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9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9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学校:________ 号: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 一、单选题(共 5 小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残留固体 C.清澈的泉水 D.铝合金 2.2019 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诞生 150 周年。联合国宣布今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根据化学元素 周期表我们无法得知的是某元素( ) A.一个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B.一个原子的质量 C.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元素 3.镓酸锌是一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它的化学式为 ZnGa2O4(或 ZnO•Ga2O3)。镓酸锌在紫外线或低压电子 的激发下能发出很纯的蓝光。镓酸锌也是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能将 CO2 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其 化 学 反 应 模 型 如 图 所 示 。 下 列 叙 述 中 , 错 误 的 是 ( ) A.镓酸锌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 B.上述反应中镓酸锌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C.上述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 D.在紫外线或低压电子激发下的镓酸锌是一种光源
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B C D 除去 CO2 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 体 液 测定空气中 O2 体积大致所占比 用铁丝代替红磷做实验 例 证明 CO2 能与水反应 将 CO2 通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 水中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 将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 洗气瓶 A.A B.B C.C D.D 5.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 pH=7,则(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 C.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 D.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 二、填空题(共 2 小题) 6.普通火柴的火柴头中含有可燃物、摩擦剂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可 提供助燃剂),火柴头在火柴皮上摩擦产生的热使可燃物燃烧放热,让氯酸钾快速分解产生助燃剂,使 火柴头猛烈燃烧,从而引燃火柴梗。 (1)火柴头和火柴梗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它们各自的 。 (2)写出快速产生助燃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7.有机物是自然界物质中的一个大家族。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尿素[CO(NH2)2]②纯碱(Na2CO3)③酒精(C2H5OH)④葡萄糖(C6H12O6), 属于有机物的是 (选填序号)。 (2)食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乙酸(CH3COOH),在乙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 数比是 。 (3)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 X 与 8 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8.8 克二氧化碳和 1.8 克水。X 中各 元素的质量比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 2 小题) 8.课堂上,老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紫红色。科学兴趣小组重做了这个实验, 小明发现试管内壁显砖红色。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是否产生了别的物质? 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 1:氧化亚铜是砖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 资料 2: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u2O+H2SO4=Cu+CuSO4+H2O 于是,小明往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硫酸浸泡一段时间后,根据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 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 ( 1 ) 得 出 “ 附 着 在 试 管 内 壁 上 的 物 质 中 含 有 氧 化 亚 铜 ” 这 一 结 论 , 依 据 的 现 象 是 。 (2)小明与其他几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发现加热前:第一小组是在潮湿的试管中加氧化铜 粉未的;第二小组氧化铜粉末堆积在试管底部;第三小组氧化铜粉末薄薄地平铺在试管内壁。三个小组 其他操作都相同且规范。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 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 。 (3)第三小组实验虽然很成功,但是实验后试管内壁不容易清洗。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氧化铜粉末 铺在试管内壁上造成的。如何既让实验成功又不会在试管内壁留下难以清洗的铜?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 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 处理,将 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9.小明把去除氧化膜的铝条用线栓好(线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上部,除了观察到事 先预计到的现象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现象:反应一开始产生了较多气泡,试管壁发烫;反应较长时间
后,铝条周边溶液接近无色透明,铝条以下溶液颜色几乎没变,上下溶液界面清晰,分层明显。 (1)事先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解释试管中溶液出现分层的原因: 。 。 (3)小明对气泡的成分提出了如下假设:可能是氢气;可能是二氧化硫;可能是氧气;可能是… 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闻到刺激性的气味,所以小明同学排除气体是 的可能性。 (4)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另取相同原料做了该实验,并用尖嘴导管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洗涤液中,洗涤 液中出现大量气泡,点燃气泡时发出爆鸣声并看到火焰。老师告诉他铝片表面产生的气体就是氢气,检 验该气体时,不是直接在尖嘴导管口点燃,而是点燃从洗涤液中冒出的气泡。老师为什么要求小明这么 操作? 小明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产生氢气呢?小明查阅资料得知,硫酸铜溶液属于酸 性溶液,酸性溶液和酸溶液具有某些相似的性质。 四、推断题(共 1 小题) 10.图中的 a、b、c、d 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连线的两物质(或其水溶液)都能发生 化学反应,分别生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其中甲是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 的气体;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a 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 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c 中含有三种元素,c 和 d 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 (1)c 的化学式是 。 (2)a 与 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 与 d 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
五、解答题(共 1 小题) 11.实验室里有一瓶氢氧化钙粉末由于较长时间敞口放置,已部分变质为碳酸钙。某课外兴趣小组为测定 该瓶粉末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计算。 (1)配制稀盐酸:配制 500 克 7.3%的稀盐酸,需要 36.5%的浓盐酸 克。 (2)抽样测定:将瓶中粉末搅拌均匀后称取 20 克样品放入烧杯并置于电子秤上,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充 分反应,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秒 0 10 20 30 40 总质量/克 310.0 309.6 308.6 307.8 307.8 完全反应后,生成的 CO2 气体的质量为 克 (3)计算出该样品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 4 ) 经 过 分 析 讨 论 , 同 学 们 觉 得 这 样 测 得 的 结 果 有 可 能 偏 大 , 原 因 是 (指出一点即可)
2019 年湖州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 5 小题) 1.【分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残 留固体、清澈的泉水、铝合金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 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 物。 【解答】 解:A、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B、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残留固体中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清澈的泉水中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铝合金,合金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2.【分析】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 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解答】 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判断一个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该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不能判断一个原子的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判断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该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3.【分析】 观察反应的微观过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 关的问题。 【解答】 解: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 和 H2 在催化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配平即可,故 其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A、由化合价原则可知,镓酸锌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故正确; B、上述反应中镓酸锌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正确; C、该反应中有单质参加反应,故错误; D、由题意可知,在紫外线或低压电子激发下的镓酸锌是一种光源,故正确。 故选:C。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4.【分析】 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 物质为非气态。 C、根据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判断。 D、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CO2 和 HCl 气体均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 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 O2 体积分数, 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不能证明 CO2 能与水反应, 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D。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空气组成的测定、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5.【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 pH=7,溶液显中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 pH=7,溶液显中性;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的质量相等,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则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选项说 法错误。 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 pH=7,溶液显中性,所得溶液是氯化 钠溶液,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则混 合前后阳离子总数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二、填空题(共 2 小题) 6.【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1)可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根据本题所给信息分 析可知,火柴头和火柴梗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它们各自的着火点; ( 2 ) 氯 酸 钾 在 二 氧 化 锰 的 催 化 作 用 下 加 热 生 成 了 氯 化 钾 和 氧 气 ,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2KClO3 2KCl+3O2↑。 故答案为: (1)着火点; (2)2KClO3 2KCl+3O2↑。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7.【分析】 (1)根据有机物的特征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解答】 解:(1)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性质和无机 化合物类似,归为无机化合物进行研究;属于有机物的是:①③④; (2)在乙酸(CH3COOH)中,C、H、O 的原子个数比为:1:2:1; (3)8.8g 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8.8g× =2.4g; 8.8g 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8.8g﹣2.4g=6.4g; 1.8g 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1.8g× =0.2g; 1.8g 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1.8g﹣0.2g=1.6g; 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之和为 8g,正好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该有机物是 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有机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2.4g:0.2g=12:1。 故答案为: (1)①③④; (2)1:2:1; (3)C:H=12:1。 【知识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三、实验探究题(共 2 小题) 8.【分析】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 的现象是: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 (2)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 色。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 应不充分; (3)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绕成螺旋 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 效果。 【解答】 解:(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试管 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故答案为: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 (2)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 故答案为: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 (3)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绕成螺旋状后, 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故答 案为: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9.【分析】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事先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铝条外面有红色物质或溶液颜色变浅; (2)解释试管中溶液出现分层的原因:硫酸铝溶液的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