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下半年甘肃教师资格高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下半年甘肃教师资格高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题及答案 1. A.0 B.1 C.e D.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 n 阶行列式 D=0,那么 D 中有两行元素相同 B.若 n 阶行列式 D=0,那么 D 中有两行元素对应成比例 C.若 n 阶行列式 D 中有π2-n 个元素为零,则 D=0 D.若 n 阶行列式 D 中有 n2-n+1 个元素为零,则 D=0 参考答案:D 参 考 解 析 : 3. ∏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 B.直线在平面内 C.垂直 D.相交但不垂直 参考答案:A
参 考 解 析 : 4.已知函数ƒ(x)在点 x0 连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任给的ε>0,存在δ>0,当|x-x0|<δ时,有|ƒ(x)-ƒ(x0)|<ε B.存在ε>0,对任意的δ>0,当|x-x0|<δ时,有|ƒ(x)-ƒ(x0)|<ε C.存在δ>0,对任意的ε>0,当|x-x0|<δ时,有|ƒ(x)-ƒ(x0)|<ε D.存在 A≠ƒ(x0),对任给的ε>0,存在δ>0,当|x-x0|<δ时,有|ƒ(x)-A|<ε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根据函数在某点连续的定义可知 A 选项为正确选项。 5.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6.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7.数学发展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危机,触发第三次数学危机的事件是()。 A.无理数的发现 B.微积分的创立 C.罗素悖论 D.数学命题的机器证明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第三次数学危机为数学罗素悖论的产生。第三次数学危机引发了关于数学逻辑基 础可靠性的问题,导致无矛盾的集合论公理系统的产生。在这场危机中集合论得到较快的发 展,数学基础的进步更快,数理逻辑也更加成熟。到现在,从整体来看,第三次数学危机还 没有解决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8.在某次测试中,用所有参加测试学生某题的平均分除以该题分值,得到的结果是()。 A.区分度 B.难度 C.信度 D.效度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区分度是指一道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也即题目的鉴别力;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效度是指所测量出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 的程度。平均得分除以该题分值为该题目的难度,所以正确选项为 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题 7 分,共 35 分) 9. 在变换 TX=AX+B 下所得二次曲线 L1 的方程。 参考解析: 10.(1)叙述线性方程组 AX=B 有解的充要条件;(2 分) 参考解析: (1)线性方程组 AX=B 有唯一解的充要条件是 r(A)=r(A,B)=n;有无穷多解的充要条件是 r(A)=r(A,B)< p=""><> 11.王强是一位快递员,他负责由 A 地到 B 地的送货任务,送货方式为开汽车或骑电动车。 他分别记录了开汽车和骑电动车各 100 次所用的送货时间,经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开汽车:平均用时 24 分钟,方差为 36; 骑电动车:平均用时 34 分钟,方差为 4。 (1)根据上述数据,你会建议王强选择哪种送货方式?请说明理由;(3 分)
(2)分别用 X 和 Y 表示开汽车和骑电动车所用的时间,X 和 Y 的分布密度曲线如图所示(假设 这些曲线具有轴对称性)。为达到准时送达的目的,如果某次送货有 38 分钟可用,应该选择 哪种送货方式?如果某次送货有 34 分钟可用,应该选择那种送货方式?请说明理由。(4 分) 参考解析: 择电动车,因为变异系数表示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小,分布越集中。 12.简述不等式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参考解析: 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 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 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3.以“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为例,阐述数学定理教学的基本环节。 参考解析: 定理教学的一般环节: (1)介绍定理的背景或特殊情形。
(3)定理的证明或推导过程:学生与老师一起研究证明方法,如不需证明,学生根据老师提 供的材料体会定理规定的合理性。 合并同类项,就得二项展开式,这就是二项式定理。 (4)熟悉定理的使用。循序渐进地应用定理,将定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5)引申和拓展定理的运用。 三、解答题(本大题 1 题, 10 分) 14.设函数ƒ(x)在 R 上连续且可导。 (1)当ƒ(x)=x2,且 g(x)=exƒ(x)时,求证ƒ(x)与 g(x)有共同驻点。(4 分) (2)当ƒ(a)=f(b)=0(a<b)时,求证方程ƒ´(x)+ ƒ(x)=0 在(a,b)内至少有一个实根。(6 分) 参考解析: 四、论述题(本大题 1 小题,15 分) 15.函数单调性是刻画函数变化规律的重要概念,也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 (1)请叙述函数严格单调递增的定义,并结合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说明中学数学课程中函数 单调性与哪些内容有关(至少列举两项内容)。(7 分) (2)请列举至少两种研究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并分别简要说明其特点。(8 分)
参考解析: (1)设ƒ(x)为定义在 D 上的函数,任意的 x1,x2∈D,若 x1>x2,就有ƒ(x1)> ƒ(x2),则称函数 ƒ(x)为 D 上的严格单调递增函数。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是研究具体函数单调性的依据,在研究 函数的值域、定义域、最大值、最小值等性质中有重要应用(内部);在解不等式、证明不等 式、数列的性质等数学的其他内容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外部)。可见,不论在函数内部 还是在外部,函数的单调性都有重要应用,因而在数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2)定义法:定义域中任意 x1,x2,若 x1>x2,有ƒ(x1)> ƒ(x2)(或ƒ(x1)<ƒ(x2)),则称函数ƒ(x) 在定义域上严格单调递增(或递减)。定义法判断函数单调性比较适应于对定义域内任意两个 数 x1,x2,当 x1>x2,容易得出ƒ(x1)与ƒ(x2)大小关系的函数。在解决问题时,定义法是最 直接的方法,这种方法思路比较清晰,但是对待一些不太容易判断出ƒ(x1)- ƒ(x2)正负的情况, 用定义法解析比较麻烦。 导数法:一般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求出原函数的导数ƒ´(x),若导数ƒ´(x)≥0,则是函数在 定义域内单调递增,反之则单调递减。导数法适用于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可导且能判断导函数 与零的大小关系的情形。针对定义法解决不了的题型,或者用定义法解题相对比较繁琐,用 导数法解题就会比较简单。导数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 小题,共 20 分) 16.案例: 在一次数学课上,教师给出如下例题 正当老师要转入下一个例题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能否从等式右边推导出等式左边?教师以 从等式右边推导出左边比较繁琐为理由,不理会学生,就匆匆进入了下一个例题的讲解。 问题:
(1)结合上述案例,谈一谈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提问不在教学预设的情况。(10 分) (2)如果你是该教师,那么如何回答学生的提问?(10 分) 参考解析: (1)教师应该区别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判断学生问题的价值,依据价值性大小给 与回应。我们把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都归为“正问题”。把偏离或背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归 为“负问题”。如本案例中学生的提问“能否从等式右边推导出等式左边”这一问题便是“正 问题”,对待“正问题”应该给与积极回应。对学生提出的“负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启发 引导,将其转化成“正问题”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其次,要依据 问题的内容灵活进行,如师生互动讨论或生生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或课下解决。 (2)如果我是该教师我会将该问题作为一道思考题目,让学生进行小范围的讨论,最后对此 三种解题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问题 1:刚刚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解题思路。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等式右边推导出 等式左边呢?大家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可不可以,又是如何推导的呢? 我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并对有问题的学生加以指导,为了不耽误课堂进度,讨 论时间初步预设为 3 分钟。 提问,请学生进行结果展示 提问:对比三种解决方法,各自的优点是什么?谈一谈你更倾向于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在解决三角函数公式证明题的时候,①合理的选择诱导公式以及和差化 积公式非常的重要,如:方法三对于两角和差公式的反复运用,虽计算过程稍微复杂,但是 方法更加的简单,容易想到。②能够灵活的运用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快速解决问题,如:方 法一、方法二可以精简计算过程,避免计算出错。 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 1 小题,30 分) 17.“对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 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