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48 分)
1.(3 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课桌的高度约为 80mm
C.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kg
B.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 90℃
D. 光速等于 3.6×106m/s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质量的估测;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
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解答:解:
A、中学生的身高在 160cm 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 80cm=800mm
左右.不符合实际;
B、人的体温在 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不可能达到 90℃.不符合
实际;
C、成年人的质量在 70kg 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 50kg 左右.符合
实际;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 3.0×108m/s.不符合实际.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
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2.(3 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在不同物质中声速均为 340m/s
C. 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相同
D. 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防治噪
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D、控制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人耳处、在声源处和在传播过程中.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A 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只有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才是 340m/s,故
B 错误;
C、不同乐器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故 C 错误;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基本知识点,难度不大,但要求我们对有关的知识有一
个清晰的认识,并能与实例相结合.
3.(3 分)下面四幅图中能够证明大气压强存在 的是(
)
A.
B.
C.
D.
考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专题: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具有重力和流动性而产生的,例如吸盘、瓶吞鸡蛋、马德堡半球
实验等.
解答:解:覆杯实验,水排出了杯子内的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纸片掉不下来,说明了大
气压强的存在,符合题意;故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点评:大气压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特别广泛,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此题属于生活常识.
4.(3 分)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柳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线折射形成的
B. 黑色物体能够反射黑色光
C. 光线在电影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 影子是光反射形成的
考点: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漫反射;物体的颜色.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
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
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
的折射.光的折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发生“海市蜃楼”的现象.
(3)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
传播形成的.
(4)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解答:解:A、柳树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 A 错误;
B、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故 B 错误;
C、银幕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银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
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故
C 正确;
D、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物体的颜色,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注意的是镜面
反射和漫反射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3 分)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 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天气”
B. 春天柳絮漫天飞舞
C. 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
D. 端午节,粽叶飘香
考点:扩散现象.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1)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组成物
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任何物质的分子间都存在引力和斥力.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发生作用的距离是:
当分子间距离小于 10﹣10 米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 10﹣10
米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解答:解: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是肉眼可见的物体的运动,不
属于分子运动,不符合题意;
B、春天柳絮漫天飞舞,“柳絮”也是可见的物体的运动,不符合题意;
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因此难以再压缩,与扩散无关,
不符合题意;
D、端午节粽叶飘香,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的了解,抓住扩散的本质是分子运动,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
6.(3 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非晶体熔化时放热
B. 扇扇子是通过加快汗液的蒸发而使人感到凉快
C. 高压锅可以使锅内液体的沸点降低
D. 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从冰箱里冒出的水蒸气
考点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
现象.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蒸发吸热;
(3)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A、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夏天扇扇子,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因此人会感动凉快,该选项说法正
确;
C、高压锅内的气压很高,提高了液体的沸点,从而能够使食物熟的更快,该选项说
法不正确;
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里冒出来的
温度较低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熔化、蒸发、沸点以及液化的知识,是物态变化基本知识的考查,相对比
较简单.
7.(3 分)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 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一定要接地
B. 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将他拉开
C. 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开关可以任意安装在火线或零线上
D. 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时,手与笔尾金属体接触会发生触电
考点:安全用电原则.
专题: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1)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
(2)发现有人触电后,采取的措施不能让自己直接或间接再接触火线,以防止自己
再触电;
(3)家庭电路中开关和开关控制的用电器之间是串联的,开关必须与火线相连;
(4)使用试电笔时,手只有接触笔尾金属体,测电笔才能使用.
解答:解:A、带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使用时让金属外壳接地,可以防止因用电器漏电后,
导致金属外壳带电而发生触电事故,故 A 符合题意;
B、当发现有人触电时,应该立即采取的措施是:迅速切断电源或用绝缘体挑开电线,
不能用手拉开电线和触电的人,否则自己也会触电,故 B 不符合题意;
C、为了开关断开后,用电器与火线断开,则控制用电器的开关必须接在火线上,故 C
不符合题意;
D、使用测电笔时,手必须接触笔尾金属体,用笔尖接触被检验导线,才能辨别火线
和零线,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题考查了学生对安全用电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平时学习时多了解、多积累,加强安全
意识.
8.(3 分)下面四幅图中反映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
A.
B.
C.
D.
考点:电磁感应.
专题:电动机、磁生电.
分析:电磁感应现象的是指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时,产生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的现象.
解答:解:A、导线通电后,其下方的小磁针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发生偏转,说明电流能产
生磁场,是电流的磁效应现象,不是电磁感应现象.故 A 错误.
B、接通电路后铁钉会吸引大头针,是电流的磁效应,不是电磁感应现象,故 B 错误.
C、通电导线 AB 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作用而运动,不是电磁感应现象.故 C 错误.
D、金属杆切割磁感线时,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是电磁感应现象.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对电磁现象本质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电磁感应现象特征是产生感应电流或感
应电动势.
9.(3 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把零下 10℃的冰块放在 0℃的冰箱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会增加
B. 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 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
D. 我们不敢大口地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含有的热量较多
考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专题:热和能.
分析:(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与物体的温
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2)在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压
缩气体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换为内能;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热传递是能量
转移的过程;
(4)热量是指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是过程量,可以说放出或吸收多少热
量,但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
解答:解:
A、将﹣10℃的冰块放在冰箱的 0℃保 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从冰箱中吸收热量,
内能一定增加,所以 A 正确;
B、汽油机的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 B 错误;
C、用锯条锯木板,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锯条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
方式增加了锯条和木板的内能,所以 C 错误;
D、我们不敢大口地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热汤的温度高,所以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内能的改变、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以及内燃机工作过程能的转化,属
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0.(3 分)a,b 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物质的密度比 b 的大
C. b 物质的密度是 a 的 2 倍
B. b 物质的密度是 2×103kg/m3
D. a,b 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
求出 a、b 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
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 Va=Vb=2×10﹣3m3 时,ma=1kg,mb=4kg,
则 a、b 的密度分别为:
ρa=
=
=0.5×103kg/m3,
ρb=
=
=2×103kg/m3,
∴ρa<ρb,即 a 物质的密度最小,且 b 物质的密度是 a 物质密度的 4 倍,故 AC 错误,
B 正确;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a、b 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 D 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密度计算和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
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注意图象中的单
位.
11.(3 分)在如图所示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中,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
下列做法中能使 U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减小的是(
)
A. 将探头放在同样深度的浓盐水中
B. 将探头在原位置转动 180°
C. 将探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D. 将探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考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根据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进行判断,要减小 U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根据 p=ρ液 gh,
可以减小深度或减小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A、将探头放在食盐水中的同样深度处,液体的密度变大,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变
大,U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大,故错误;
B、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不同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将压强计的探头在原处转动 180°
不会影响压强的大小,故错误;
C、将探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深度变大,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变大,U 形管两边液面的
高度差变大,故错误;
D、将探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深度变小,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变小,U 形管两边液面的
高度差减小,故正确.
故选 D.
点评:通过 U 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来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是转换法的运用.要想顺利解答
此题,必须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有一个熟练的掌握才行,这也是我们应重点把握的
知识点.
12.(3 分)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泡 L1 或 L2 中有一个发生了短路故
障,当开关 S 闭合时,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电压表无示数,灯泡 L1 不发光
C. 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没有示数
B. 电压表有示数,灯泡 L2 不发光
D. 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有示数
考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专题:电流和电路.
分析:由图知,两个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 L1 两端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假设故
障的位置分析仪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以及灯泡发光情况.
解答:解:假设 L1 短路,则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示数为零,电流表有较大的示数,灯泡 L2
发光,灯泡 L1 不发光;
假设 L2 短路,则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电流表有较大的示数,灯泡
L1 发光,灯泡 L2 不发光;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 均有可能,C 选项是不可能的.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电流表,电压表在电路故障中的作用判断,要结合电路图和两表特点进行分
析.
13.(3 分)下列有关力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浆向后划水,船就会向前运动,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越大,受到的力也就越大
C. 电梯匀速上升的过程中,电梯对人的支持力不做功
D. 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向前滚动,是因为足球受到了惯性的作用
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匀速直线运动;惯性现象;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所受到的力无关;
C、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D、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解答:解:A、用桨向后划船,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桨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
于是船就会向前运动,故 A 正确;
B、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就是方向不变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速度为一定值,与
所受到的力无关,故 B 错误;
C、电梯对人有向上的力,并且向上移动了距离,故 C错误;
D、踢出去的足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运动,而不是受到惯性,
故 D 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做功的两个因素、惯性、力作用的相互性等知识点,
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14.(3 分)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 S 后,向右移动滑片 P.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C. 电流表 A 的示数变大
考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B. 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D. 电流表 A1 的示数变小
专题:电路变化分析综合题.
分析:分析电路,定值电阻与 R2 并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总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总
电压,A1 测量变阻器的电流,根据电源电压不变及欧姆定律分析即可.
解答:解:由图知,定值电阻与 R2 并联,所以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总等于电源
电压,滑片移动,电压表的示数不变,AB 错误;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总电流,A1 测量变阻器的电流,当滑片 P 向右移动时,变阻器的
阻值变大,所以变阻器的电流减小,A1 示数减小,D 正确;
定值电阻的电流不变,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 A 的示数减小,C 错误.
故选 D.
点评:此题是有关动态电路的分析,能够判断出两支路两端的电压不变是解决问题的关 键.
15.(3 分)灯泡 L 上标有“2.5V”的字样,它的电阻随它两端电压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灯泡 L 的额定电流是 0.2A
B. 灯泡 L 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 10Ω
C. 灯泡 L 的额定功率是 6.25W
D. 灯丝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小
考点: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专题:电路和欧姆定律.
分析:闭合开关 S 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额定电压相等,由图读出此时
灯泡的电阻,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利用 P=UI 求出灯泡的额定功率;
通过曲线图可知小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解答:解:闭合开关 S,灯泡 L 恰好正常发光,则灯泡两端的电压 UL=2.5V,
由图可知,此时灯泡的电阻 RL=10Ω,故 B 正确;
所以,电路中的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