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8 分。 1.(18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咧到耳根的大嘴巴……有“吃瓜群众”认为,三星堆是 外星文明,三星堆奇异诡谲的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文物是外星人的作品。 真的是这样吗?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的出土文物形制 一致,这显示了三星堆文物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而大家所熟悉的青铜立人、青铜神树、 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既昭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也彰显中华文化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星堆文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出品”,其文物与《山海经》进行比对, 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青铜神树就和记载的一样,在向上的树枝上站立着一只雄视四方的太阳 神鸟。 此次三星堆发现的黄金面具“惊艳亮相”,与金沙出土的黄金面具是同款。不止黄金 面具,还有金沙金冠带和三星堆金杖上的纹饰、玉璋、象牙……两个遗址有不少文物“撞款”。 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部分文物之间的高度相似性,证明这两者同属一个文化系统,两个遗 址之间也必然存在某种特殊联系。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可以认为,金沙文化正是对三星 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共同成为古蜀文明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三星堆 3 号祭祀坑中发现的鸮形纹饰青铜尊,与在相隔 1300 多公里的殷墟 出土的鸮形青铜器——赫赫有名的“妇好鸮尊”也有相似之处,都是“鸮”形,圆眼、尖喙、 大耳,威严而神秘。鸮,就是猫头鹰。因为猫头鹰有夜视能力,在远古时代,鸮被认为是可 以与人神沟通的使者,所以鸮出现在青铜器上,是一种崇拜。三星堆出土的鸮形尊,腹部有 独特的“饕餮纹”,其考古发现虽显示出古蜀文化的某些地方色彩,但在宗教、礼仪的价值 维度,同中原文明之间没有本质差异。可以说,三星堆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并最终 汇集到一起,再次证实了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结合体。古巴蜀所处的长江流域, 也似黄河流域一样,同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对于三星堆文明的探索没有止境。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 6 座祭祀坑中,已出土重要文物 500 余件。后期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检测、分析,关于三星堆的 很多谜题都将得到揭晓。这个曾深埋地下三千年的古老文明的真实面目,也会变得越来越清 晰。
(取材于王鹏、童芳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造型奇特,大气恢宏,彰显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B.青铜立人、玉璋等与黄河流域文物形制一致,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C.不少文物具有的高度相似性表明金沙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必然存在联系。 D.通过对已出土的重要文物检测、分析,我们将会揭晓三星堆很多谜题。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鸮形纹饰青铜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鸮”形具有圆眼、尖啄、大耳的特点,是古蜀地区特有的地方图形。 B.三星堆的鸮形纹饰青铜尊与妇好鸮尊在宗教上的区别在于“饕餮纹”。 C.鸮的夜视特点,让古人认为其可与人神沟通,鸮形纹饰有崇拜之意。 D.青铜尊若要展现其庄严而神秘的特点,就必须要有鸮形纹饰的装饰。 材料二 三星堆遗址“上新”,为何能点燃大众热情?除了它在历史学、考古学领域的重要意 义之外,考古发掘中使用的新技术手段、新传播方式也是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原因。如首次 对大型青铜器进行 3D 打印技术提取,先使用 3D 扫描仪对文物进行扫描并收集周边数据,然 后通过 3D 打印机打印出文物的模型,根据模型打印生成硅胶体的保护套,将硅胶覆盖在文 物表面对文物进行保护……这让网友如身临其境般看到文物如何重生;又如在考古发掘现场 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联合直播的方式全景呈现,力求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为公众展 示文物之美。生动形象的宣传手段也为此次考古发掘增粉不少,如用“火锅”形容出土文物 “陶三足炊器”,网友大呼有趣;黄金面具出土后,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细心修复,精美 的文物惊艳了网友,他们纷纷进行二次创作,在网上形成了“刷屏”式传播……古老的文物 与新考古手段、新传播方式的融合,让此次考古发掘既神秘又新潮,吸引了大量关注,成为 人们了解古蜀文明、了解华夏文明的重要窗口。 其实,三星堆考古的传播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复制的。长期以来,考古学和其他很多 “高冷”学科一样,在普通人眼里都是非常严肃、非常神秘的,普通大众不了解,也很难了 解。但事实证明,大众对这些“高冷”学科也是有探究需求的,而“高冷”学科也需要被大 众了解、理解,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如何破壁“出圈”,不仅需要传播方式的革新,更 需要思想观念的更新。正是基于此,三星堆考古大胆地采用直播、玩梗等最贴近观众、最网 络化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三星堆文物之美。在这场重大考古发现中,公众不再是旁观者,可以 通过新技术手段近距离观察,甚至可以参与其中;三星堆文化也不再是存在于历史课本中的
古老遗存,这些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也凝聚着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考古学的兴盛是国家整体实力蒸蒸日上的体现,三星堆“再醒惊天下”,让我们感受 到了考古学的魅力,看到了公众对考古学的关注度明显提高,看到了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文 化自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望远镜;在有文字 记载的时代,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显微镜。三星堆遗址“上新”掀起的“考古热”,也将成为 一针强心剂,助推考古学的兴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取材于魏燕、夏远望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此次考古发掘、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发掘中第一次对大型青铜器使用 3D 打印技术扫描,并且收集数据。 B.3D 打印技术根据文物模型生成硅胶体保护套,以保护出土文物不受损害。 C.考古现场首次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直播方式,为公众展示文物之美。 D.网上的“刷屏”式传播展现出普通大众对三星堆遗址文物有很高的关注度。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的三星堆文物是按照《山海经》的记载进行了再创作,如青铜神树。 B.金沙文化是在三星堆文化之后才出现,是古蜀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C.“高冷”学科要破壁“出圈”,需要革新传播方式,更要更新思想观念。 D.三星堆考古的传播经验确实是值得其他很多“高冷”学科借鉴和复制的。 (5)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述三星堆遗址考古的现实意义。 二、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4 分。 2.(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 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 然者也,非敢以为国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避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于城阳。于是使 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 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 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犹有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1]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
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2],加饴丝乎四仞之上,而下为 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 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丸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 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黄雀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 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 王,系圣侯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 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 王,镇黾塞之内[3],而投君王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封之为阳陵君。举淮北之 地也。 (取材于《战国策•楚策四》) 注释:【1】蜻蛉:即蜻蜓。【2】调饴胶丝:饴,糖浆;胶,黏。调和糖浆黏在丝网上。【3】 黾塞:关隘名,楚国北部要塞。黾塞之内是指楚国境内,黾塞之外是指秦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 B.淹.留以观之 C.鼓翅奋.翼 D.南游.乎高陂 衰:减少 淹:久留 奋:展开 游:交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庄辛去之.赵 B.亡羊而.补牢 夫天者,人之.始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C.闻昔汤武以.百里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D.以其颈为.招 然后践华为.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以为楚国妖祥乎
还把它当作是楚国不祥的征兆呢 B.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看见兔子再照顾猎犬,还不算晚 C.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白天还在茂树丛中飞来飞去,晚上被调好酸咸佐料,(做成菜肴了) D.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系圣侯以朱丝而见之也 不知道子发正从楚灵王那接受命令,(即将)用红绳捆绑蔡圣侯去见灵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最初一味放荡奢侈,不顾及政事,亲小人,远贤臣,听不进庄辛的劝谏,使国家陷 于危险的境地。 B.庄辛离开楚国,前往赵国避祸,逗留了五个月后,秦国攻占楚国好几个地方,庄辛将襄王 安置在城阳。 C.庄辛回到楚襄王身边后,用见兔顾犬、亡羊补牢设喻,并以汤、武、桀、纣的例子劝慰襄 王奋发图强。 D.本文用层层类比的方式,以蜻蛉、黄雀、蔡圣侯作比,说明只图享乐,丧失警惕,会招致 严重后患的道理。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今楚国虽小,犹有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6)最后一段楚襄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请简要概括原因。 3.(6 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 (《子罕》) 小人穷斯滥矣。” (1)请解释“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 (2)综合以上材料,请概括孔子面对困苦环境的态度,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5 分。 4.(12 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端【1】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释:【1】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李端与卢纶同为“大历十才子”,在乱世中结下深厚友 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衰草”落笔,凸显送别时景象衰败,如此描写加重了离愁别绪。 B.颔联写诗人送别之路遥远,想象着与李端的重逢是在下一年的暮雪之时。 C.颈联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写诗人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有百感交集之慨。 D.这首诗感人至深,描绘了一幅在严冬送别友人的图景,于萧瑟中见沉郁。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堪悲”三字用词浅近却不平淡,为本诗定下深沉感伤的基调。 B.颔联“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烘托心境,给人以阴冷和重压的感觉。 C.“多难识君迟”一句融合了感世、伤怀,于惜别之中增添了悲凉之感。 D.“风尘何处期”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友人才能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回来呢? (3)同样写友情,《送李端》与《听夜雨寄卢纶》这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 听夜雨寄卢纶 李端 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 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荷池几番声。 5.(8 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李高隐在《锦瑟》中用庄周和杜宇典故的句子是:“ , 。” 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农民起义军的情境:“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③《李凭箜篌引》:“ ,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描写出乐音 清脆和缓、惨淡清丽的特点,达到了消融冷气寒光、打动天帝的效果。 ④月下远望秋山,辽远阔大,空明澄澈,让人不禁想到黄庭坚的诗句:“ , 。” 6.(5 分)《红楼梦》中有两朵“带刺的玫瑰花”——探春和尤三姐,她们都是兼具思想和
主见、魄力和勇敢的女子,请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情节加以印证。 四、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8 分。 7.(18 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堰佑川蜀 胡润泽 ①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为蜀郡守,于灌县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 郡下,以行舟船,是为都江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 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②此段文字出自《蜀志•李冰治水》,该书对都江堰的描述不过寥寥数行,然而,这轻飘 的笔墨间,一脉江水浩浩荡荡,顺人意流淌,浇灌出巴蜀之地两千年的繁华。 ③今日的都江堰已是成都著名景点,闾阎扑地,人头攒动,一派热闹喧嚣,然而雕梁画 栋的二王庙是后人所建,钢筋水泥的外江闸是后人所修,郁郁苍苍的松柏是后人所栽,鳞次.. 栉比..的商铺是后人规划,络绎不绝的人流是后人慕名而来…… ④这样看来,都江堰真正的主角,李冰当年修建的工程,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平实无奇, 看起来甚至几似土坡的堤坝,被荒草杂树覆盖,若无指示牌,你几乎认不出它来;岷江水也 好似太过温驯,安静地流淌,只偶尔风起,才有波澜微动,它乖顺地被河道裁割、分流,再 转向、迂回,依照筑坝者的指示做一番又一番的调整,竟叫人读不出分毫的放肆张狂,更想 不到它曾经将此地变为一片泽国,令“人或为鱼鳖”,是无数川蜀百姓对生灵涂炭....的最初记 忆。 ⑤然而,静流之下隐藏了岷江所有的汹涌恣肆,是看似平凡的都江堰规束了它所有的狂 野不羁。奔腾的岷江水撞击在鱼嘴处,被斩为两股,一部分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一部分由 外江排出,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故雨季四成水流入内江,旱季六成水流入内江,旱季 反之;而进入内江的水在宝瓶口骤然收窄的水道处受阻,形成漩涡,多余的水流入飞沙堰, 保持成都水量稳定,此为“四六分水”。而困扰世界水利工程学家的排沙问题,也在此得到 了几乎完美的解决——内江底凹陷,外江底凸起,在流体力学原理的作用下,清澈的表层水 流入内江,浑浊的底层水排入外江;在宝瓶口,江水迎来二次分流,剩余的泥沙一部分被甩 入飞沙堰排走,一部分在凤栖窝沉积,最终仅有二成沙进入成都平原,此为“二八分沙”。 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土坡”,将水与沙两个魔头约束其中,看似平静的江面下,江水沙石循 着李冰沾满水迹与泥渍的指纹,规行矩步....,化赤地泽国为千里沃野。 ⑥千里绵延的岷江水中,立有李冰父子的石像,“没淤泥而葛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
握”,以自己的身躯千年如一日地测量岷江的野性与桀骜,那波涛中的身影分外令人动容。 都江堰是成都平原的守护神,是古来旱涝无常、民不聊生....的历史的终结者,是天府之国“水 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底气由来。它的缔造者自然有充分的理由被请进二王庙,被捧上神坛, 被后人景仰膜拜。可他说,不,我要回到我最牵挂的地方,眼望的是江浪的起伏、江水的浊 清,心念的是苍生的福祉、一方的平安。 ⑦虽然听闻江中石人已被珍藏于博物馆,我仍向江中俯瞰良久,希望有幸能得见蜀守身 影,又猛然惊觉自己荒谬:李冰何需囿于一石人?这江水滔滔,何处不是他的身影?他的精 魂从不高踞庙宇之上,而是深深扎根于水中,镇岷江,佑成都。“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 诀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也和着江浪轰鸣,久久回响,声声入耳,千年不 散。 ⑧定是听到了,也听懂了那位蜀守的话语,才有那么多的后辈接过长锸,续写都江堰的 传奇:风过松林,絮絮地讲述了诸葛亮设兵护堰的故事,灌县江岸上留下的是马可•波罗的 足迹,那古老的灌溉系统仍在被李希霍芬以挑剔的眼光打量,滔滔江水浇灌出丰都庙里黄炎 培的文脉……薪火传承两千载,当有一日灾难到来——汶川地震,山河破碎,天地同悲,距 震中仅二十多公里的直线距离,让人们都为这座春秋战国时期的老祖宗捏了一把汗,然而, 它挺住了。那让四川瞬间天崩地裂的冲击波,在都江堰面前,仿佛也温驯平顺下来。庇佑成 都的就是都江堰,或者说,是都江堰凝成的生命哲学。 ⑨那是水的哲学——堵不如疏,因势利导,将最狂野的生命付之于最严谨的规整,将重 大的灾难转化为焕发生命的力量;那更是人的哲学——封侯非我意,唯愿水患平。哪怕肉身 已逝,也要化作石人常镇江中,佑护川蜀。 ⑩李冰啊,你确是早已睡去了,可这片土地上,为何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取材于胡润泽《堰佑川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鳞次栉比....的商铺是后人规划 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密集又整齐 B.对生灵涂炭....的最初记忆 生灵涂炭:百姓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C.规行矩步....,化赤地泽国为千里沃野 规行矩步: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D.民不聊生....的历史的终结者 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史书对都江堰寥寥数行的描述,交代其修建方案以及它带来的巨大作用。
分享到:
收藏