽取的 3 名工人中男工人数,求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分析:(I)这一问较简单,关键是把握题意,理解分层抽样的原理即可。另外要注意此分 层抽样与性别无关。 (II)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这一问处理起来也并不困难。 从甲组抽取的工人中恰有 1 名女工人的概率 P  1 6 1 C C  4 2 C 10  8 15 (III)的可能取值为 0,1,2,3 P (  0)  1 2 CC 3 4 2 1 C C 10 5   , 6 75 P (  1)  1 6 1 1 C C C 3 4 2 1 C C 10 5   2 1 C C 4 2 2 1 C C 10 5   , 28 75
P (  3)  2 1 C C 6 2 2 1 C C 10 5   , 10 75 分布列及期望略。 P (   2) 1   P (   0)  P (  1)   P (   3)  31 75 评析:本题较常规,比 08 年的概率统计题要容易。在计算 ( P  时,采用分类的方法, 2) 用直接法也可,但较繁琐,考生应增强灵活变通的能力。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椭圆 C : 2 2 x a  2 2 y b  1( a   的离心率为 0) b 3 3 ,过右焦点 F 的直线l 与C 相交 于 A 、 B 两点,当 l 的斜率为 1 时,坐标原点O 到l 的距离为 2 2 (I)求 a ,b 的值;  (II)C 上是否存在点 P,使得当l 绕 F 转到某一位置时,有OP OA OB     成立? 若存在,求出所有的 P 的坐标与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I)设 ( ,0) F c ,直线 : l x    ,由坐标原点O 到l 的距离为 y c 0 2 2 则 | 0 0   2 c |  2 2 ,解得 1c  .又 e  c a  3 ,   3 a 3, b  2 . (II)由(I)知椭圆的方程为 C : 2 x 3  2 y 2 1  .设 1 ( A x y 、 B 2 , x y ) ( , 1 ) 2 由题意知l 的斜率为一定不为 0,故不妨设 : l x my  1 2 y  4 my   ,显然 0  。 2  m (2 代入椭圆的方程中整理得 y 由韦达定理有: 1 3) 4 m 2 m   .假设存在点 P,使OP OA OB y  2       2 3 4 0 4 2 2 m , y y 1 2   ........① , 3  成立,则其充要条件为: 点 P ( 的坐标为 x 1  x y 2 1 ,  y 2 ) ,点 P 在椭圆上,即 ( x 1 x  2 3 2 ) ( y 1  y 2 2 )  2  。 1 整理得 2 x 1 2  3 2 y 1  2 2 x 2 2  3 y 2  4 x x 1 2  6 y y 1 2  。 6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